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网游动漫 > 药香伴仁心 > 第131章 赛前2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晨光未曾完全洒满大地,微弱的光辉与露水交织成清新的气息,整个诊所弥漫着一种宁静的氛围。林婉儿走进诊所时,便被一种熟悉的苦香萦绕在空气中,那是师兄连夜焙炒的枳实与苍术的气味,沉静而浓烈,仿佛每一寸空气都被这两味药材的香气填满,透过鼻腔进入她的身体,瞬间让她感到一种来自药理的震撼与深远。

诊所已被大师兄改造成了一个“移动药局”。十组桐木药柜整齐地按八卦方位排列,每一组药柜都以古老的风水理论为指引,巧妙地结合了中医的精髓和自然的法则。这些药柜古朴而充满韵味,木质表面散发着淡淡的木香,似乎每一根木纹都在低语着药材的故事。

每个药柜的抽屉上,都贴着一些已经褪色的《雷公炮炙论》摘录,字迹模糊却依旧清晰地传递着医道的古训。那些文字虽然已被岁月的流转侵蚀,但依然保留着它们的庄重与深邃。在药柜的每一抽屉旁,林婉儿看见了大师兄用心刻画的小符号,它们代表了不同药材的属性,似乎是为她即将到来的药理训练做好的指引。

“今天开始,辨药。”大师兄站在药柜前,语气沉稳且带有一种无声的压力。“你要通过这些药材,感知它们的灵性与气息,像触摸脉象一样,去感受它们的生命力。”

林婉儿走近其中一组药柜,轻轻打开一个抽屉,里面是经过精细整理的枳实与苍术,颜色沉稳而富有层次。她深吸一口气,闭上眼睛,让这股苦香渗透进她的每一根神经。枳实的气味有一种强烈的酸味,似乎带着微微的刺激感,而苍术则有一种深沉的苦香,仿佛能将人体的内外气机彻底激发。她的指尖轻轻拂过这些药材,感受它们的形状与温度,仿佛在与它们进行一次无声的对话。

师兄的声音再次响起:“枳实疏肝理气,苍术燥湿健脾。它们的气味是它们的语言,只有用心去体会,才能准确地辨别它们的药性。”

林婉儿点了点头,她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辨药训练,而是一次灵魂与药材之间深度的沟通。

辰时的阳光微微洒进诊室,清晨的空气仍带着一丝湿润与新鲜。林婉儿站在桌前,目光凝聚在眼前的道具上——师父手制的“百变铜人”。这尊铜人不仅雕工精细,且皮肤可以替换不同类型的疹型贴膜,仿佛是一个可以模拟各种临床情况的活教材,充满着神秘的教育功能。铜人被放置在桌上,面部已敷上渗液型湿疹的贴膜,像极了一位患有顽固湿疹的患者。林婉儿的心中一动,知道今天的训练将不同寻常。

“这是决赛题卡模拟的病例。”大师兄的声音从背后传来,“顽固性湿疹伴失眠,仔细辨证。”

林婉儿点点头,迅速进入状态,开始观察铜人的面部湿疹贴膜。这种湿疹常伴有渗出和瘙痒,容易反复,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她的手指轻轻触摸铜人面部,感知湿疹的质地和湿润感,心中已经有了初步的诊断思路。她准备开“萆薢渗湿汤”,用于清热燥湿,湿气重的人群最常用。

然而,正当她低头准备动笔时,突然看到铜人耳后有些异样的部分——那里竟然藏了一块干燥的苔藓样贴片。林婉儿眉头一挑,心中警觉。她迅速反应过来,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故意设置的诊断陷阱。她抬起头,望向大师兄,心中的怀疑逐渐明朗。

“且慢,”大师兄的声音冷静而沉着,“这患者是否长期便溏?”

