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其他类型 > 院士之路 > 第228章 从江苏盐城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着名物理化学家杨金龙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28章 从江苏盐城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着名物理化学家杨金龙

院士出生地

杨金龙院士,1966年1月出生于江苏盐城。

盐城市位于江苏沿海中部,东临黄海,南与南通市、泰州市接壤,西与淮安市、扬州市毗邻,北隔灌河与连云港市相望。

盐城不仅是江苏沿海地区的重要城市,也是连接南北的重要枢纽。

盐城历史悠久,西汉武帝元狩4年(公元前119年)建立盐渎县,当时此地遍地皆为煮盐亭场,到处是盐河,“渎”即运盐之河的意思。

东晋安帝义熙7年(公元411年)时更名为盐城县,以“环城皆盐场”而得名。

在历史的长河中,盐城的盐业一直是其重要的经济支柱。

早在战国时期,先民们就利用近海之利“煮海为盐”,秦汉时代,盐铁业相当发达。

唐朝时,盐城曾是长安与海外交往的要津之一,日本遣唐使粟田真人、阿倍仲麻吕(即晁衡),新罗国太子金士信等,均由射阳河口登陆,西去长安。

到了宋代,盐城属楚州,岳飞和韩世忠、梁红玉夫妇曾在盐城一带抗金。

元末张士诚率盐民起义,建立大周政权。

盐城以海盐文化着称于世,是中国东部沿海开发利用较早的地区之一。

海盐文化是这座城市文明的根基和灵魂,古代盐城以盛产“淮盐”而享誉华夏,在海盐生产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盐城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如杂技、淮剧等均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杂技表演技艺精湛,淮剧唱腔优美,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受人们喜爱。

盐城文化底蕴丰厚,历代人文荟萃。宋代晏殊、吕夷简、范仲淹先后在西溪任盐官,后相继入朝为相,人称“西溪三杰”。

其中范仲淹在任西溪盐仓监时倡修的扞海堰,泽被后世,被世人颂为“范公堤”。

南宋左丞相陆秀夫抱幼帝壮烈蹈海,成为流芳百世的抗元英雄。

元末明初,文学巨匠施耐庵与弟子罗贯中曾隐居白驹场,撰写古典小说名着《水浒传》《三国演义》。

明代哲学家王艮创立的“泰州学派”名闻全国。

出生地解码

杨金龙院士出生于江苏盐城,出生地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盐城的基础教育较为扎实,为杨金龙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和学习习惯。

这种严谨的学习氛围和扎实的教育模式,使杨金龙在早期就养成了刻苦钻研、勤奋学习的品质,为日后从事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在学习过程中,杨金龙不断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对于杨金龙在科学研究中能够敏锐地发现问题、深入地分析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盐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里孕育了众多的历史名人与文化传统。

古代盐城的盐业历史以及先辈们在这片土地上的奋斗精神,对杨金龙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了他不断探索、追求卓越的精神。

这种文化传承让杨金龙明白,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创新,才能在自己的领域取得杰出的成就。

对家乡的深厚感情成为杨金龙不断前进的动力之一。

杨金龙始终关注着家乡的发展,并且愿意为家乡的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这种家乡情怀也促使杨金龙更加努力地工作,以优异的科研成果为家乡增光添彩。

盐城地处江苏沿海中部,地理环境塑造了盐城人坚韧不拔的品质。

杨金龙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也培养了他坚韧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在科研道路上,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杨金龙能够坚持不懈,勇于克服,不断攀登科学高峰。

盐城的地理位置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这也让杨金龙在成长过程中接触到了不同的思想和观念,拓宽了他的视野。

这种开阔的视野有助于杨金龙在科研工作中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开展跨学科的研究。

院士求学之路

1977年—1979年,杨金龙在盐城市时杨中学初中部学习。

1979年—1981年,杨金龙在盐城市时杨中学高中部学习。

1981年—1985年,杨金龙在南京师范大学学习,并获得学士学位。

1985年—1991年,杨金龙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习,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

