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王万才喜不自胜,叶盛则脸黑得跟印度阿三一样,但强忍着没有发作。

“叶员外组织义军,与番贼血战数十场,身披百创,其义举也是可歌可泣。”郑和看向叶盛,“咱家打算保举叶员外为坤甸千户所千户,继续守护婆罗地方。”

叶盛连忙出列谢恩。

叶玉维急着发言:“可是……”

叶盛连忙用眼神将他儿子的话头给掐死了。

郑和有些满意地点点头道:“懂得顾全大局,才是为官之道。”

郑和将王万才、叶盛等人屏退,洪保急忙问郑和:“督帅,这这……分明是王万才意欲降敌,差点坏了大事,怎么能就此放过,还有封赏呢?”

“糊涂啊你,”郑和指责洪保,“王万才是什么人?浙商的话事人。谁借钱给我们修造的宝船?”

洪保顿时语塞。

郑和叹息道:“我固然知道王万才该死,可是南洋就是需要这些大商人,才能把我们唐人的势力维持下去。要知道整个南洋,少说也有几百万人,而我唐人呢?几万人?最多不过十万吧?”

“临走前,赵国公交代我,要把这生意做大,让皇上能挣到钱,必须要把南洋变成咱们大明的国土。这些商人,不管好的坏的,奸的诈的,统统都得争取过来。”

“杀一个王万才容易,可得罪了他背后的浙商,谁来支持我们?”

郑和苦口婆心地给洪保解释了一通他的苦衷。

“我老了,将来南洋恐怕还得你这样的年轻一辈来管。”

洪保连忙跪倒谢恩。

郑和在婆罗洲稍作整顿后,便率领水师凯旋而归。不是他不想灭了满者伯夷,而是这个满者伯夷盘踞在东爪哇,有数百万人口,是目前南洋人口最多的国家。俗话说人多力量大,一点不假,这也是为什么满者伯夷是南洋第一强国的原因了。

回到旧港后,他立即上奏朝廷,详细陈述了此次坤甸之战以及海战的经过,并建议给王万才与叶盛授予文武官职,以表彰他们保卫南洋唐人的贡献。

与此同时,满者伯夷女王苏希达也派使者乘坐快船赶到南京,向明朝廷告发郑和“私启边衅、欺压藩国”。

这一连串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朝廷中掀起了轩然大波,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文官们认为大明朝乃天朝上国,向来秉持怀柔远人、厚往薄来的原则对待藩属。如今满者伯夷虽有冒犯之举,但郑和擅自兴兵,实在有违圣意。当务之急,应遣使安抚苏希达,赐予丰厚赏赐。以彰显大明朝的宽容与大度,维护在南洋各国中的威望与形象。

一些了解南洋事务的官员则上奏,此举会“引发南洋局势动荡,让其他藩国心生疑虑,以为我朝恃强凌弱。这对我朝的朝贡和海贸易都将产生不利”。

这话倒是像个干实事之人的言论,朱瞻基还认真看了一眼奏章的署名。

嗤道:“户部司务孙润?没听说过。”

大太监范弘笑道:“陛下此前下旨命在京三品官举荐贤才,此人便是赵国公举荐的。”

“哦……”朱瞻基若有所思,又看了眼这人的奏章,这才丢在一边。

“召集诸阁老、赵国公、英国公议事,还有你和金英,也一同参与。”朱瞻基淡淡道。

范弘心中一喜,一般召集前面这五人议事,那都是军国大事。这回破天荒的带上了自己和金英,那是把太监提到了跟文武高官同样的地位上来,他怎能不喜?

很快这几人便纷纷赶到乾清宫。

司礼太监金英站出来首先开口,义愤填膺地说:“满者伯夷屡屡侵犯我南洋唐人,残暴不仁,这是对我大明威严的公然挑衅。郑和出兵乃是为了保护我大明子民,何错之有?若此时安抚苏希达,岂不是助长了这些蛮夷的嚣张气焰?依老奴之见,应当彻底攻灭满者伯夷,一劳永逸地解决南洋隐患,强化我朝在南洋的控制。”

杨荣与杨士奇对视一眼,杨士奇随即眼观鼻鼻观心,闭嘴不吐一字,似乎意思是让杨荣发表意见。

在军事动作上的大事,倒也的确是杨荣更有发言权一些。

“臣以为,兴大兵攻灭满者伯夷,所得不足以抵所支,实为不智。”杨荣一语惊人。

“哦?东杨先生细细说来?”朱瞻基让杨荣说说理由。

因为内阁有三杨,时人称杨荣为东杨,朱瞻基也跟着这么叫,而把杨士奇叫西杨先生,杨溥叫南杨先生。至少在三杨同时在场时,这么叫比统统叫“阁老”或“杨爱卿”方便太多了。

“爪哇之地,番人百万,灭满者伯夷后,少不得要广设土司,分领诸夷。我大明得之,其税赋不足以养兵,其百姓也无法役使。”

杨荣说得也没毛病,总不能用船把印尼人拉到南京来上班对吧,那地方百姓又穷又悍,摸摸头就要暴起杀人,收税也收不上来。攻灭满者伯夷,不仅要费钱费人,而且打完了还没有收益,实在划不来。不如安抚一下苏希达,维持住南洋稳定。(猫头按,史载满者伯夷国人好斗,身带一尺尖刀,最憎恨别人摸小孩子的脑袋,如被小孩子的父亲看见,必定拿刀追杀)

朱瞻基若有所思的点点头,又看向赵辉:“赵爱卿有何见解?”

赵辉一句话便坚定了朱瞻基灭亡满者伯夷的决心。

他说道:“南洋多金银矿,得之,可为灭蒙古之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