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2052年,某月某日,某学校操场。

“热烈庆祝我校学生获得全国知识大赛一等奖。”校长站在话筒前,乐开了花。那一脸的皱纹也因欢乐而显得憨态可掬。

平时大家可都是把他喊成“山羊”的,不过今天,就先喊他“熊猫”吧。

礼花窜上了天,这是为今天的表彰大会特地准备的礼品。不过说是表彰大会,其实也不过是接着升旗仪式之后的小庆典罢了。

但由于这个小庆典可以帮学生冲掉烦闷的一节课,那就足以称得上“大型庆典”了吧。当然,那些被冲掉体育课、音乐课或者美术课的同学,就只能抱怨自己运气不好了。

难得在学校看到小礼炮,学生们都鼓起了掌。这个素来平静的校园,也因此多了点人气。

眼见时间差不多了,院长适时停下自己的演讲,“下面有请我们获奖的小嘉宾……来自五年三班的李铭同学发表获奖感言。大家欢迎。”

候在演讲台后的李铭骤然听到自己名字,反射性地答道,“在。”

而他这一声,令整个后台的人都笑了起来,这其中也包含他的父母。

他的父母先是笑了几声,随后安慰他,“别紧张。就当是跟同学聊天好了。”

他的父亲瞥了眼台上,催促着,“快整理衣服,准备上台。”

于是李铭本就平整的校服又被轻拍了几下。

“好了。快去吧。”母亲说。

“别紧张,注意语速。”父亲说。

你这一说,我更紧张了。李铭深吸了一口气,他年幼的小脸已颇具成熟之风。外面掌声又一次响起,他便踩着那如雷的掌声踏上演讲台。

站在演讲台上,下面的人反而看不清楚。

可到底是因为距离,还是因为心理原因……李铭也说不清。

他目光放空,盯在人群里的某一处,开始了自己的演讲。“尊敬的老师们、亲笔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台上的人在演讲,台下的人却忍不住说起悄悄话。

“雯雯,李铭是不是在看你?”扎着马尾辫的小姑娘说。

“我们两站在一块儿,说不定是在看你呢?”华雯也偏偏扭动身子,跟其他小伙伴说起悄悄话。

“怎么会,我跟他又不是朋友。”

“对啊,雯雯你们两家是从小认识的吧?你有没有去过李铭家?”

简短的话题吸引了来自各方的小伙伴。

说起来,每个升旗仪式的演讲时间就是众人的聊天时间。

“去过啊。”

小伙伴们顿时一阵喧哗,他们的声音甚至引来了老师。可这种时候,老师往往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他家是什么样子?”

“是不是堆满了考卷?”

“他家墙是不是全都是书架?”

“他爸爸有没有雇佣家庭教师?”

“他放学之后会不会还要上辅导班?”

小伙伴们叽叽喳喳,宛如一只只小麻雀。他们都对李铭产生了巨大的好奇心。因为在他们眼中,获奖已是可以拿回去找家长好好要奖励的事,而获得全国大奖更是只存在于电视机里或是家长嘴里的事情。

从电视剧、还有一些“闯关”“状元采访”等等节目中,孩子们只能将获奖与成功人士划上等号。更何况,早在消息传出来后,他们的家长就已经在家夸了半个月的李铭。

吃饭的时候说“李铭就是多吃胡萝卜才会那么聪明”。

看电视的时候说“你看看人家李铭,从小就喜欢学习。哪像你,天天玩天天玩”。

给他们看试卷的时候说“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会错,别说全国奖了,你就不能先给我拿个满分”。

总而言之,烦,烦透了。

年纪尚小的孩子们尚且不懂什么是叛逆、什么是嫉妒。

他们只觉得自己父母天天提李铭让自己很不舒服。而这种不舒服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想法,“为什么李铭要考那么好”以及“为什么我跟李铭同年级”。

至于说家长有错,那是不可能的。小学生能不能意识到家长也会犯错还是一个问题。家长在他们心目中是没有错的,因为犯错的总是自己。于是他们也理所当然地认为,与自己同年级的李铭有错。

没有一个人喜欢以同龄人作为榜样。他们更喜欢以年长人作为榜样,因为年长的人有更足够的理由令其憧憬,也更有足够的理由让孩子们意识到自己不足。

而那不足,往往不是先天的。

年长人作为范本,传授给孩子们的是,“我们之间差距在于年龄以及阅历,当你到达我这个年纪时,说不定会比我更优秀。可那前提是,你要努力。”。于是,孩子们会被鼓舞,因为他们似乎能透过长者的话畅想自己成为首富的未来。他们可以假想自己为一个成功者,而非失败者。

但如果那个人是同龄人,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家长是不会承认自己过失的,他们也无法解释,为何孩子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班级、同一个老师手下上课,成绩却大有不同。最后,他们只能归咎于“孩子比较笨”“孩子不努力”。

如果是后者,那还好说。可家长们往往吝啬于夸赞别人家的孩子,他们只会觉得别人的成就是老天爷给予的,而非那些人争取的。

如果是一个聪明人,他们还懂得告诫自己孩子,“笨鸟先飞,只要你花上比他更多的努力,就能有所成就”。

可如果是一个聪明又努力的人,他们就不知道该怎么激励自己孩子了。

因此,家长们往往会忽略“勤奋”二字,他们将李铭的成就都归功于他的头脑。他们对自己孩子说,“是啊,李铭很聪明,也很懂事。所以你要努力啊。”

这话从家长角度看没什么问题,可孩子们体会到的感觉却完全不一样。

聪明到底是什么呢?

而恰好,教科书上的名人各个都是天才。

孩子们就去问老师,“他们是不是都很聪明?”

“是啊。不聪明也不可能走在领域前沿了吧?”老师回答。

而若是孩子中有学习绘画或音乐的,就更可怜了。

因为他们会随时听到“天赋”二字。

为什么他有天赋,而我没有呢?

为什么他聪明,而我不聪明呢?

幼小的孩子们得不到答案,家长们也不可能说出由基因决定这种话。

可他们不说,孩子们也能从生活中渐渐了解一些事。

那就是人生而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