求学之路解码

杨金龙院士的求学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在盐城市时杨中学的学习经历,使杨金龙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中学时期是塑造人格和学习方法的关键阶段,时杨中学的学习氛围和教育方式促使杨金龙学会主动学习、勤奋钻研,为日后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种对学习的热情和专注贯穿了他的整个学术生涯,成为他不断追求知识和学术进步的内在动力。

在南京师范大学学习期间,杨金龙接触到了系统的物理学专业知识,逐渐对物理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南京师范大学的教学资源和学术氛围,为杨金龙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让他能够深入探索物理学的奥秘,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学术方向。

这种专业兴趣的激发是杨金龙坚持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动力,促使他在学术道路上不断前进。

本科阶段的学习不仅让杨金龙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培养了他的学术素养,包括文献阅读、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等方面的能力。

这些学术素养的初步形成,对于杨金龙后续的研究生学习和科研工作至关重要,使他能够快速适应更高层次的学术研究要求。

3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期间,杨金龙深入研究理论与计算化学领域,接触到了前沿的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拥有优秀的师资队伍和先进的科研设备,为杨金龙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在这个阶段,杨金龙不断进行学术探索和创新,发表了多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逐渐在该领域崭露头角。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杨金龙有机会参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与同行专家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合作。

这种学术交流活动拓宽了杨金龙的学术视野,让他了解到国际上最新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为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同时,与国内外优秀学者的合作,也提高了杨金龙的科研水平和学术影响力。

院士从业之路

1991年,杨金龙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

1996年,杨金龙晋升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1997年,杨金龙担任中国科学院选键化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2004年,杨金龙担任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理论与计算科学研究部主任。同年,入选国家七部委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2009年,杨金龙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执行院长。

2017年1月,杨金龙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助理。

2018年5月7日,杨金龙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

2019年11月22日,杨金龙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从业之路解码

杨金龙院士的从业之路,对他成为院士产生了多方面的重要影响。

杨金龙从毕业后留校任教开始,教学工作成为了他学术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学过程中,杨金龙需要不断地梳理和深化自己的知识体系,将复杂的理论与计算化学知识以清晰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这种对知识的反复梳理和讲解,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也加深了杨金龙自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使他在科研中能够更深入地思考问题,为科研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通过教学,杨金龙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为了科研领域的新生力量。

杨金龙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思维,这些学生在他的指导下逐渐成长为科研团队的重要成员。

拥有一支优秀的科研团队,为他开展深入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也促进了科研成果的产出。

杨金龙担任中国科学院选键化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理论与计算科学研究部主任等职务,为杨金龙提供了先进的科研设备和良好的科研环境。

这些平台汇聚了国内外优秀的科研人才,为杨金龙提供了与同行交流合作的机会,使他能够及时了解到国际前沿的科研动态和研究方法。

在这样的平台上,杨金龙能够开展高水平的科研项目,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杨金龙担任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执行院长、校长助理、副校长等管理职务,使他在学术资源的调配、科研项目的组织和团队的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这些管理经验不仅有助于杨金龙更好地组织和开展自己的科研工作,也使他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为学校和学院的科研发展制定战略规划,推动整个学科领域的发展。

同时,管理职务也提高了杨金龙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为他成为院士奠定了基础。

杨金龙主持国家重大科学研究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等。

这些工作使杨金龙有机会深入研究理论与计算化学领域的关键问题。

这些重大项目的开展,需要杨金龙带领团队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不断挑战学术难题。

在这个过程中,杨金龙的科研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团队的科研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通过这些项目的研究,杨金龙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为他在学术界赢得了声誉。

杨金龙发表了大量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相关成果多次入选“中国科技十大进展”。

这些学术成果的积累使他在理论与计算化学领域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杨金龙的研究成果为该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和赞誉。

学术成果的影响力是杨金龙成为院士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

杨金龙的丰富学术成果为他成功当选院士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此外,杨金龙曾在意大利、香港、日本、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工作和访问,并应邀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做邀请报告和大会报告120余次。

