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其他类型 > 院士之路 > 第227章 从上海川沙县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着名的稀土专家严纯华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27章 从上海川沙县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着名的稀土专家严纯华

院士出生地

严纯华院士,1961年1月出生于上海市川沙县,籍贯江苏如皋。

川沙县位于长江入海口南侧,东临长江出海段,西靠黄浦江,南和南汇县及上海县接壤,东南端水域为长江与东海的汇合处。

川沙属江海冲积平原,长期在江流和海潮的相互作用下,由积聚的沙洲逐渐连片成陆。

川沙历史悠久,早在梁大同元年(535 年),县境属昆山县,隶信义郡。

此后历经多个朝代,县境分属不同地区,如华亭县、昆山县、上海县、嘉定县等。

近代至清嘉庆十年(1805 年),置川沙抚民厅,这是川沙设治之始。

宣统三年九月七日(1911年11月7日),辛亥革命后改厅为县,置川沙县公署,仍属松江府。

1958 年,川沙等七县划归上海市。1993 年浦东新区管委会成立,川沙县的建制撤销,成立了浦东新区。

川沙名人辈出,黄炎培就出生于川沙内史第,是中国近现代着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

另外,宋家曾在川沙内史第租住,宋庆龄及其弟妹宋美龄、宋子文均出生于此。

川沙人杨斯盛是近代建筑营造业的一代宗师,光绪年间在上海开设了第一家由中国人办的营造厂——杨瑞泰营造厂,承建了外滩江海关北楼等重要建筑。

至今川沙古镇仍保留了许多具有江南传统风格的建筑,如内史第是一座三进院落的江南官宦宅邸,古色古香,石雕精美。古

镇内还有民国风味的老房子,建筑设计新颖,中西合璧,体现了多元文化的融合。

出生地解码

严纯华院士出生于上海市川沙县,出生地对他后来成为院士可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川沙地区在当时可能具备相对较好的基础教育资源。

严纯华毕业于上海川沙县中学(现上海市川沙中学)。

这所学校为他提供了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他后续考入北京大学并在学术道路上不断深造奠定了基础。

在中学阶段,学校的教育理念、师资力量以及教学设施等,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他日后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和文化大都市,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放的学术氛围。

川沙作为上海的一部分,也受到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

这种环境使得严纯华在成长过程中能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和文化信息,拓宽了他的视野和思维方式,培养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上海及周边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严纯华提供了更多接触先进科学技术和学术资源的机会。

上海地区的经济优势使得相关科研资源相对集中,严纯华可能更容易接触到这些资源,从而加速了他在学术领域的成长。

上海地区人才辈出,竞争激烈。这种竞争环境促使严纯华不断努力学习和提升自己,培养了他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

出生在上海这样的城市,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普遍较高。

严纯华的家庭也非常注重对他的教育培养,为他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和支持。

家庭的支持和鼓励是他在学术道路上不断前进的重要动力,使他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研究中。

上海的社会环境相对开放和包容,对于人才的培养和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可能为学生提供了各种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如学术竞赛、科研项目等。

这些机会让严纯华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

院士求学之路

1978年7月,严纯华从上海川沙县中学(现上海市川沙中学)4

1978年7月,毕业于上海川沙县中学(现上海市川沙中学)后,同年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1982年7月毕业并获理学学士学位。

1985年7月和1988年1月,严纯华先后获北京大学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

求学之路解码

严纯华院士的求学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严纯华毕业于上海川沙县中学(现上海市川沙中学),这所中学为他提供了扎实的知识基础。

中学教育是知识积累的关键阶段,为他后续的高等教育学习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严纯华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也是在中学时期逐渐形成的,这使他能够快速适应大学高强度的学习节奏。

中学的学习过程培养了严纯华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基础的思维能力,对于严纯华日后进行科学研究、理解复杂的化学理论和实验现象至关重要,为他在学术道路上的深入探索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北大拥有优秀的师资队伍、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先进的教学理念。

