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儒士,神情严肃,捋着胡须,义正言辞地说道。
“陛下,儒家经典中明确规定了男女有别,女子应以柔顺为德,学习女红、妇德即可。”
“若鼓励女子接受教育,让她们接触经史子集,这是破坏了千百年来的规矩,恐遭天下人非议。”
又一位年迈的老儒士满脸不悦地站了出来,他的胡须因激动而微微颤抖,大声说道:“宋濂,你这简直是大逆不道,离经叛道至极!”
“自古以来,女子就应遵循三从四德,深居闺阁,操持内务。”
“你却提议让女子接受教育,这成何体统?”
“若女子都抛头露面去学习,那我朝的纲常伦理置于何地?”
此时,另一位年轻的儒家文臣,指着宋濂说道:“宋濂,你也是儒家出身,本应谨遵儒家教诲,维护祖宗规矩。”
“如今却提出这等离经叛道的建议,实在有负大儒之名。”
“儒家倡导的是尊卑有序、男女有别,你此举是对儒家经典的亵渎!”
宋濂神色坦然,目光坚定地一一扫过那些言辞激烈指责他的大臣,不卑不亢地反驳道。
“诸位大人,不错,我宋濂的确是儒家出身,然而儒家思想自诞生以来,便并非是一成不变、刻板僵化的教条。”
“这天地之间,女子之中亦不乏聪慧过人、勤奋好学之辈,她们同样有着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为何就不能给予她们接受教育的机会呢?”
“时代在变,我大明初立,正需革新图强。”
“女子接受教育并非是破坏礼教,而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礼教内涵的丰富与完善。”
宋濂微微一顿,语气中充满了敬意:“皇后娘娘以其非凡的智慧和贤德助力陛下成就帝业,这便是女子有才的有力证明。”
“而且,女子若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拥有丰富的学识,日后为人妻、为人母,只会更加懂得如何相夫教子,更好地传承优良家风。”
“如此一来,不仅不会破坏纲常伦理,反而会使家庭更加和睦,社会更加稳定。”
他目光炯炯,环顾朝堂,慷慨陈词:“再者,儒家思想向来倡导仁爱、包容。”
“我们身为儒家子弟,肩负着传承和弘扬儒家精神的重任,不应一味地因循守旧、抱残守缺。”
“而应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积极探索创新,为国家的繁荣昌盛、百姓的幸福安康谋取福祉。”
然而,那位年迈的老儒士仍旧顽固不化,涨红了脸反驳道:“宋濂,你少在这儿花言巧语、狡辩抵赖!”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可是老祖宗们代代相传的规矩,历经千百年的验证,岂是能随随便便更改的?”
“你如此蛊惑人心,分明就是在误导陛下,妄图扰乱朝纲!”
随着老儒士的声声厉喝,朱元璋的脸色逐渐阴沉下来,眼神中透露出极度不满与愤怒。
他猛地一拍龙椅,大声怒喝道:“够了!这群冥顽不灵、迂腐不堪的家伙,只知守着旧规矩,却看不到国家的未来!”
朱元璋气得站起身来,怒视着众人,质问道:“咱妹子为我大明所立下的汗马功劳,你们都当作看不见吗?”
“如今宋学士一心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建言献策,提出如此利国利民的建议,你们却在这儿百般刁难、横加阻挠!”
紧接着,朱元璋大手一挥,高声下令:“来人,把这反对的五个腐儒拉出去,各打二十大板!”
“让你们好好反思,莫要再阻碍我大明的进步之路!”
话音刚落,如狼似虎的侍卫们立刻行动起来,迅速将那五位大臣强行带出了朝堂,只留下他们惊慌失措的呼喊声在空气中渐渐消散。
整个朝堂陷入了一片寂静,其他大臣们纷纷低垂着头,大气都不敢出。
朱元璋目光如炬,冷峻地扫视着殿下噤若寒蝉的众人,语气斩钉截铁,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女子受教育一事,就依照宋学士所奏议的执行。”
“咱希望你们都能明白,凡事应以国家的大局为重,切莫再一味地因循守旧,抱残守缺。”
“否则,今日这五人的下场,便是你们的前车之鉴!”
大臣们齐声高呼:“臣等遵旨!”
此时的宋濂感慨万千,此事若是在以前提及,自己必定会成为被拖出去责打的一员。
朱元璋重新坐回龙椅,目光投向宋濂:“宋学士,你可还有其他奏报?”
