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喂!当乞丐去啊? > 第1504章 年 士子忙科举,难讨施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504章 年 士子忙科举,难讨施舍

公元1504年,大明王朝的天下,处处透着一股别样的氛围。朝堂之上,皇帝求贤若渴,期望能选拔出经纶满腹、可匡扶社稷的良才,是以对科举一事格外重视,诸多政令围绕着科举的筹备、考场的规制等不断下达。而民间呢,各地的私塾里书声琅琅,那些怀揣着青云之志的士子们,日夜苦读,盼着能在即将到来的科举中一举高中,改换门庭,光宗耀祖。市井之中,商贩们照旧吆喝着售卖各类货品,百姓们也各自为生活奔波忙碌,只是这一年,因着科举的临近,城中似乎更多了几分紧张与期待交织的气息。

据《明史·选举志》记载:“三年大比,以诸生试之直省,曰乡试。中式者为举人。次年,以举人试之京师,曰会试。中式者,天子亲策于廷,曰殿试,分一、二、三甲以为名第之等。”这科举之途,可谓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每一步都充满艰辛,无数士子为了那渺茫的功名,耗尽心血,而在这备考的过程中,有人家境殷实,可衣食无忧专心攻读,有人却家境贫寒,连基本的温饱都成问题,只能一边苦读,一边在外讨些施舍度日,个中滋味,实难言说。

在这一年,南京城里,住着个叫李三郎的年轻士子,生得眉清目秀,只是因长期的清苦生活,显得有些面黄肌瘦。他性格温和,骨子里却透着一股倔强,一旦认定了读书求仕这条路,便再不肯回头,哪怕日子过得再艰难,也从未想过放弃。李三郎家境贫寒,父母皆是普通的农户,靠着几亩薄田勉强维持生计。可他自幼聪慧好学,邻里乡亲见了都夸他将来定有出息,父母便咬着牙供他读书,盼着他能出人头地。

初春的南京城,街边的柳树刚刚抽出嫩绿的新芽,微风拂过,柳枝轻摇,似是在为这城里的人们带来春的讯息。李三郎像往常一样,早早地起了床,简单洗漱过后,便坐在那简陋的书桌前,翻开书卷,开始诵读起来。家中的屋子狭小昏暗,仅有的一扇小窗透进来些许光亮,照在那泛黄的书页上。

“三郎啊,你这又是天不亮就起来读书了,可要注意身子呀,别熬坏了。”母亲一边在屋外忙着生火做饭,一边关切地叮嘱着。

李三郎应了一声,回道:“娘,您放心吧,我没事儿,这科举就快到了,我得多花些时间读书呢。”

说罢,他又沉浸到了书本的世界里,那朗朗的读书声,在这小小的院落里回荡着。

可这读书,终究不能当饭吃,家中的粮食越发短缺了,李三郎看着父母日渐忧愁的面容,心里也不是滋味。他想着,自己已经长大了,不能光靠着父母养活,得出去想办法弄些吃食回来,也好减轻家里的负担。

于是,这日午后,李三郎收拾了一下,便背着个破旧的布袋,出门去了。他来到了城中最热闹的街市,看着那熙熙攘攘的人群,心中满是忐忑。平日里,他只知道埋头读书,甚少与人打交道,如今要开口向人讨施舍,着实觉得难为情。

李三郎在街边找了个相对安静些的角落,犹豫了许久,才鼓起勇气,朝着路过的一位大娘走去,低着头,红着脸说道:“大娘,打扰您了,我是个读书的学子,家中贫寒,实在没了吃食,您行行好,赏我些干粮吧,我感激不尽。”

那大娘上下打量了他一番,见他虽是衣衫褴褛,却透着一股斯文气,心生怜悯,便从怀里掏出一个馒头,递给了他,说道:“唉,瞧你这可怜的孩子,读书不容易呀,拿去吃吧。”

李三郎赶忙接过馒头,连声道谢,那感激的模样,让大娘忍不住又多嘱咐了几句:“孩子,你可得好好读书,将来考个功名,也不枉费你这吃苦的劲儿呀。”

