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 > 第1890章 三个老战友的聚首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如果在给德军一次机会,他们依旧会义无反顾的选择再用一次闪电战进攻苏联。只是在新的机会中,他们会拼命改善后勤的短板,以及拼命满足古德里安关于坦克部队的需求。

然而德军兵败莫斯科城下是无可挽回的,北方战场一年以来的血战,德军不但失去了继续突破的能力,而且在消耗战中被苏军完成了勒热夫反攻。

纯军事角度来说,德军真的只有一次胜利的机会,那就是将最初的闪电战做得尽善尽美。

他们失败了,被苏军成功的拖入到消耗战的泥潭。

开战前,欧洲效忠于德国的德意志民族人口超过七千万,加之所有直接控制的民族,德国人口已经达到八千万人的规模。反观苏联,吞并了波罗的海三国又收复一战时割让的半个白俄罗斯,苏联人口已经达到一亿九千万。

当前世界的总体战之格局,人口就是国家机器的动力核心。

即便战争打成这个样子,苏联实际控制的人口还是比德国高上一千万人。而且苏联已经进行战争总动员,全民配给制已经贯彻落实一年有余,反观德国还是没有进行战争动员,工人们虽然开始增加加班时间,他们终归还是有许多休假时间。

像是古德里安这样的军人,他乐意关注那个人提出的所谓的“战争经济学”。

当针对法国的战争胜利后,德军开始策划对苏联的战争。

那个时候,古德里安要求德国的“三号”级别的坦克月产量最好能达到八百辆,最不济也得有六百辆。实际呢!?

实际产量仅有平均二百三十辆,这里面还有不少二号坦克和捷克生产的38t被统计在内。

除非德国开启全民动员,其军事工业产能才能达到巅峰。在杨明志没有干涉到的位面,德国在1944年达到了产能之巅峰,亦是同年德国启动了总动员,然而纯军事的来说,这个动员已经太晚了。

可站在当时德军的角度,数百万大军有着空前的自信,德国国内的舆论亦是极度亢奋。既然可以用当下的军力一口气击败苏联,何必进行全民动员呢?

处于优势地位的德军虽然达成了战争的突然性,但苏联绝不是法国那种容易投降的软柿子。前线损失一百万,后方还能继续征召一百万,苏联正在疯狂挖掘自己的战争潜力。

那些最偏远的村庄开始征兵,那些最偏远的小型矿场也加速挖掘。

彼尔姆的卡马河上游,地质活动造就的复杂山区,一直是乌拉尔地区重要的铜矿石和铁矿石的源头。

石油是战争的血液,铁矿石就是战争的骨头。

彼尔姆自叶卡捷琳二世时期发现了铜矿后,沙俄立刻开始发展这一地区的冶金工业。无疑,沙俄在一度偏远的乌拉尔地区发现了太多的宝贝。

地质探险家在彼尔姆发现了二叠纪的经典底层,遂用“彼尔姆”这一地名命名了那个两亿五千万年前的时代。

但探险家的功绩更为疯狂。

卡马河的上游地区被发现了铁矿,它不是一般的铁矿,而是铬铁矿。

铬,它是各国战争工业必须的矿石,是增强炮管枪管、坦克装甲金属强度的必要元素。

德国控制区的铬矿砂产量不能满足德国战争工业消耗,导致德国不得不偷偷购买从土耳其进口的铬矿砂,这条航路上危机四伏,已经全面战争的苏联已经顾不得所谓中立的土耳其。既然偷着卖给德国矿石,那就是可以击沉货轮的理由。

苏联的黑海舰队大型水面舰艇几乎全面战沉,唯有近百艘只有两个鱼雷发射管的迷你潜艇在黑海游弋。

潜艇的袭击目标主要就是土耳其运输船,虽然土国保持着中立,趁着夜色偷偷运铬矿砂运到罗马尼亚的文尼察港,这种事苏联早就心知肚明。

仅仅彼尔姆一隅之地,就有铬铁矿和钨矿,甚至还有苏联急需的铝土矿。同样的,这地方还被发现了一批油田和煤矿,虽然其产量并不多。

即便是少量的石油煤炭产量也有重大好处,有各种金属,还有熔炼金属的石油和煤炭,这些战略物资顺着卡马河航运,就近即可运到本地区百万人口的苏联式“大城市”进行深加工。

彼尔姆,她左手拿进矿石和煤炭,右手就能拿出坦克和大炮,以及数量更为庞大的轻武器。

可以说,仅仅彼尔姆一隅之地,就能供应一支规模不是特别巨大的陆军的一切武器装备之需求。正是因此,历史上彼尔姆公国能屹立数百年,直到被实力强悍决心一统斯拉夫世界的莫斯科公国吞并。

