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辽代皇室的陵寝制度,收到中原文化,尤其是大唐的影响,却又有不同。

皇帝的陵寝讲究“依山为陵”,而大唐皇帝则是“开山为陵”。

自耶律阿保机始,他的“祖陵”就给后世皇帝打了样子,那就是“依山为陵”

辽世宗耶律阮的显陵,则首次将“父子同茔”与依山为陵结合,耶律阮与其父耶律倍(东丹王)合葬于显陵。

其实早期的契丹人粗鄙得很,并无什么“丧葬文化”,他们四处迁徙,多实行树葬,即将死者置于深山或野外的大树之上,任其腐化,死去三年后,再收其骨而焚之。

直到阿保机做了皇帝,才有了丧葬之事。

今日是谒显陵之日,一大清早,皇帝耶律贤的仪仗就从大营出发,前有铁林军,后有斡鲁朵,亲贵侍卫团团簇拥。

有侍卫举起皇帝标志仪仗:紫罗盖伞,上饰金线日月纹,大队缓缓向前。

当年耶律倍奔唐(后唐),死后是一位僧人为他草草收尸。

石敬瑭这个老汉奸,率军进入洛阳后,为了讨好契丹,居然亲自为耶律倍服丧,在耶律倍灵柩前放声大哭,并以帝王之礼将其厚葬于洛阳郊外。

直到大同元年(947年),耶律倍长子耶律阮亲护耶律倍灵柩从汴京回来,由于耶律倍生前素喜医巫闾山的奇山秀水,耶律德光念及兄弟情分,将耶律倍灵柩运回,归葬在了医巫闾山,并加封谥号为文武元皇王。

后来耶律阮遇刺身亡,也归葬在了显陵。

医巫闾山松涛阵阵,显陵的琉璃瓦在晨露中泛着幽蓝,耶律贤在陵寝外更衣,把身上的大红锦袍换成白色布袍,以示尊敬。

更衣完毕,才率领众契丹亲贵入内祭祀。

飨殿内,松木熏香混着牛羊肉的腥香扑面而来。

按照契丹风俗,皇帝耶律贤一板一眼的进行了祭祀,供上贡品之后,在萨满巫师的铜铃声响中,把一杯酒洒在地面,念道:“冬月时,向阳食。若我射猎时,使我多得猪鹿。”

这是契丹人祈祷四季平安的咒词。

耶律贤眼眶红红的,当年父母就在面前惨死,是娘娘见势不好,死前托付太监,把自己送到师父那里,亏了师父还有...........面前的萧思温,要是没有他们,自己恐怕早就死得不能再死。

想到这里,耶律贤偷偷看了看萧思温。

他正领着一群贵族,跪下给皇帝灵位叩首。

耶律贤眼神闪烁,想到前几日收到的线报,颇有些紧张起来。

直到中午,祭祀才告结束,皇帝圣驾抵显州。

辽代帝陵的另一个特点,是效仿汉时的陵邑制,在陵墓周围设置奉陵邑。

显陵附近就有个显州,作为奉陵邑,迁东京道渤海移民 300户作为守陵户。

作为奉陵邑的显州城,城墙用土夯筑,街道布局整齐,内外两城相套,呈一个“回”字形。

一般官吏和百姓在城郊居住,内城安放着已故皇帝的御容,建有奉陵州官的官署等,还有为皇帝驾临祭祀与禁卫部队服务的各种作坊。

中午在显州接见了东京道的官员,按照契丹风俗,耶律贤要进行“捕鹅”,以示自己不忘记祖先的勇武。

本来春捺钵应该去鸭子河捕鹅,但是那边正在打仗,所以只能在“灵河”做个样子。

“灵河”就是后世锦州的“大凌河”,汉代叫“白狼水”,到了辽代,改称“灵河”,金代以后方称“凌河”。

灵河流域山川形胜,是辽国重要的粮仓和贸易枢纽。

东丹王耶律倍曾作《海上诗》:“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

这个捕鹅,可不是捕家鹅,而是捕野生天鹅,契丹语称天鹅为“蒲鲁”。

大约在后世的下午两点,大队人马来到灵河河畔。

早有人探好了地形,侍卫们驱马围住了一块芦苇茂密,水草丰茂之地。

耶律贤身穿黄色猎装,在侍卫簇拥下,当先出来,肩上立着一只硕大的海东青。

耶律贤接过侍卫递上来的肉条,喂给海东青,喂完一耸肩膀,喝道:“去”

海东青腾空而起,在空中盘旋几圈,“呕呕”的叫了两声,便向西北方向猛地扎了下去。

随着皇帝的海东青升空,七八只海东青一齐被放了出来,众鸟在空中盘旋啼鸣,寻找着天鹅的踪迹。

片刻之后,芦苇荡中“哗啦啦”一声响动,一只硕大的白色天鹅被海东青赶了出来,惊慌失措的天鹅腾空而起,在空中啼鸣两声,就要向北逃窜。

但是海东青都是专门训练,用来捕鹅的,岂能容它逃走,七八只海东青分围上、左、右分布,不时抵近天鹅,用喙去啄它,天鹅当然不想坐以待毙,也用喙反击,群鸟你来我往,打得精彩纷呈,羽毛纷纷从空中飘落。

不过海东青到底是猛禽,没几个回合,天鹅就力不能支了,众海东青你来我往,逼着天鹅向低空飞。

地面上,耶律贤接过侍卫递上来的一个器械,是一根红色绳子,上面缚着一个黄金锤头,这东西叫“连锤”,乃是“捕鹅”时的专用物件。

天鹅被海东青所迫,越飞越低,在众人头顶一掠而过,引得地面的猎犬“汪汪”不止。

侍卫和贵族们挥舞手里的武器,高声大叫,努力驱赶着天鹅,向皇帝的方向飞。

眼看着天鹅越飞越近,耶律贤手上用力,连锤开始缓缓空转。

头顶白影一闪,耶律贤眼疾手快,猛地抡圆了连锤挥了出去。

锤子带着一道黄影,带着劲风一闪而过,其势之猛,连不远处灵河水的波光,都似乎要在金锤下碎为片片金光。

耶律贤只觉手里的金锤一沉,头顶的天鹅“嘎”的大叫一声,被砸得飞出一丈多远,在地上翻滚扑腾,抻着长颈,两只翅膀拼命击打着地面,大声哀鸣,想要再次飞起来,弄得满地皆是羽毛。

这羽毛被染了鲜血,洒落在地上,白色的羽毛,鲜红的血液,泾渭分明,交杂在一起,让人望之触目惊心。

众契丹贵族高声欢呼,一齐拜了下去,皇帝捕得“头鹅”,这是个好兆头。

耶律贤把连锤交还给侍卫,负手而立,接受众臣的欢呼,这是契丹风俗。

一个契丹官员奔出来,跑到天鹅旁边,拿出一根细长的玉柄金锥,从挣扎的天鹅头顶插入,把天鹅脑浆取出,喂了身边等待的海东青,这叫做“取脑饲鹰”,这根金锥,叫做“刺鹅锥”,以锥刺鹅,象征“以鹅脑犒赏神鹰”。

接着他单膝跪地,双手恭恭敬敬把天鹅献给皇帝,众臣欢呼之声更大。

欢呼礼拜完毕,接下来,众契丹年轻贵族们,纵马携犬,开始行猎,为一会的“头鹅宴”准备一些别的猎物。

耶律贤身边站着萧思温,年轻的皇帝飞快的瞥了他一眼,见他面带微笑,显然心情不错。

“早闻魏王武勇,朕想看魏王行猎,不知可否?”耶律贤笑着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