李三郎用力地点点头,说道:“大娘,我定会努力的,您的恩情我记下了。”

有了这第一个馒头,李三郎心里多了些底气,又继续向其他人讨要起来。可这街市上的人,心思各异,有人见他可怜,会施舍些吃食或者铜板;有人却觉得他年纪轻轻,有手有脚,不该乞讨,对他冷言冷语。

“哼,你这小伙子,看着也是个读过书的,不去找个正经事儿做,在这儿乞讨,丢不丢人呀。”一个穿着绸缎衣裳的商人模样的人不屑地说道。

李三郎听了,心里一阵难过,可还是耐心地解释道:“大叔,我并非不想做事,只是我如今一心备考科举,实在抽不出时间去谋生计,家中又实在困难,这才出此下策,还望您谅解。”

那商人却冷哼一声,拂袖而去,留下李三郎站在原地,尴尬又委屈,眼眶都微微泛红了。

尽管遭遇了不少冷眼,李三郎这一天下来,好歹也讨到了些干粮和几个铜板,他把东西小心地放进布袋里,便往家走去。

回到家后,父母看到他讨来的东西,又是欣慰,又是心酸。母亲拉着他的手,说道:“三郎啊,是爹娘没本事,让你受委屈了,你可得争口气,一定要在科举里考出个名堂来呀。”

李三郎握紧了母亲的手,坚定地说:“娘,您别这么说,我一定会努力的,等我考上了,定要让您和爹过上好日子。”

日子一天天过去,李三郎依旧每日刻苦读书,只是偶尔也会出去讨些施舍,以维持家中的生计。随着科举的日子越来越近,南京城里的气氛也越发紧张起来,各处的客栈都住满了从各地赶来参加考试的士子们。

李三郎听闻,那些家境富裕的士子们,住着宽敞舒适的房间,每日有专人伺候着,衣食无忧,还能请名师来指点学问,心中不禁有些羡慕,可他很快就收起了这些心思,想着自己虽条件艰苦,但只要学问扎实,也未必就比别人差。

这日,李三郎去城中的书院,想找平日里相熟的夫子请教些学问上的问题。到了书院,只见里面热闹非凡,许多士子聚在一起,或讨论诗词文章,或交流备考的心得。

李三郎刚走进院子,就听到有人在高声谈论着。

“这次科举,我可是志在必得,我爹给我请了京城来的大儒讲学,那学问,真是让我受益匪浅呀。”一个穿着华丽的年轻士子得意洋洋地说道。

另一个士子笑着说:“哟,那你可真是好运,我虽没你这等好条件,不过我也日夜苦读,就盼着能在考场上一展身手了。”

李三郎听着他们的谈话,心中暗暗较劲,他想着,自己虽没那等好的师资条件,可凭自己的钻研,也定能有所收获。

他找到了相熟的夫子,虚心地请教着学问上的疑难之处。夫子见他求学心切,也认真地为他解答,还鼓励他道:“三郎啊,你这孩子,虽家境贫寒,但这股子好学的劲头很是难得,只要你坚持不懈,此次科举未必没有机会,切不可妄自菲薄呀。”

李三郎听了,感激涕零,说道:“多谢夫子教诲,学生定当铭记在心,加倍努力。”

从书院回来后,李三郎读书更加刻苦了,常常挑灯夜读,直至深夜。父母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却也知道劝不住他,只能默默地为他准备些简单的吃食,支持他的学业。

终于,科举的日子来临了。这一日,天还未亮,李三郎便早早地起了床,穿上自己最整洁的衣裳,带上笔墨纸砚,朝着考场走去。一路上,他看到许多士子也都行色匆匆,每个人的脸上都透着紧张与期待。

到了考场外,只见那里早已围满了人,官兵们在维持着秩序,考生们排着长长的队伍,等待着入场检查。李三郎站在队伍中,心里忐忑不安,既盼着能快点进入考场,一展所学,又害怕自己发挥失常,辜负了这些年来的辛苦努力。