这种广泛的学术交流活动,使杨金龙能够与国际上的优秀科学家进行深入的交流和合作,了解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科研文化和研究方法。

同时,也拓宽了杨金龙的学术视野,为他的科研工作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启发。

杨金龙与国内外的科研团队开展合作研究,共同攻克科研难题。

合作研究不仅能够整合各方的优势资源,提高研究效率,还能够促进学术思想的碰撞和创新。

通过与国内外优秀团队的合作,杨金龙在新型功能材料的设计与模拟、表面单分子量子行为的表征与调控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和系统性成果。

院士科研之路

杨金龙院士是我国着名的物理化学家,长期致力于应用量子化学的研究工作。

2001年,杨金龙率领的研究团队,“拍摄”出碳60单分子图像。

这是世界上首次成功直接观察到分子的内部结构,为研究分子的微观结构和性质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该成果也被评为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

2013年,杨金龙将具有化学识别能力的空间成像分辨率提高到0.5纳米,实现了世界首次亚纳米分辨的单分子光学拉曼成像。

这对于理解单分子的化学特性和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2005年,杨金龙研究团队成功实现首次单分子自旋态控制,这一成果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为自旋电子学等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和理论基础。

此外,杨金龙及其团队自主研发了电子结构计算新程序,该程序被成功应用到国产“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上,为大规模的量子化学计算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这一成果也被列为我国战略高技术领域 10 项新跨越成果之一。

杨金龙院士一直致力于发展与应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与模型,研究小分子、原子团簇、固体表面与界面和纳米体系的结构和性质,为理解和预测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2023年,杨金龙院士团队李星星课题组提出一种可逆的化学调控自旋的方法,即利用内酰亚胺 - 内酰胺互变异构反应来调节二维金属有机晶格中有机配体的自旋态,诱导相邻的过渡金属自旋之间的耦合序发生可逆转变,进而对材料的电学和磁学等性质进行调制。

这为实现高性能的自旋电子学器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新型功能材料的理论设计方面,杨金龙院士提出了一类电控自旋材料——双极磁性半导体,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

这一材料在自旋电子学、量子计算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总的来说,杨金龙院士在理论与计算化学、单分子科学、自旋电子学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和系统性的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我国化学和材料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科研之路解码

杨金龙院士的科研之路,对他当选院士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杨金龙在在单分子科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研究成果,如拍摄碳60单分子图像、实现亚纳米分辨的单分子光学拉曼成像、完成单分子自旋态控制等成果,使他在国际科学界声名远扬。

这些突破展现了杨金龙科研的创新性与深度,是其学术水平的有力证明,奠定了他在该领域的权威地位。

杨金龙发展的理论与计算化学方法,包括电子结构计算新程序及相关计算方法与模型,为量子化学计算提供了有力工具,显示出他在理论研究上的卓越能力。

这些成果不仅推动了学科发展,也让他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大幅提升。

杨金龙在化学调控自旋新方法和双极磁性半导体相关研究方面的成果,体现了他在前沿领域的开拓精神和持续创新能力。

这些成果为高性能自旋电子学器件和新型功能材料研究开辟新方向,凸显了他研究成果的高价值和广泛影响力,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有力地支撑了他当选院士这一荣誉。

后记

盐城的文化底蕴和教育环境为,杨金龙打下基础,培养了他坚韧品质和求知欲。

求学之路中,中学阶段养成了杨金龙的学习习惯与知识储备,大学阶段激发了杨金龙的专业兴趣和素养提升,研究生阶段实现了杨金龙的学术突破。

从业之路里,教学与科研结合,让杨金龙深化知识理解、培养人才;科研平台与职务助力,提升了杨金龙的科研实力,拓展了他的视野;承担项目和积累成果,增强杨金龙的影响力。

杨金龙在科研之路上取得的众多突破成果,如单分子科学领域进展、计算化学方法发展等,奠定了他在国际科学界的地位,最终成就其院士的荣誉,各阶段相互交织,共同推动他走向院士之路。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