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网游动漫 > 每天读百位世界顶级哲学心里学 > 第100章 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心里研究的杰出女性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00章 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心里研究的杰出女性

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心理研究的杰出女性

在心理学和人类学相互交融的领域,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是一位熠熠生辉的人物。她以无畏的探索精神和细腻的洞察力,深入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的心理与行为,为我们揭示了文化对个体心理发展的深远影响,其贡献不仅丰富了心理学的研究维度,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

玛格丽特·米德于1901年出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她成长于一个重视教育和知识追求的家庭,家庭氛围培养了她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早年的米德展现出对学术研究的浓厚兴趣和天赋,顺利进入巴纳德学院学习,在那里她接触到了广泛的学科知识,为日后的学术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学期间,米德对人类学产生了特别的热情,随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深造,师从着名人类学家弗朗茨·博厄斯(Franz boas)。博厄斯的文化相对论思想对米德影响深远,引导她关注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文化与人类行为、心理之间的紧密联系。在导师的指导下,米德开启了她充满传奇色彩的田野调查之旅。

1925 年,米德前往南太平洋的萨摩亚群岛,展开了一项具有开创性的研究。当时,西方社会普遍认为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动荡是由生理因素决定的,具有普遍性。然而,米德在萨摩亚群岛的观察却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结论。她发现,萨摩亚少女在青春期并没有经历西方社会青少年那样强烈的情绪波动和心理困扰。在萨摩亚文化中,青少年的过渡相对平稳,这主要得益于当地宽松的社会环境、明确的性别角色分工以及开放的性观念。通过与萨摩亚人的深入交流和细致观察,米德认识到文化在塑造青少年心理和行为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非单纯由生理因素主导。

这项研究成果在 1928 年以《萨摩亚人的成年》一书出版,立刻在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引起了轰动。它挑战了当时流行的生物学决定论观点,强调了文化对人类心理发展的巨大影响力,促使人们重新审视文化与心理之间的关系。这本书不仅改变了心理学界对青少年发展的固有认知,也为跨文化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证依据。

此后,米德继续深入研究不同文化中的性别角色、儿童养育方式以及人格形成等问题。她先后前往新几内亚的多个部落进行田野调查,如阿拉佩什、蒙杜古马和德昌布利部落。在这些研究中,她发现不同部落对于男性和女性的角色期望和行为模式有着极大的差异。例如,阿拉佩什部落中男女都表现出温和、合作的特质;蒙杜古马部落则盛行攻击性和竞争性的行为模式,男女皆然;而在德昌布利部落,性别角色与西方社会传统观念几乎相反,女性占据主导地位,男性则相对温和。这些发现进一步证明了文化在塑造性别角色和人格特征方面的决定性作用,打破了人们对于性别和人格的刻板印象。

米德的研究方法也具有独特之处。她不仅仅是客观的观察者,更是积极的参与者。她深入融入当地文化,与研究对象建立起深厚的信任关系,从而能够获取到最为真实和丰富的一手资料。这种参与式观察法为人类学和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式,强调了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互动的重要性。

玛格丽特·米德的贡献不仅仅局限于学术研究领域。她积极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推广到公众领域,通过演讲、写作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文化多样性以及文化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她的工作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为构建多元和谐的社会提供了理论支持。

在哲学层面,米德的研究体现了一种相对主义和整体主义的世界观。她认为不存在绝对的、普遍适用的人类心理和行为模式,一切都受到特定文化背景的制约。这种观点提醒人们要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看待不同文化中的差异,避免以自己的文化标准去评判他人。同时,她强调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部分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塑造着个体的心理和行为。

玛格丽特·米德以其一生的研究和探索,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的文化与心理交织的画卷。她的工作不仅推动了心理学和人类学的发展,更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人生智慧,教导我们尊重差异、理解多元,从更广阔的文化视角去认识人类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