林婉儿一愣,随即回想起自己刚才的初步诊断,意识到这可能并不只是单纯的湿疹问题。她的目光继续往下移,目光聚焦在铜人腹部的部位。大师兄突然掀开铜人的腹部磁吸板,露出了一份模拟的肠镜报告。报告上清晰写着:“溃疡性结肠炎病史五年。”

林婉儿的心头一震,顿时明白了其中的联系。湿疹表面上看似皮肤问题,但其实是脾胃虚弱的外在表现,而脾虚的病因可能源于内脏的长期失调。她迅速调整思路,轻轻划掉原来方子中的龙胆草,添入炒白术12克。炒白术是温和的健脾药,有助于燥湿健脾,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

“湿疹为标,脾虚为本。”她自言自语,手指开始熟练地在案桌上写下新的方子,并决定以灶心土煎汤代水,以进一步补脾并助消化。

然而,突然间,大师兄的声音再次响起,这一次带着几分试探的意味:“若患者隐瞒激素药膏史,当如何?”

林婉儿顿时警觉,她知道这是一场更为复杂的考验。湿疹患者常因长期使用激素药膏而依赖其中的激素,激素依赖会导致皮肤的屏障功能破坏,治疗时需要特别注意。她迅速调动自己的思维,迅速翻开自己的药方,决定再作增补。

“防风9克、乌梅6克。”她沉稳地写下这些药材,“此谓‘截药毒’,防己黄芪汤化裁可解激素依赖。”防风具有解毒祛风的功效,而乌梅则能收涩止泻、调理肠胃,防己黄芪汤能够补气固表、利水消肿,特别适合那些因药物毒性积累而造成的依赖症状。

当她最终将药方写完,抬头看向大师兄时,心中充满了自信。她知道,今天的这一轮诊断训练,远远超出了表面上的湿疹治疗,它不仅仅是对药方的掌握,更是对医者思维与临床经验的深度锤炼。每一处细节都在考验她,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症状和背景中,分辨出真正的病根,如何精准、敏锐地判断并调整治疗方案。

大师兄静静看着她,眼中闪过一丝赞许,未曾言语,只是轻轻点头。

申时的阳光透过窗棂洒进诊室,透过薄薄的窗帘,光线斑驳地投射在桌面和药柜上,空气中弥漫着一丝温暖的气息。然而,今天的训练却并不如这份温暖般简单。大师兄的眼神严肃,他递给林婉儿一个病例,嘴角挂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这是一例江枫准备的陷阱病例——高血压患者腰腿痛。”

林婉儿接过病例,快速浏览了一遍。案情简要,却隐含着不小的挑战:一位高血压患者,腰腿痛,常规治疗似乎无效,患者的症状看似简单,但背后却隐藏着复杂的相互作用。

她迅速开始脉诊,指尖轻轻落在铜人模型上,几乎是本能的感知着脉象的微妙变化。正如她所预料的那样,患者的左尺脉沉细如丝,脉动轻微,几乎不显,仿佛失去了生命力。林婉儿心中一紧,迅速得出结论:“肾精亏损,不可强筋壮骨。”她迅速在病例本上划掉了常规的杜仲15克,杜仲虽有壮筋健骨之效,但与患者正在服用的降压药相冲,可能导致协同作用,增加心血管负担。

她沉默片刻,迅速改为骨碎补9克。骨碎补有活血补肾、强壮筋骨的作用,更适合这种肾虚体质的患者,且能有效避免与降压药产生不良反应。

“不错。”大师兄的声音低沉而平静,“脉象是破解问题的钥匙,但剂量才是生死之分。”

就在此时,师兄递给她一个小瓶子,里面是患者偷藏的硝苯地平片。硝苯地平是一种常用于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具有较强的降压效果,但如果使用不当,可能引起过度降压或药效叠加的风险。

“现需用牛膝引药下行,”大师兄的声音低沉而充满挑战,“你敢用几钱?”

林婉儿的手指轻轻悬在“6g”处,目光沉思片刻,心中分析道:牛膝具有引药下行、疏通经脉的作用,但也需谨慎使用。她明白,牛膝作为引药之剂,需要配合正确的引导药物,以免过度刺激患者的胃肠。她在“6g”处停顿,忽然轻轻写下“蜂蜜”。蜂蜜性甘缓,可以缓和牛膝的强烈药性,如同缰绳勒住烈马,能够使药效更加平和,避免急功近利地加重患者的负担。

“此谓甘缓其性,如缰绳勒烈马。”林婉儿的声音坚定,她意识到,药物的剂量与药性一样,都需要精确掌握。

大师兄轻轻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但接下来的问题更为复杂,林婉儿深知,治疗高血压的同时,还需要考虑患者已经服用的西药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她迅速从药柜中取出玉米须30克。玉米须具有良好的降压作用,且不与牛膝产生冲突,能进一步稳定患者的血压,同时有利于清理体内湿气。“既助降压,又防牛膝与西药相冲。”她一边加药,一边默念着思路,直觉告诉她,这是最适合患者的配方。