好不容易轮到李三郎入场了,官兵们仔细地检查了他的随身物品,确认无误后,便放他进去了。进入考场,李三郎找到自己的位置坐下,看着那小小的考桌,心中感慨万千,想着自己多年的寒窗苦读,今日终于要在此一搏了。

考试开始后,考场里一片寂静,只听得见笔尖在纸上划过的沙沙声。李三郎深吸一口气,静下心来,开始认真答题。他时而低头沉思,时而奋笔疾书,将自己平日里所学的知识,一一展现在那答卷之上。

然而,这科举考试毕竟难度颇高,越到后面,题目越发刁钻,李三郎渐渐觉得有些吃力,额头上也冒出了细密的汗珠。但他咬着牙,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下去,不能放弃。

考场上的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考试结束的钟声敲响了。李三郎放下手中的笔,长舒了一口气,看着自己答完的试卷,心中五味杂陈,既有完成考试的轻松,又有对结果的担忧,不知道自己这一番作答,能否得到考官的青睐。

出了考场后,李三郎感觉整个人都像是脱了一层皮,疲惫不堪。他随着人流慢慢往家走去,一路上,听到不少士子在讨论着考试的题目,有人兴高采烈,觉得自己答得不错;有人则垂头丧气,懊恼自己发挥失常。

李三郎没有参与他们的讨论,他默默地走着,心里想着,如今考试已经结束,结果如何只能听天由命了,自己现在能做的,就是先回家好好休息,帮着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等待放榜的那一天。

回到家后,父母赶忙迎了上来,关切地询问着考试的情况。李三郎把考场里的经历简单说了一下,安慰父母道:“爹,娘,我已经尽力了,结果如何,就看老天爷的意思了,咱们先别想太多了。”

父母听了,也觉得有理,便不再多问,一家人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活,只是那等待放榜的日子里,家中的气氛总是透着一丝紧张与期待。

日子一天天过去,终于到了放榜的日子。这天,南京城的城门口围聚了许多人,大家都翘首以盼,想看看这一届科举,到底是哪些人榜上有名。

李三郎也早早地来到了城门口,他挤在人群中,眼睛紧紧地盯着那张贴出来的榜单,一颗心提到了嗓子眼儿。他从榜单的开头,一个一个名字地看下去,心中既充满希望,又害怕看到最后也没有自己的名字。

可遗憾的是,他来来回回把榜单看了好几遍,却始终没有找到自己的名字。那一刻,李三郎只觉得脑袋“嗡”的一声,仿佛天都塌了下来,整个人呆立在原地,眼眶里蓄满了泪水,却倔强地不肯流下来。

周围有人看到他的模样,惋惜地说道:“唉,这孩子,看这样子是落榜了,真是可惜了,这么多年的苦读呀。”

李三郎听着旁人的议论,心里难过极了,他失魂落魄地转身,慢慢地往家走去。一路上,他觉得自己仿佛是这世界上最失败的人,多年的努力付诸东流,不仅没能让父母过上好日子,还让他们跟着自己失望了。

回到家后,父母看到他的样子,便知道了结果。母亲心疼地抱住他,说道:“三郎啊,别太难过了,这次没考上,还有下次呢,咱不灰心,继续努力就是了。”

父亲也在一旁安慰道:“是啊,孩子,这科举哪有那么容易的,一次考不上不算什么,你还年轻,有的是机会。”

李三郎听着父母的安慰,再也忍不住,眼泪夺眶而出,他哽咽着说:“爹,娘,是我没本事,让你们失望了,我对不起你们啊。”

父母赶忙劝着他,一家人相拥而泣,那悲伤的氛围,弥漫在这小小的屋子里。

不过,李三郎毕竟是个倔强的人,在消沉了几日之后,他便重新振作了起来。他想着,自己不能就这么被一次的失败打倒,既然选择了科举这条路,那就要一直走下去,哪怕再艰难,也要坚持到底。

