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都市言情 > 挽明从萨尔浒开始 > 第269章 投掷不过山海关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崇祯元年三月十日,宁远三万边军全部投降。

十五日血战,攻守双方付出四万多人的代价,大战终于结束。

宁远的失陷,标志着明国在关内统治的彻底终结。

辽西只剩下山海关一地,照目前态势,山海关也是岌岌可危,随时都可能被开原军攻占。

短短三年时间,大明痛失辽东、辽西,原先一个建州女真已经让皇帝头痛,现在刘招孙手中控制着女真各部、辽东辽西,外加蒙古一部,朝鲜一部,成为一个加强版的努尔哈赤,或许可以和巅峰时期的皇太极满清相抗衡。

不过现在不需要和清国抗衡,因为刘招孙已经取代了皇太极,开原军代替了满八旗的历史位置。

实际上,刘招孙现在开始有意无意模仿历史上皇太极的对明策略。

当然,对于其中一些野蛮成分,他会果断加以剔除。

经过几次内部整风运动,这位辽东最高领袖可以保证,入关后绝不会发生类似留发不留头文字狱、扬州十日之类的暴行。

除非他突然暴毙。

不屠城,不搞文字狱,这是穿越者的底线。

可以预期的是,入关之后,对某些特定群体的清洗杀戮,总是难以避免的。

眼下,平辽侯和这些群体关系还很密切。

随着开原军向辽西不断推进,辽西各地的士绅豪族纷纷前来投靠,充当开原军的带路党。

如果不是王在晋防守严密,严查奸细,宁远城早被这群热心士绅从里应外合打开城门。

豪绅们甚至捐钱捐粮,表示要追随平辽侯杀进关内,建功立业。

这些豪强大户听说安远将军死在山东,纷纷将自己女眷献上,要和刘招孙攀亲戚,哪怕自己女儿只给平辽侯做个填房丫鬟也行。

平辽侯让康应乾打发这些人滚蛋。

扩张到辽西后,开原足够鱼龙混杂,不需要这些投机者再来浑水摸鱼。

眼下,辽东辽西尽为刘招孙所有,事实上,他已具备割据称王的实力。

最近几日,向平辽侯劝进的人越来越少,大概是知道开原军目前暂不入关。

按照之前已经定好的计划,一切军事行动到山海关为止。

所谓投弹不过山海关。

这次攻打宁远,刘招孙麾下军民已经暴涨到四十万人。

四十万乌合之众远超过开原现在的控制能力,等过了山海关,四十万很快会变成八十万,一百二十万,在绝对的数量面前,任凭什么精兵猛将,都会被稀释殆尽。

到那时,只要败一次,便会向崇祯十七年的李闯一样,一片石后,全线崩盘。

现在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如何与朝廷议和,让皇帝接受平辽侯的诉求,为开原争取最大利益。

三月十日,午时初刻,在开原众位将官的簇拥下,平辽侯策马从春和门缓缓进城。

宁远两条大街上已经站满了镇抚兵负责维持秩序。

近卫军负责押送投降的边军出城,出城后对这些俘虏再做处置。

王在晋向平辽侯投降时,宁远城中尚有三万多边军战兵,凭借坚固的城池是,三万人马本可一战,即便不能打退城外几十万人马,也能给开原军造成杀伤。

辽镇覆灭后,客军在宁远已经没有继续作战的意义。

以前,还有祖大寿这个挡箭牌挡在前面。

现在,祖大寿没了,没人愿意出头对抗开原军。

这些总兵参将们,那日都在城头,亲眼目睹了祖家兄弟被烧死的画面。

祖家的家丁头子,在宁远城下被凌迟处死。

刘招孙之残暴,不在奴酋之下。

大家都不愿招惹这个杀神,边军将官各怀鬼胎,想着如何保存自己实力。

正所谓死道友不死贫道。

这样以来,宁远就没法守了。

王在晋再不投降,恐怕底下人就要哗变。

一杆一丈六尺的总兵大旗下,刘招孙与康应乾骑兵并行,前后左右簇拥着上百名卫兵。

远处春和门大街上人山人海,城中百姓从四处涌了过来来,像蚂蚁似得挤在路旁看热闹。

挨着瓮城的街道上,辽东经略王在晋带着十几个边军将官,以及他的标兵营将领,耷拉着脑袋,恭恭敬敬站在那里。

距离这群俘虏还有百十步时,康应乾询问道:

“刘总兵,对付这些人,还是得恩威并用,昨日当着他们的面斩杀五百祖家家丁,这便是威,接下来该如何拉拢他们?不知你有什么打算?”

