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去年一样,在码头上迎接他的依然是林福。
“福哥,咱们的政府组建的如何了?”
两人寒暄几句后,李国助问道。
“都好了,城镇委员会和国会都组建好了,已经稳定运作半年了。”
从林福答话的神情中,李国助可以感受到他对新的政府运作模式非常满意。
“如此说来,政府在去年十一月初就组建好了?”
根据林福说的“已稳定运作半年的话”,李国助推测道。
“嗯,没错。”林福干脆地答道。
“谁当选总理了?”李国助笑问。
“那当然是咱们的颜大哥呀。”林福自豪地道。
“苏昌城和第二座新城的镇长是谁?”
“苏昌城的镇长是刘宗赵,鸣岐城的镇长是郑凤台。”
“鸣岐城?”
李国助的语气中明显带着不解。
刘宗赵他虽然不熟,但是知道,也是《台湾外记》里,与颜思齐结拜的二十八人之一。
所以并没有像“鸣岐城”那样引起他的注意。
“就是第二座新城的名字,‘凤鸣岐山’的‘鸣岐’。”
林福不紧不慢地解释道。
“不错嘛,这名字怎么来的?”
李国助品味了片刻,赞赏地问道。
“鸣岐是郑凤台的字呀。”
林福笑答,还不忘补充道,
“他是第二座新城的第一任镇长,具有非凡的纪念意义,所以就用他的字命名了第二座新城。”
“可以啊!这主意是谁想出来的?”
李国助又惊又喜,还带着对提出方案之人的钦佩之情。
给新城寻找新的命名规则,是困扰了他很久的问题,想不到被人如此轻易地就解决了。
“这是斯佩克斯先生的主意。”
“原来是斯佩克斯啊……”
李国助一下就明白了,欧洲人确实有用人名给城镇命名的传统。
能得此殊荣的人通常都是对城镇起源和发展有重大贡献的人。
而第一任镇长通常就是这样的人。
“他现在在哪?”
“他去年十月就走了,听说是被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召回荷兰了。”
林福显得有些惋惜地道,
“总之他现在已经不是平户荷兰商馆的馆长了。”
“这可惜啊,他给我们的政府建设和运作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要是能把他留下来就好了。”
历史上,斯佩克斯的确是1621年卸任平户荷兰商馆长的
天啊,我怎么偏偏就把这事给忘了,不然还能提醒他回荷兰的时候把女儿带上……
这样起码能救一个年轻人的命,也能让沙拉·斯佩克斯免受折辱。
李国助十分懊恼,只是尽力藏在心里没有表现出来。
“嗯,你怎么了?”
尽管在竭力掩饰,却还是被林福察觉到了异样。
“呃哦……没什么……”
李国助赶忙转移话题,
“那个……我听庄桂大哥说,咱们现在已经有五万人口了?”
“嗯,没错,绝大部分都是辽东难民,还有六七千人是来自大明沿海五省的小商人、店主、工匠和劳工。”
“小商人、店主、工匠和劳工竟然都有这么多了吗?”李国助嘀咕道。
“这有啥啊?当年马尼拉开港后,还不是很快就涌入了成千上万的小商人、店主、工匠和劳工吗?”
林福不以为然地笑道,
“何况咱们还是自己人,总比马尼拉那种鬼佬占领的地方强吧?所以肯定是从者云集呀。”
人家马尼拉有银子,咱们这有啥啊……
尽管心里这么想着,李国助却没有说出来,而是问道:
“现在的四座城能容纳的下五万人口吗?”
他会考虑这个也很正常,苏昌城和鸣岐城设计时都是能容纳2万人口,但真要住进去2万人,难免会有些拥挤。
雅兰城只是一座要塞化的小城,能容纳两千人就不错了。
永明城理论上可以容纳1万人在其中生活,但真要住进去1万人,肯定也会拥挤。
所以算来算去,这五万人未必都能住进有健全城防设施的城镇之中。
“挤一挤还是能容纳下的,但没那个必要。”
林福云淡风轻地道,
“现在有三万多人在西边沿海一带居住。”
“苏昌城和鸣岐城常驻人口都是1万左右,”
“其他人都在乡野之中生活,冬天都会转移到密营之中,所以安全还是有保障的。”
“永明城这边常驻人口有一万,要塞里常驻3千,还有7千都在要塞外的市镇区。”
“雅兰城那边常驻有五千人,雅兰城两千,还有三千在外面的市镇区。”
“目前永明城东边那个海湾的东岸还有一座新城在建……”
“雅兰城居然还有三千人住在市镇区?”
李国助对这个情况感到很惊讶,
“那里不比永明城,地形上基本无险可守,市镇区又没有城墙,”
“万一建奴派兵去攻打那里,他们如何活命?”
“要知道,那里曾经可是雅兰路女真人的地盘,”
“结果建奴派了区区五百兵,就把他们都掳掠去了建州。”
“少东家多虑了。”
林福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咧嘴笑道,
“雅兰城市镇区的居民主要是造船厂的工人、伐木工人和一些外藩商人、店主、工匠等。”
“那里也不是说无险可守,建奴要想攻打雅兰城,必须翻山越岭,通过雅兰河谷。”
“而我们在雅兰河谷有许多供伐木工人居住的密营,同时也有哨戒功能。”
“一旦发现谷内有任何异动,就会及时向雅兰城发出预警。”
“到时候,市镇区里的居民就会迅速撤离到船上,驶入海藻湾中。”
“建奴不习水战,又能拿市镇区的居民怎么样?”
“海藻湾在冬季又不会冻结,也不怕他们借助冰面跨海攻击。”
“海湾里的战舰和武装商船还可以配合雅兰城炮轰建奴。”
“建奴不来则已,敢来根本就是找死。”
“雅兰城委员会最近又在雅兰河谷两侧组织建造一些炮台。”
“这些炮台一旦建成,建奴若来犯,都不一定能走出雅兰河谷呢……”
“雅兰城委员会!”
李国助好像被这个名称提醒到了,
“你不说我还忘了,雅兰城的镇长现在是谁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