坐在轿车副驾驶的安德烈耶夫,他就是彼尔姆本地人,所以很乐意给这位来自东方的将军讲讲彼尔姆的辉煌历史。

杨明志听得当然也非常激动。原因太简单了,当德国挖空心思去搜罗德国战争工厂需要的全材料时候,看似荒凉寒冷的彼尔姆,土壤之下埋藏着德国渴望的一切!

杨明志瞬间想到了刚刚看到的那些极长炮管的战防炮,以苏联的生产效率,恐怕半个月前,它们都还是山区里安静躺了两亿多年的石头。

另一方面,杨明志即将赶到的消息,巴尔岑、拉夫连季和叶甫根尼完全知晓,也非常清楚将军大概在什么时间点抵达。

他们三人的征兵行动都基本结束,彼此都基本得到了想要的人才。

但是当三人坐在一起,三个久经战阵的老家伙们,先是情不自禁的聚众抽烟,又喝一杯伏特加助兴,紧接着就畅谈起这几天的事。

今日中午将有一次注定充满友情的饭局,旅馆的厨房已经得到通知,他们将烹饪极佳的菜肴来迎接远道而来的别列科夫将军。

虽是条件比较艰苦,彼尔姆当局不会派人参与到这次饭局,却给旅馆打了招呼,所谓用尽可能丰盛的俄餐招待领袖最近特别青睐的年轻将军。

好的菜品需要更多时间准备,旅馆餐厅准备的“雅间”暂时也不便进入。

三个老伙计就坐在大餐厅里,享受着室内的温暖,抽着烟抿两口小酒,是不是看着户外被积雪覆盖的路面。

他们的谈资很快转移到征兵的事。

喝了些酒后,就是巴尔岑率先聊起此事。短暂的言语中,充斥着他对征兵之事的满意。

“哎呀,我真是捡到了一些金块,学生们都十八岁了,他们都是人才。其中一位更是最优秀的人才,早晨起来我的师政委给我派发来电报,告诉我那个孩子刚刚抵达军营,就开始学习背诵我们的通讯密码了。这小子还真是个人才。”

拉夫连季调侃道:“是啊,你这个家伙在沼泽地时就是管理侦察营,你总是行进在大部队的前面,最先交火的是你,立下头功的也是你。现在你还是一样,最优秀的人才都被你带走了。”

“唉?难道剩下的那些孩子就不是人才了?”巴尔岑反驳说。

“他们当然是人才。”叶甫根尼故作不悦的耸耸肩:“你啊,担任师长后作风毫无转变,我们难道不是同一时间得到命令的,就是你跑的最快。你就像是最先跑进苹果园的人,把最好的拿走了,留给我们的多是次一等的。”

“嘿嘿,这件事你们就不能怪我。”巴尔岑打着哈哈抽了一口烟,“谁叫你们跑得慢。再说了,我们侦察营就该这样,将军一直告诫我们,必须有最强的机动性,战机这种东西真是稍纵即逝。那些人才就像是机会,我不去把握,让给你们先挑选?”

拉夫连季耸耸肩,“是的,我是慢了你一步,好在他们也都是人才。我的麾下有九千人,他们大多是只上过几年学的集体农庄庄员,大部分人还是第一次摸枪。要把这些人训练成优秀战士,我真是耗费一番功夫,终究我还是比较满意的。”

“哦?你用了什么手段?”巴尔岑好奇的问。

“还能有什么手段?!”拉夫连季笑道,“咱们在沼泽地怎么训兵,我现在就是如法炮制。我命令他们疯狂的奔跑,谁掉队了就罚他去拎粪水打扫公共厕所。我训练他们打靶,同时制造大量噪音。我还让基层部队结成战斗小组!我的朋友,忘掉步兵操典那里面过时的条例,咱们284师总是能以少胜多,靠的就是别列科夫将军的那一套。我在他手下可是干了两年,我真是太清楚了。”

拉夫连季言语里充满对杨明志的崇拜,他转头问同样乐呵呵的叶甫根尼:“兄弟,你跟我也是一样的训兵套路吧。”

“当然!”叶甫根尼当仁不让,“你刚刚说,那些受不了体能训练的家伙,你让他们打扫厕所?”