于是,他又像往常一样,每日早起读书,继续钻研学问,只是这一次,他心中多了几分沉稳与坚毅,不再像之前那般浮躁。而南京城里,依旧有着无数像他这样的士子,为了科举的梦想,在不断努力着,他们的故事,也成为了这大明王朝岁月里,一段段充满希望与辛酸的篇章。

在公元1504年这一年,除了大明王朝内士子们忙于科举的种种故事外,世界其他地方亦有着各自的发展轨迹。

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正蓬勃发展,不断拓宽着人们的思想视野与艺术追求。“彼时之欧洲大陆,诸多城市成为了艺术与思想的汇聚之地,如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地,绘画领域佳作频出。达芬奇凭借其卓越的绘画技艺与深邃的洞察力,绘制出如《蒙娜丽莎》这般传世之作,那神秘的微笑蕴含着无尽的人性奥秘,令人为之着迷;拉斐尔以其细腻的笔触,绘就众多圣母像,展现出极致的柔美与圣洁,成为了人们顶礼膜拜的艺术典范。雕塑方面,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像以其完美的人体比例、磅礴的气势,彰显出人体之美与力量,堪称雕塑史上的不朽丰碑。文学界亦是热闹非凡,薄伽丘的《十日谈》用诙谐幽默的笔触,描绘世间百态,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予以有力回击,启发人们去追求自由、平等与人性之解放。于城市之街巷、学府之中,文艺复兴孕育出的璀璨文化果实,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审美观念,为后续欧洲之近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之基础。”文艺复兴带来的思想解放与艺术繁荣,使欧洲在文化、科技等多方面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对世界历史的发展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奥斯曼帝国,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力量与繁荣的贸易往来,正处于国力强盛的辉煌阶段。“奥斯曼帝国疆域辽阔,横跨欧亚非三大洲,其都城伊斯坦布尔仿若一颗镶嵌在东西方交汇处的明珠,汇聚了来自不同地域的商客、学者与能工巧匠。宏伟壮观的清真寺星罗棋布,那高耸的尖塔与巨大的穹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内部装饰精美绝伦,以细腻的几何图案与华丽的阿拉伯书法,彰显着独特的伊斯兰文化魅力,承载着深厚的宗教与历史内涵。同时,帝国重视学术研究,诸多学者在此钻研天文、医学、史学等诸多学科知识,不同文化在此交融碰撞,传承与发展着古老的智慧,于地中海沿岸书写着辉煌之篇章,对周边地区的文化、贸易乃至政治格局都产生了深远之影响。”奥斯曼帝国的强盛,使其成为当时世界舞台上的重要角色,在东西方交流与世界局势的演变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在亚洲的印度地区,德里苏丹国虽已渐趋衰落,但其留下的文化印记依旧深刻,成为了印度文明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基石。“印度之地,德里苏丹国后期,虽政治局势稍显动荡,然其在建筑、文学等领域成就斐然。诸多清真寺、陵墓等建筑融合了伊斯兰与印度本土风格,展现出别具一格的美,穹顶的弧线与繁复的雕刻相得益彰,那精美的花纹似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成为了艺术瑰宝。文学作品亦在不同民族间传播交流,诗歌、故事承载着人们的情感与思想,吟游诗人穿梭于市井街巷,传唱着那些动人的篇章,于南亚次大陆持续散发着独特之文化光辉,为后续莫卧儿帝国之崛起奠定了一定之文化基础。”德里苏丹国时期的文化发展,见证了印度历史长河中不同文化的交融与演变,对印度后续的文明走向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这些不同地区在公元1504年这一特定历史节点上,各有其发展脉络,或在追求功名学问的道路上艰难跋涉、或在思想文化的革新中蓬勃向上、或在军事与贸易的繁荣中书写辉煌,与中国大明王朝士子们忙于科举的故事一同构成了那个遥远而又丰富多彩的世界历史画卷,其间承载的故事与智慧,值得后人细细品味与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