严纯华在本科四年的学习中,系统地学习了化学专业的基础知识,构建了完整的化学知识体系,为后续的深造和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严纯华继续在北京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使他能够在化学领域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这一阶段的学习不仅让严纯华对化学专业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还培养了他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

北大作为国内顶尖的高等学府,学术氛围浓厚,汇聚了众多优秀的学者和科研人才。

严纯华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与同行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和讨论。

这种学术氛围的熏陶激发了严纯华的创新思维,拓宽了他的学术视野,使他始终保持对学术研究的热情和追求。

严纯华师从徐光宪院士、李标国教授和吴瑾光教授等名师,这些导师在萃取络合物化学、稀土分离最优化设计理论和应用等领域有着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研究经验。

导师们的悉心指导和言传身教,使严纯华在稀土分离理论等领域得到了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为他日后在该领域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的连续深造,使严纯华的知识不断深化,研究能力不断提升。

这种持续的学习和研究经历,让严纯华能够在稀土分离理论、应用及稀土功能材料研究等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方向和学术成果。

在长期的求学过程中,严纯华通过不断地克服困难、取得研究成果,他逐渐建立起了强大的学术自信。

这种自信使严纯华在面对复杂的科学问题和挑战时,能够保持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态度,勇于探索和创新,为他在学术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院士从业之路

1988年2月,严纯华担任北京大学化学系讲师。

1989年,担任北京大学副教授。

1992年、担任北京大学教授。

后来,严纯华先后担任北京大学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香港大学稀土生物无机和材料化学联合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党委组织部部长。

2011年,严纯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

2012年,严纯华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2013年11月起,严纯华历任北京大学副教务长、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

2016年10月,严纯华担任南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2017年12月-2024年9月,严纯华担任兰州大学校长。

从业之路解码

严纯华院士的从业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多方面的重要影响。

从1988年担任北京大学化学系讲师起,严纯华就开始了教学工作。

教学过程不仅让严纯华对化学专业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梳理,还锻炼了他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严纯华能够将复杂的化学理论以清晰、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这对于他自身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一种深化。

这种教学经历为严纯华后续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思维能力支持。

在教学过程中,严纯华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激发出他新的思维火花和研究灵感。

学生们的提问和思考角度,可能会促使严纯华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待问题,从而推动科研思路的拓展和创新。

同时,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前沿、更准确的知识,严纯华也需要不断关注学科的最新进展,这促使他始终保持对科研的敏锐洞察力。

严纯华担任北京大学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以及北京大学 - 香港大学稀土生物无机和材料化学联合实验室主任,使他能够整合国内外的优质资源,汇聚不同背景的科研人才。

在实验室的管理和领导过程中,严纯华学会了如何组织团队、协调各方工作,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优势,提高科研效率。

这种团队协作和资源整合的能力,对他开展大型科研项目、取得重大科研成果至关重要。

通过领导这些实验室,严纯华与国内外的同行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和合作。

学术交流活动不仅让严纯华了解到国际上最前沿的研究动态和技术方法,还为他提供了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的平台。

严纯华与其他优秀科研团队的合作,能够相互借鉴、优势互补,共同攻克科研难题,进一步提升了他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

严纯华曾担任北京大学副教务长、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等行政职务。

这些经历培养了严纯华的统筹规划和组织管理能力。

在处理学校的行政事务过程中,严纯华需要制定各种规章制度、规划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发展方向,这使他具备了宏观的视野和战略思维。

这种能力在严纯华后来领导科研团队、推动学科发展以及参与学校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参与学校的行政管理工作,严纯华对教育体系和科研管理体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有助于严纯华更好地把握科研项目的申报、评审等环节,为自己的科研工作争取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同时,也使严纯华能够从教育和科研体系的宏观层面出发,为学科的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推动整个领域的进步。

严纯华在南开大学、兰州大学等不同学校的任职经历,让他接触到了不同的学术文化和研究氛围。

每个学校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特色,在不同的学术环境中工作和交流,使严纯华的学术视野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宽。

