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时代,教育普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叶潇男既然打算将周边村子纳入发展版图,并且要实现长期发展,把这片区域打造成自己的根据地,那么改变当地人的思想观念便是首要任务。
而达成这一目标的关键,就是兴办学校,从下一代抓起。
向新一代传输新思想,让他们从心底认可这片土地,将来这些培养出来的人才也能直接投身建设。
这是一项长期规划,越早启动越好,正应了那句话: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
此前,叶潇男因时间和精力有限,一直未能推进此事。
如今时间充裕,正好可以着手创办学校。
当下经济形势不佳,又逢自然灾害,天气炎热干旱,不仅四九城里有许多工人闲置在家,农村的状况更是艰难。
土地难以耕种,农民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大幅减少,而叶潇男计划建造学校,无疑给大家提供了就业机会。
除了学校,还有一系列其他设施也要开始统筹规划。
小学、中学自不必说,医院虽会在后期逐步建设,但也提上了日程,供销社、联合社等同样不可或缺。
以红星养猪场为核心据点,开展肉食连锁销售,让村民参与其中,无论是运输、屠宰还是养殖,形成一条龙产业模式。
这样一来,不仅在当下提供了就业岗位,后续的建设也能持续创造更多工作机会,只要规划合理、覆盖广泛,发展前景十分可观。
况且经过这几个月的经营,红星养猪场储备了大量粮食。
前期计划为周边村子一万人,每天提供一斤粮食,预计维持一百天,当时储备了一百万斤红薯,足够支撑三个多月。
不过农村居民也有自己的存粮,加上政府救济粮的发放,叶潇男上一批红薯省下了不少。
如今新一波红薯种植收获,仅厂里的粮食储备就接近两百万斤,这还不算随身空间里的海量存粮。
考虑到天气炎热,叶潇男命人将红薯全部打磨成粉晾晒,制成红薯粉。
虽说食物种类单一,但绝对能解决温饱问题。
要知道,外面很多地方已经开始吃二合面馒头了,就连四九城工厂里,每天的主食也是二合面窝窝头。
所谓二合面,是用玉米秸秆混合小米、棒子面等制成的面粉,这种面做出来的食物,味道差、口感粗糙,吃多了不仅拉嗓子,上厕所都难受,根本不适合长期食用。
可在粮食短缺的情况下,也别无他法。
相比之下,叶晓楠为农村提供的粮食,让他们的生活水平甚至超过了大部分城里人。
一些村民把部分粮食做成二合面,平常偶尔吃顿好的,大部分时间用二合面充饥,如此一来,基本上每家每户都有了余粮。
叶潇男的种植规划也不再局限于地瓜和土豆,他抽出十几亩地,利用大棚技术和地下活水,专门种植蔬菜。
蔬菜长势喜人,红星养猪场的员工也能时不时吃上新鲜蔬菜。
这一切大家都看在眼里,不过叶晓楠养活了周边几十个村子的人,他的养猪场还为众多单位供应肉食,已然成为当地不可或缺的重要项目。
所以没人会对他的行为指手画脚,只要他能继续照顾好大家,就算行事再大胆些也无妨,何况他并没有做出格的事。
叶潇男雷厉风行,说干就干,立刻找来秦德亮,让他召集周边所有村子的村长,商议兴办学校的事宜。
仅仅两天时间,学校建设的相关事项就敲定了下来。
学校选址在秦家村附近,这并非叶潇男偏袒秦家村,而是此地处于周边村子的中心位置,村民前往红星养猪厂上下班几乎都会经过这里。
这样一来,大家上班时顺路就能把孩子送到学校,下班后再去接孩子,十分方便。
学校还设有专门的食堂,孩子的吃饭问题也不用担心。
农村孩子以往不上学,一是学校路途遥远,二是家中农田需要劳动力,更关键的是没钱上学。
虽说一学期学费只需一两块钱,但对大多数农村家庭来说,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一年下来近十块钱的学费再加上一些乱七八糟,几乎相当于一个农村人两个月的收入,许多家庭实在难以负担。
再者,孩子不上学,稍大些就能帮着干农活,多一个劳动力,一年下来能多挣一二十块钱。
这些人目光短浅,只看到眼前的利益,根本想不到长远的发展。
为了鼓励村民送孩子上学,叶晓楠制定了一项极具吸引力的政策:凡是送孩子到学校上学的家庭,孩子都能享受红星养猪场提供的津贴——管饭。
每天管两顿饭,中午一顿,晚上一顿。
在这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这一举措极具诱惑力。
村民们听到这个消息,都恨不得立刻把孩子送到学校,毕竟孩子在家也帮不上太多忙,还得吃饭,送去学校既能接受教育,又能节省家里的口粮。
现在大家都盼着叶潇男的学校能快点建成。
不过周边村子干活虽然是一把好手,但建学校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还是得靠小雷家。
雷二华一家刚离开小酒馆没多久,也就半个多月的时间,就接到了叶潇男的订单,而且是个建学校的大工程。
这可把他们一家高兴坏了,立刻又拖家带口的回来了。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推进着,原本叶潇男以为可以安安静静的等着万兽万灵任务完成。
不过就在任务即将完成的前夕,一个女人,再次闯入进了他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