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正规部队的话,不会打得这么惨烈,毕竟苏联军队哪怕再差劲,也能有几辆坦克,而且58集团军手里还是有炮兵的。
只可惜,这些部队都被吸引到亚美尼亚去了,油田里出现了兵力空虚,现在的霍明科少将哪怕有一辆T-34坦克,也足以横扫这些步兵战车,然后一口气冲到油田去了!
现在,只能靠人命来堆!
巴库油田的战斗,在惨烈地进行着,没有人知道,在号称第二巴库的乌拉尔-伏尔加油田里,更加惨烈的场景,即将上演。
夜色漆黑,黎明之前的一段时间,是最黑暗的。
在黑色的夜幕下,几辆车在崎岖的道路上行驶着。
“对,我们必须要有合适的发动机,绝对不能是脉冲发动机,必须要能连续稳定地燃烧才行!”此时,在汽车的后车厢里,几个人还在商议着。
科罗廖夫的眼睛里满是希望:“我们的火箭,就差发动机了,格鲁什科,你一定要为我们设计出优秀的火箭发动机来才行!”
在早期,火箭发动机是不能持续燃烧的,间歇性地燃烧,比如德国的飞弹,就因为发出嗡嗡的声音而被叫做嗡嗡弹。
格鲁什科的身上还穿着劳动时候的工作服:“放心吧,所有的模型设计,我都在劳动的时候完成了,就等着机会呢,等我们到了第4号特种监狱,就立刻动手,听说他们已经把设备运输过来了,我都迫不及待了。”
此时的格鲁什科,对科罗廖夫还是有感激之情的,因为科罗廖夫向贝利亚提要求,才把他一同转了过来,而且据说去了第4号特种监狱之后,他们不用再白天劳动了,终于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火箭事业上来了。
在后世,很多说法都是说美苏的导弹技术来源于德国,二战德国战败之后,苏联抢走了成火车皮的资料,而美国抢走了以布劳恩为首的研发团队,双方都是在德国的基础上开始的深入研制。
但是,实际上,各国对火箭的研制并不晚。
比如瓦连京-彼得洛维奇-格鲁什科,这名同样的苏联航天技术的奠基人之一,火箭发动机的创始人,早在1929年,格鲁什科从列宁格勒大学毕业后,即建议在学校的气体动力实验室建立了一个电热和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研究小组,后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专门的实验设计室,并成为该室的领导人。
后来到了1932年,他将设计室改称喷气发动机设计局后,开始从事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问题的理论研究与实验,并领导参加了苏联首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工作。
就在整个30年代,格鲁什科领导制造了“ОРМ—1”至“ОРМ—102”等许多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样机及装有这类发动机的试验火箭;提出并研究了各种成分的火箭推进剂与输入推进剂的活塞和涡轮泵式装置;造出了燃烧室的成型喷口、陶瓷隔热层和控制火箭飞行的发动机万向接头吊架。
可以说,如果按照正常的科研进度,苏联也已经和德国同步开始了火箭的发展了,只可惜,那场轰轰烈烈的大清洗运动开始了。
格鲁什科也被捕并流放。苏联耽误了很多年。
现在,终于可以继续工作了,格鲁什科很高兴,他还不知道,在后来,两人会反目,而格鲁什科也公开给高层弹劾科罗廖夫,两人的矛盾,最终导致了登月项目的失败。
“以后,让我们密切合作,争取尽早把我们的火箭送上天!”科罗廖夫说道。
两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现在,在苏维埃正在节节败退,在国土不断沦丧的时候,并不是所有人都丧失了抵抗的信心的。
他们在为苏维埃的未来奋斗!他们坚信,现在就是黎明到来前的黑暗,苏维埃会挺过去的,虽然大清洗是可怕的,但是他们依旧没有丧失对苏维埃的忠诚!
东方,慢慢地露出了鱼肚白。
对苏联这样广阔的国土来说,防空是很困难的,在后世,冷战那么激烈的情况下,各种防空雷达遍地的时代,依旧有西德飞行员驾驶着小飞机,最后在莫斯科降落的情况出现,一路飞行了上千公里,简直如入无人之地。
而在这个时代,苏联的领空,就更是漏洞百出了,苏联本来就没有先进的雷达技术,在历史上的二战,主要是英美给苏联提供了一些雷达。
而现在,只剩下美国了,给苏联也提供了一些雷达,但是都装到了西线,莫斯科方向,在广袤的中部国土上,根本就是不设防的。
第一次的时候,德国的侦察机走了中部的航线,其实就是检查这条航路是否安全的,结果,侦察机大摇大摆地飞了一圈,楞是没有人发现,在各个油田上空飞行的时候,也没有引来注意,在这种国土纵深上,他们都以为是自己的飞机呢。
所以,轰炸机部队,也是走这条航路的。
赫尔姆特波勒上校驾驶的容克-290轰炸机,飞在最前面。
漫长的飞行之中,他们是交替休息的,飞机有自动驾驶功能,只要进入了巡航状态,就可以轻松一下了,相比以前的容克-88,这种飞机更加舒适。
当初在进攻英国的时候,赫尔姆特波勒还紧紧是上尉而已,驾驶着容克-88轰炸机,参加了着名的斯卡帕湾偷袭战。
当时,他就对容克-290轰炸机无比的羡慕,那种飞行的大家伙,简直就是天空中的堡垒!
只是当时容克-290的数量还相当少,只有最优秀的飞行员才能驾驭它。而现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赫尔姆特波勒升为了上校,也如愿以偿地开上了容克-290.
它有多舒服?为了满足漫长的飞行需要,甚至在后面还有吊床!
飞机的前后都有通道,虽然是一个狭窄的只能趴着过去的通道,但是相比以前,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了,所有的通道都是用软皮包裹的,无比的舒服。
全程飞行中,只有领航员是最辛苦的,他必须要坚守自己的岗位。
现在,随着东方慢慢发白,阳光照耀到了机舱里,领航员沐浴着右侧的朝阳,将自己的眼睛贴到了瞄准具上。
最后一座地标,已经在下面了。
“注意,到达第17座地标,航路修正点,现在我们的航路正确,准备进入轰炸航路。”领航员大声喊道。
最后一次修正航路,同时,进入轰炸航路!
赫尔姆特波勒上校兴奋地在无线电里面传达这个命令,后面,一架架的轰炸机,分散开了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