大师兄轻笑一声,眼中带着几分赞许:“学会用现代病志当使药了。”他说的“现代病志”,是指通过患者的既往病史与症状,结合西医与中医的知识体系,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这不仅仅是一次传统中医的诊断,更是中西医学结合的实际应用。

林婉儿点头,感受到这一切的深刻与挑战。每一剂方药的调整,背后都是对患者身体的深刻理解与对药性互补的细致把握。她知道,作为一个医者,药剂的使用不仅仅关乎药效,更关系到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每一次辨证施治,都是一次对医道的严谨考验。

戌时的灯光依旧明亮,比赛的气氛在紧张与期待中弥漫。然而,突如其来的设备故障打破了现场的节奏。评委们眉头一皱,现场的电子屏幕突然黑屏,无法继续显示病例和药方的配伍方案。时间紧迫,林婉儿的心中却没有一丝慌乱。她深吸一口气,迅速转身面对桌上的三种药材:黄芩、白芍、炙甘草。

在这种突发情况下,她没有时间去精细考虑药材的其他可能性,而是迅速整理自己的思路,开始思索如何在有限的药材中找到最合适的配方。三种药材在她心中迅速交织,她的眼神聚焦,眉头微微一挑,知道这是一场关于药理和智慧的较量。

“君臣重构。”林婉儿低声自语,眼中闪过一丝决心。她迅速取过白芍30克,将它作为“君药”——白芍具有缓急止痛、调和肝脾的作用,适合用于治疗因气血不和所引发的疼痛症状。“炙甘草9克,为臣药。”她一边熟练地将炙甘草倒入药研中,一边自信地补充道,“甘草既能调和诸药,又能缓解药效过强所带来的不适。”她知道,炙甘草有温补心脾的作用,并且能使白芍的效力更加温和、持久。

“此乃芍药甘草汤,”她轻声说道,眼中闪烁着坚定,“缓急止痛,先护住患者信心。”

她停顿片刻,回头扫视了现场,评委们的目光带着审视,而其他药材的短缺,显然成为了她面临的最大挑战。在这种情况下,药方的佐使显得尤为重要。林婉儿没有急于求成,思考片刻后,她迅速取出黄芩6克,轻轻捣入研钵中。“黄芩炭6克,焦苦入心,止血不留瘀。”她的声音平稳而自信,“应对评委质疑药材不足。”黄芩有清热燥湿、解毒的作用,而其炭焦制后,不仅能止血,还能够有效避免血瘀,化解体内的热毒。

林婉儿将黄芩炭细心研磨,感受到其中药性的强劲。她知道,在没有其他药材的情况下,这6克黄芩炭将是药方的关键,它不仅能够缓解患者的症状,还能应对评委们可能对药材不足的质疑。

最后,她巧妙地转向了外治法,意识到这不仅是治疗,也是自己医者手段的展现。她迅速撕下一角病例纸卷成灸筒,熟练地将剩余的黄芩粉与烛蜡混合,制成了药锭。她将药锭轻轻放置在灸筒内,然后点燃烛火,药香开始在空气中扩散。

“纸灸神阙穴。”林婉儿低声说,神情专注。她知道,神阙穴位于肚脐周围,是调理脾胃、温补气血的重要部位。她将灸筒稳稳地放在铜人身上,黄芩的药效通过这一灸法迅速渗透到病人腹部,辅助内服药物,进一步调理体内气血,增强疗效。

药香与药力在空气中交织,林婉儿心中充满了从未有过的清晰与平静。她深知,这不仅仅是对药理的掌握,更是对“医道”深刻理解的体现。面对突如其来的挑战,她没有被压力压垮,而是通过自己的智慧与沉稳,将所有的药材和治疗手段完美结合,展现了医者应有的从容与力量。

随着灸烟缓缓升起,林婉儿的眼中闪烁着自信与坚定,仿佛她已将整个治疗方案掌控于心,知晓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药材的妙用。即使面对不确定的挑战,她依然能稳如磐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