“对呀,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就是有点羞辱的意思。”叶甫根尼遗憾的杨晃脑袋。

“这算是羞辱?那些新兵到了战场上不被吓得魂不守体我就非常满足了,他们需要提前遭遇挫折,这样到了战场才不会发狂。”

“哦?看来我仁慈了一点。”叶甫根尼笑道,“我也是命令他们长距离奔跑,训练战斗小组小组。那些怯懦份子,我罚他们去伐木,去充当靶场的标靶捡拾员。这是惩罚他们,也能训练他们的体力。对了,巴尔岑,你在干什么。”

“我?”巴尔岑把抽净的烟头按在烟灰缸,“我把怯懦者都扔到我的炮团了。”

无疑,巴尔岑的话让另外两人很惊讶。

“为什么?这种懦夫难道不该好好惩罚一下?”叶甫根尼觉得非常新奇,“炮兵很少正面作战,然道让那些懦夫去享清福?!”

苏军队伍里关于兵种的笑话古来有之,所谓海军吃得好,被称之为“贵族”,陆军的炮兵因为总是远离第一线,被称之为聪明人,而那些一线奋战的步兵,伤亡最大的总是他们,各种带有悲观情绪自嘲的名词层出不穷。

对于炮兵,但凡智商正常的指挥官,在觉察炮兵面临敌人大规模袭击的重大威胁,也是赶紧换个地方重新布设阵地。所谓部队的炮兵全体阵亡,部队就缺乏强力攻击能力,步炮协同的传统战术也无法达成了。

巴尔岑连忙解释:“那是在惩罚他们。他们以为自己回去炮团享福?呸!他们就是炮弹的搬运工,我拼命训练他们搬运炮弹,这就是最直接的体罚。不过我也确实需要一批能有健美运动员那般肌肉纹理的人,我可不希望到了战场后,我的炮兵装填速度因为士兵的羸弱变成缓慢。”

巴尔岑的话倒是提醒了两人,部队里相当多的士兵,身体素质并不理想。毕竟就算是战争爆发前,苏联也只是在大城市实现了粮食的稳定供应。

苏联需要更长时间的经济发展,首当其冲的就是多生产粮食。自大萧条后,苏联采取用卖粮食赚外汇,再购买西方国家的科技,聘用西方人才的手段发展自己重工业,导致本国农业发展非常缓慢。

偏远地区的集体农庄,成员们仅仅混得一个温饱,虽然这种生活状况比沙俄时期总体改善了一些,但他们获悉城市居民过着天天吃面包的好日子还是羡慕不已。

所以当下征召的新兵,他们完全不存在胖子,而且平均身高也才175厘米,平均体重仅有47公斤。他们就是这个羸弱样子,究其原因仅有一个——饿的。

三个师长汇报自己麾下战士的身体素质,数据都是非常相似的。

非常年轻的新兵,他们入伍的时候普遍很受,结果在军营接受高强度训练,又吃得大量的土豆,一个月的时间,平均体重都增加了十公斤之巨。这增长的只有少部分是脂肪,大部分就是肌肉。确实也唯有更多的肌肉,才能满足这三位奉行力量与机动性的师长,对士兵的基本负重要求。

聊天中三人立刻达成一个共识。

所谓指望他们像沼泽地的老兵那样,背着三十公斤负重一天徒步行军超过三十公里,那是完全不现实的!在大家看来,让新兵过早的承担这一负重,仅仅几天的训练,就能把一位有潜力的新兵训到医院去。

固然苏联当前对于一个月训练就能上战场的“动员兵”没有过于苛刻的要求,甚至可以理解为能够服从命令,能够听令冲锋并同时射击即可。就是通过这番操作,苏联能在战争短短半年就损失超过二百万人的同时,又再度征召五百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