他严纯华能够将不同学校的优势资源和研究方法进行融合,为自己的科研工作带来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担任南开大学副校长以及兰州大学校长等职务期间,严纯华积极参与学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

这不仅为学校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也让严纯华积累了丰富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经验。

严纯华能够将这些经验运用到自己的科研团队建设中,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科研人才,推动稀土领域的研究不断向前发展。

院士科研之路

严纯华院士是我国着名的无机化学家,主要从事稀土分离理论、应用及稀土功能材料研究,对中国稀土分离工业发展和稀土功能材料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

严纯华发展了稀土串级萃取理论。

这是他的重要贡献之一,该理论对稀土分离流程的设计和优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该理论使我国在稀土分离科学和技术领域取得国际领先地位,为我国稀土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基于此理论,科学家们能够准确设计中重稀土串级萃取工艺参数,实现了高纯重稀土的大规模工业生产,改变了我国以前稀土分离技术不过关、稀土资源被贱卖的局面,保护了我国的稀土资源。

严纯华提出了稀土联动萃取工艺的设计和控制方法,为稀土分离技术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提高了稀土分离的效率和纯度。

严纯华建立了稀土纳米晶的可控制备方法,他系统地研究了稀土纳米晶的制备技术,能够精确控制稀土纳米晶的尺寸、形状、结构等参数,为稀土纳米晶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严纯华深入研究了稀土纳米晶的发光、催化等基本性质,发现了稀土纳米晶在这些方面的独特性能和应用价值。

例如,严纯华开展了稀土纳米晶材料的生物影像和生物催化技术研究,为生物医学领域提供了新的材料和技术。

此外,在太阳能电池领域,严纯华研究组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创造性引入铕离子对。

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循环消除了铅卤钙钛矿中的本质性缺陷,大幅提升了太阳能电池的使用寿命和稳定性。

该成果入选2019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在航天技术方面,严纯华参与了嫦娥探测器伽玛关机敏感器研制,为嫦娥三号、四号及五号任务作出了突出贡献,为我国首次成功实现月球软着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严纯华还成功研制了多种先进的中子发生器及探测系统,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和产品封锁。

科研之路解码

严纯华院士的科研之路,对他后来当选院士有着关键影响。

在稀土分离理论与技术方面,严纯华发展的“串级萃取理论”及提出的“联动萃取工艺”设计和控制方法。

这些方法让我国稀土分离技术达国际领先,奠定了他在稀土领域的权威地位。

这种突破性成果彰显了严纯华卓越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在国际稀土研究领域获得广泛认可,成为其当选院士的重要依据。

在稀土功能材料研究中,严纯华建立可控制备稀土纳米晶方法和对其性能的深入研究,开辟了稀土材料新的应用方向。

这些都展现出严纯华对前沿研究方向的把控能力和对复杂科研问题的攻坚实力,是院士评选中科研水平的有力证明。

此外,在太阳能电池领域的成果,严纯华的研究成果提升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寿命和稳定性的研究。

最后,严纯华在航天技术相关方面的突出成就,充分体现他跨学科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巩固了他在科学界的影响力,为当选院士添上浓重一笔。

后记

严纯华院士出生于上海川沙县,当地的教育资源和文化氛围为其早期发展奠定基础。

求学于北大,从本科到博士,严纯华系统构建了扎实知识体系,师从名师的经历,培养了他的专业素养和科研能力。

从业过程中,严纯华从讲师逐步晋升,在教学与科研结合中深化知识理解、获得灵感。

严纯华领导实验室,锻炼了他资源整合和团队协作能力;严纯华在行政岗位的经历,提升了他统筹管理的能力,而不同高校任职又拓宽了他的视野。

科研上,严纯华在稀土分离、功能材料等多领域成果卓越,跨学科成果显着。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成就了严纯华的院士之路,使他在学术、管理等多方面展现出非凡实力。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