刘招孙望着还在远处风中凌乱的王在晋,神情冷峻道:

“留下他们性命,让他们回去和朝廷好谈。”

康应乾一脸震惊。

“前几日森训导官不是说,大人已经在和朝廷议和吗?”

刘招孙立即否定道:

“没有,那是本官信口胡诌的。”

康应乾呆呆望向刘招孙,却听他接着道:

“你去见见王在晋,告诉其中利害关系,让他做中间人,协助咱们与朝廷谈判。”

刘招孙神色阴冷道:

“他的价值,就在这里,能用就用,不能用,你看着办。”

康应乾心里哆嗦一下,领命而去。

宁远经略府邸,康应乾一把扶住给自己行礼的王在晋,和颜悦色道:

“王经略乃朝廷堂堂正二品尚书,又兼着辽东经略,官阶比下官高,不可行此大礼,以免失了朝廷礼数。”

“你我皆是万历二十的三甲进士,老夫比不上王经略,今日能在宁远遇到旧人,可喜可喜!”

康应乾一见面就开始拉近乎,王在晋对这个康应乾一点印象也没有。

当年他是一甲进士,而康应乾,只排在三甲的末流。

如果不是刘招孙的出现,这两个人不会有任何交集。

康应乾尴尬一笑:

“王经略前日奋勇杀敌,披坚执锐,为何突然就要归顺?”

王在晋不假思索道:

“彼时不知开原军威,冒犯平辽侯。而今才知开原战力无双。惭愧!惭愧!”

康应乾哈哈大笑:

“平辽侯这两日心绪不宁,看在你我交情份上,才把这议和之事交给你来做,将来平辽侯入关定鼎天下,也不会忘····”

王在晋擦了擦额头汗珠,一脸诧异:

“议和?前几日不是说,已经和朝廷谈好了吗?”

王在晋一脸茫然。

这可是他最终选择投降的重要原因,

康应乾呵呵一笑:

“噢,平辽侯的意思,他需要的人选已经确定,便是王经略你,你回京师,负责与朝廷讲和。”

“什么?让老夫去和朝廷谈判议和?老夫可是辽东经略!”

王在晋愣在当场,心里把刘招孙康应乾祖宗十八代全部问候一遍。

“当然,”

康应乾补充说道:

“宁远城中那些总兵参将,平辽侯会说服他们,以后大家同心协力,有事情商量着来,不必像这次这样,上来就兵戎相见,杀得两边血流成河,让人扼腕叹息。”

康应乾口中的说服,不止是说说而已,对于那些不听话,不愿意合作的边军,平辽侯也不怕再多杀几个。

“王经略,咱们好歹都是读过圣贤书的人,大明眼下的形势,你应该比老夫更了解。西南奢安之乱控制不住,陕西灾荒连年,已经开始人吃人了,流民蜂起。”

“加上开原军占据辽东辽西。”

康应乾说到占据辽东辽西,嘴角微微上扬,仿佛在向王在晋炫耀。

“大难将至啊。平辽侯,只是让一切提前到来。”

康应乾停顿片刻,瞟了眼王在晋,继续道:

“王经略忠君爱国,也要给自己和家人多留条后路。平辽侯入关是迟早的事情,如果你愿为平辽侯讲和,开原军可止步于山海关,给朝廷的塘报里,王大人可以自由发挥。”

王在晋目瞪口呆。

以前在京师时,常听言官骂辽东监军不知廉耻,今天,他才算见识到康应乾脸皮之厚。

说起这些大逆不道之言,竟然脸不红气不喘,还说自己读圣贤书。

“王大人三思,眼下平辽侯刚痛失爱妻,心绪不定,或许明日下令屠城,杀光边军,也不是不是可能。所以,请尽快决断。”

说罢,康应乾转身离去,留下王在晋一人茫然失措。

这次边军援辽损失巨大,皇上必然震怒。

王在晋盘算着,如何才能在开原军的配合下,取得“山海关大捷。”

这样以来,他这个辽东经略的位置便算是保住了,至少不用被抓进诏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