宋濂赶忙整理了一下思绪,恭敬地拱手说道:“陛下,臣的确还有关于科举之事,要向陛下奏明。”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又响起一阵小声的议论。
武将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站在首位的徐达,蓝玉轻轻拉了拉徐达的衣袖,低声说道:“魏国公,宋学士最近似乎与您往来颇为密切,对于此事您还反对吗?要不,我先站出来反对?”
徐达没好气地瞪了蓝玉一眼,低声呵斥道:“滚回去站好!老夫知道此事,你就安静看着,别多问,总之不要反对便是。”
蓝玉虽满心都是疑惑,但见徐达如此严肃,也只能乖乖退回到原位,然后与其他武将一一知会,让他们切莫提出反对意见。
宋濂清了清嗓子,朗声道:“陛下,科举制度乃是我大明选拔人才的关键途径,其重要性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
“因此,臣斗胆请求陛下重新开启科举恩科。”
说罢,便郑重地跪下,态度诚恳地表达请求。
其他文官见此情形,也纷纷跟着跪地,齐声请求重开科举。
刹那间,朝堂上黑压压地跪倒了一片。
“陛下,科举取士乃国之大典,如今我大明正值用人之际,重开科举,广纳贤才,实乃当务之急啊!”
“是啊,陛下!天下有才之士皆盼望着能为朝廷效力,科举就是他们报效国家的途径。”
“重开科举,既能让这些才俊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也能为我大明的治理注入新的活力,恳请陛下恩准!”
“陛下,自开国以来,我大明根基初定,百事待兴,亟需有识之士来辅佐陛下治理天下。”
“科举制度传承多年,为历代选拔出无数良才,如今重启科举,必能为我朝选拔出更多栋梁,巩固我大明的江山社稷。”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言辞中都饱含着对重开科举的急切期盼。
朱元璋佯装神色冷峻,目光如刀般射向宋濂,质问道:“宋学士,你可还记得,咱当初为何停罢科举?”
宋濂跪在地上,身子微微前倾,态度恭谨,丝毫不敢懈怠:“臣自然记得,陛下当初停罢科举,乃是因为选拔效果不尽人意,存在‘所取多后生少年,能以所学措诸行事者寡’的问题。”
“正因如此,自陛下停罢科举之后,臣便日夜思索,一心探寻如何改进科举制度,力求选拔出真正对国家和百姓有用的人才。”
“陛下,之前科举选拔出来的多是些擅长死记硬背、空有理论的后生,虽饱读诗书,却难以将所学运用到实际政务之中。”
“但这并非科举制度本身的问题,而是考试内容和选拔方式需要革新。”
说着,从袖子里掏出奏本,双手呈给一旁的太监,由太监转呈给朱元璋。
朱元璋接过奏本,强忍住不让自己笑出来,目光迅速扫过,而后说道:“宋学士平身,说说你对科举改革都有哪些章程。”
此话一出,其余跪着的文官们面面相觑,心中有些犯懵,暗自嘀咕,陛下只让宋学士平身,那我们呢?
宋濂站起身,整理了一下朝服,神色庄重道:“陛下,如今科举考试只重四书五经,虽能选拔出一批饱读圣贤之书的儒士。”
“但选拔出来的人才类型过于单一,难以满足我大明在诸多领域的发展需求。”
“当今之世,国家不仅需要精通经史子集的文人,更需要知晓律法、算术、农桑、天文、地理等实用之学的人才。”
“臣建议,在科举考试中,除四书五经外,增设律法、算术、农桑等科目,如此方能选拔出真正能为国家解决实际问题的栋梁之材。”
“让那些有一技之长、心怀报国之志的学子,皆有机会施展才华,为我大明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宋濂话音刚落,那些还跪在地上的文臣中,一位满脸涨红的官员仰头大声反驳,语气里满是不悦:“宋大人,你这提议简直荒谬至极!”
“科举以四书五经为核心,是为了选拔出品德高尚、深谙圣人之道的人才,这是祖宗定下的规矩,千百年来从未改变。”
“可你现在竟然主张增设那些不入流的杂学,这不是本末倒置又是什么?”
“要是按你的想法,选拔出来的都是些只懂奇技淫巧的人,那还怎么治理国家?”
“国家的纲纪伦常、礼义廉耻又该如何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