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这个建议引起了激烈讨论。

有人支持,认为这样能增加收益;也有人担忧,认为宰杀和销售环节太复杂,风险大。

最终,达成了折中方案:第一批猪,80%卖给肉联厂,按整头猪交易;20%自己宰杀,在村里和周边集市销售鲜肉,试水终端市场。

卖给肉联厂的猪,虽然价格稍低,但一次性交易,简单省事;自己宰杀销售的部分,虽然麻烦一些,但利润确实更高,而且还建立了直接面对消费者的销售渠道。

年底结算时,合作社不仅收回了全部投资,还净赚了1.5万元!

按照事先约定的分配方式,这些利润有80%按投资比例分给了社员,20%留作合作社的发展资金。

“没想到真的赚钱了!”

李大牛拿着自己那份红利,眼睛都笑弯了,“我投了500元,现在分了近400元,这才半年啊!”

确实,以当时的标准,这已经是相当可观的收益了。

一个普通农民一年的纯收入也就几百元,而参与合作社的村民,仅仅半年就获得了可观的额外收入。

第二年,合作社决定扩大规模,从最初的200头增加到500头。

更多的村民看到了第一年的成功,纷纷申请加入,投资额很快就超过了5万元。

在新一轮的发展中,合作社引进了更先进的养殖技术。

比如,改进猪舍设计,提高通风和保温性能;优化饲料配方,增加特定营养素;完善防疫系统,降低疾病风险。

这些措施进一步提高了养殖效率和猪的健康状况。

同时,合作社也开始探索更多元化的销售渠道。

除了继续与肉联厂合作外,还尝试与城里的大型餐饮企业签订直供协议,以更高的价格供应特定标准的猪肉。

此外,合作社还开始尝试简单的肉制品加工,比如腊肉、香肠等,增加产品附加值。

到了第二年底,合作社的收益再创新高,每100元投资的年回报率达到了惊人的80%!这在当时的农村,简直是一个奇迹。

养猪合作社的成功,不仅给参与的村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还带动了村里其他产业的发展。

比如,为了配合养猪业,有村民开始专门种植饲料作物;米厂的副产品有了稳定的销路;甚至有人开始尝试养猪的上下游产业,如饲料加工、有机肥料生产等。

更重要的是,这种合作共赢的模式,改变了村民的思维方式。

过去,大家都是各自为战,很少有合作意识;现在,村民们开始理解团结合作的力量,也更愿意尝试新事物,接受新思想。

周国宏看着村里的这些变化,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养猪合作社的故事很快传到了周边村庄,甚至惊动了县里的领导。县长亲自来村里考察,对合作社的运作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表示要在全县推广这种“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

这无疑是对周国宏工作的极大肯定。

但他并没有满足于现状,而是继续思考着村里的长远发展。

能不能把合作社的模式延伸到其他领域?能不能进一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能不能把分散的小生产组织起来,形成更大的产业链?

村里的养猪合作社已经步入正轨,不少村民都尝到了甜头。

借着这股发展的热潮,周国宏开始思考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就在这时,一个意外的事件打破了村里的平静。

这天早上,周国宏刚到村委会,就见到一群人围在门口,吵吵嚷嚷的。

“怎么了?这么早就有事?”

周国宏问道。

老陈挤过人群,焦急地说:“周总,出大事了!村北山坡那块地,挖出几口老棺材!”

“什么?棺材?”

周国宏吃了一惊。

原来,村北的山坡地是村里去年规划的果园用地。

前天开始,村民们按计划去平整土地,准备春季种果树。

谁知道挖着挖着,竟然挖出了几口老棺材!

消息一传开,全村人都炸了锅。

有人说是古墓,有人说是乱葬岗,更有人说那是日本鬼子的坟,总之说什么的都有。

一时间,谣言四起,人心惶惶。

“走,我去看看!”

周国宏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带着几个村干部前往现场。

到了现场,只见一大群村民围在那里,指指点点。

土坑里露出了几口破旧的棺材,有的已经腐朽,有的还算完好。棺材外形古朴,显然年代不短了。

“谁知道这是什么来历?”

周国宏问道。

村里的老人们纷纷摇头。

有人说:“这山坡以前是荒地,最少几十年没人动过了。谁知道下面埋了什么?”

“会不会是古墓?里面有宝贝?”

有年轻人兴奋地猜测。

“胡说八道!”

老支书刘根生呵斥道,“那是祖先的安息之地,岂能乱猜乱想!”

现场一片嘈杂,众说纷纭。

周国宏示意大家安静:“别急着下结论。这事关重大,我们得慎重处理。先暂停挖掘工作,我立即向县里报告,请专业人员来鉴定。”

周国宏当即骑自行车赶往县城,向文物部门和民政部门报告了情况。

县文物局的专家当天下午就带队来到了村里,对出土的棺材进行了初步鉴定。

“根据棺材的形制和周围出土的一些随葬品,这应该是清代中期的普通墓葬,距今约一百五十年左右。”

专家说,“没有特殊的历史文物价值,不属于文物保护范围。”

这个结论让村民们松了一口气,但也引发了新的问题:既然不是文物,那这些棺材该怎么处理?是就地重新掩埋,还是迁移到别处?

“按照规定,非文物的老坟墓,应该由当地政府协调处理。”

县民政局的工作人员解释道,“如果能找到死者的后人,最好由后人来处理;如果找不到,可以由村集体组织迁移安葬。”

问题是,这些棺材埋在地下至少一百多年了,哪里还找得到后人?

更何况,这片地已经规划为村里的果园,关系到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周国宏思考再三,决定召开村民大会,共同商议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