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网游动漫 > 每天读百位世界顶级哲学心里学 > 第116章 劳伦斯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的阶梯探寻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16章 劳伦斯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的阶梯探寻

劳伦斯·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的阶梯探寻

在心理学与哲学对人性深度探索的进程中,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以其对道德发展的开创性研究,为我们绘制了一幅人类道德成长的清晰图谱,其理论所蕴含的智慧照亮了理解人类伦理思维发展的道路。

科尔伯格出生于美国纽约州的布隆维尔。成长于富裕家庭的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参与帮助犹太难民偷渡的行动,这段经历让他深切体会到道德抉择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也成为他日后专注于道德发展研究的重要契机。

科尔伯格的核心理论是道德发展阶段论。他采用两难故事法,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道德困境故事,如经典的“海因茨偷药”故事,来考察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如何进行道德推理。在这个故事中,海因茨的妻子身患重病,而唯一能救命的药物价格昂贵,药剂师又拒绝低价出售或赊账。海因茨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是偷药救妻子,还是遵守法律不去偷。

基于对大量被试回答的分析,科尔伯格将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前习俗水平涵盖了第一和第二阶段。第一阶段是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处于此阶段的儿童判断行为对错主要依据行为是否会受到惩罚。他们认为,凡是受到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而未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好的。例如,如果一个孩子因为偷东西被打了,在这个阶段他就会觉得偷东西是不对的,仅仅是因为害怕被打。第二阶段是相对功利定向阶段,这时儿童开始考虑行为的后果对自己是否有利,认为正确的行为就是那些能够满足自己需要的行为。在“海因茨偷药”情境中,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可能会说海因茨应该偷药,因为妻子对他有用,如果妻子死了他会很麻烦。

习俗水平包含第三和第四阶段。第三阶段是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被称为“好孩子”定向阶段。此时个体的道德判断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认为好的行为是那些能够得到别人赞扬和认可的行为。他们努力塑造自己成为一个“好孩子”或“好公民”形象。在面对道德困境时,他们会想“如果我这样做,别人会怎么看我?”第四阶段是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个体开始强调对法律和社会秩序的遵守,认为尽自己的义务、维护社会秩序是最重要的。在“海因茨偷药”案例中,处于此阶段的人可能会认为海因茨不应该偷药,因为法律规定偷窃是违法的,维护法律秩序至关重要。

后习俗水平包括第五和第六阶段。第五阶段是社会契约定向阶段,个体认识到法律和规范是一种社会契约,是大家共同商定的,可以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而改变。在这个阶段,人们会考虑法律的合理性,如果法律不符合公平正义的原则,就有权利提出修改。对于“海因茨偷药”,他们可能会认为法律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应该有所变通,以保障人的生命权。第六阶段是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这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个体基于自己内心的普遍道德原则进行道德判断,这些原则超越了具体的法律和社会规范,如公正、平等、尊严等。处于这一阶段的人在面对道德困境时,会依据自己坚信的道德原则做出选择,即使这意味着违背现有的法律。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不仅揭示了个体道德思维发展的规律,还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它挑战了传统认为道德观念是固定不变的观点,强调道德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进化的过程,受到个体认知发展、社会经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教育领域,科尔伯格的理论为道德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处的道德发展阶段,采用合适的教育方法和内容,引导学生逐步提升道德推理能力。例如,对于处于较低阶段的学生,可以通过讲述生动的道德故事、树立榜样等方式,帮助他们理解基本的道德规范;而对于处于较高阶段的学生,则可以组织讨论复杂的道德问题,鼓励他们深入思考道德原则和社会正义。

劳伦斯·科尔伯格通过对道德发展的深入研究,为我们理解人类道德成长的复杂性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框架。他的智慧让我们认识到,道德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逐渐发展形成的。

当我们领悟科尔伯格的思想,就如同获得了一把衡量道德成长的标尺和引导道德教育的指南针。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道德观念,促进个体在道德发展的阶梯上不断攀升,推动社会道德水平的整体提升,构建更加公正、和谐的社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