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都市言情 > 从长征开始:十军团的绝境血路 > 第220章 副军长的关键抉择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顾祝同的第三战区共有二十六万余兵力,广泛地分布于苏、浙、皖、闽、赣五省之地,其中驻扎皖南用于对付新四军的主要是上官云相部第三十二集团军和唐式遵部第二十三集团军共约十三万余人。

为了对付新四军本部九千余人,顾祝同一共调集了七个师差不多九万人,以十比一的优势不断向心挤压逼迫,所以能放在其他方向上的部队不仅人数少,而且多是不堪战的炮灰杂牌。

如李祖白第79师这样的部队,再来十个只怕也挡不住三纵和四纵的全力一击。

接到第79师的紧急求援,顾祝同顿感左右为难,国军在苏南、豫东连续吃了两场亏,重庆已经给他下了死命令,务必要在皖南全歼新四军本部把场子给找回来。

可赵骥这么一插手,顾祝同就必须分兵阻援,分得多了,新四军本部就很可能会溃围而出,分得少了,那又拦不住独立师。

顾祝同此时不禁有点责怪汤恩伯,该死的汤草包,跟他说了等等我一起动手,非得忙着抢功,这下可好了吧,让独立师打时间差腾出手来了吧。

看来只能放弃围歼计划了,唉,算了吧,能逼得他们离开皖南去江苏和倭寇拼命也挺好的,打死倭寇除外患,打死新四军除内患嘛。

看着一脸愁容的顾祝同,身边的三战区副司令唐式遵却微微一笑:“顾长官,这件事我倒是有个办法,既能拖住大别山的独立师,又能顺利歼灭新四军皖南部队”。

“哦?”顾祝同惊讶地看向自己这位看起来胖乎乎、傻憨憨的副手。

唐式遵人送绰号唐瘟猪、唐哈儿,形容他外表憨厚、处事若愚,但其实这个人是典型的面带瘟相、心中嘹亮。

“赵骥陈兵于池州一带,想要击破第79师不过举手之劳而已,那他为何迟迟不动,还不是因为害怕背上衅自他起的罪名”。

“依我所见,顾长官完全不必理会赵骥,只管埋头对付新四军皖南部队即可,在我们真的动手以前,赵骥是不会有任何动作的,关键是打起来以后要集中优势兵力速战速决,不给赵骥留出策应的时间”。

妙啊!不从军事上看待此战,而是从政治的角度来解析对方指挥官的心理状态,顾祝同不免对唐式遵有点刮目相看。

“好,就这么办,通知李祖白,叫他第79师和独立师保持对峙即可,其余围剿部队继续按照原计划行事,等项部进入口袋后就马上收网!”

赵骥本以为自己在池州这番闹腾能引得顾祝同分兵防范,哪知道对方竟然压根儿毫不理会。

被识破虚实了!该怎么办?

赵骥叫来副参谋长胡杰:“马上派人去秘密联络新7师的田钟毅,叫他让开云岭以西的道路,告诉他,如果我军往云岭开拔时新7师还在那里的话,到时候可休怪我独立师不念往日交情”。

田钟毅之前拿过赵骥拨付的物资,两边算是有点私交,而且田钟毅是个很有眼力见的人,历史上的他在皖南事变发生时刻意躲得远远的,就为给自己以后留条退路。

赵骥觉得这个人大概率是会同意让道的,就算不肯让,以新7师的战斗力也很难阻挡得住自己。

“命令黄梅、宿松独立团接替四纵包围枞阳,潜山、太湖、岳西独立团渡江前出包围池州,把三纵、四纵给我腾出来”。

驻防枞阳、池州的第79师实力太弱,赵骥拿出五个独立团来对付他们已经是料敌从宽了,可以确保身后退路无忧。

“密切监视青阳县新7师的动向,他们一旦让出了通道,三纵和四纵就要第一时间抢占云岭西北方向的酉华、乔木、烟墩三个村子,从侧后威胁云岭的国军主力”。

云岭镇本是新四军皖南总部的所在地,在受到唐式遵第二十三集团军从北面的压迫后,皖南部队就必须要进行转移。

转移的方向一共有三个选项。

第一个是向西突破,穿越新7师和第79师的防区和独立师接应部队合兵一处。

可惜,最先被副军长排除的就是这个选项。

pS:这个选项是小说里虚构的,历史上不能往这个方向走。

第二个选项是反其道而行之,你顾祝同不是想由北把我往南压吗,嘿,我偏偏不顺你的意往南走,我就要往北突破,先从云岭以北的繁昌、铜陵一带渡江,然后再择机向东和苏南部队汇合。

这个选项的好处是繁昌、铜陵和沦陷区相邻,顾祝同不敢在此集结重兵搞出大动作来,否则很可能就会引发江对岸倭寇的误会。

顾祝同领导下的第三战区在整个抗战期间没跟倭寇打过哪怕一场叫得出名字的规模战役,大多数时间他们都对倭寇表现出了极其友善的态度,如果利用好这一点,新四军是非常有机会渡到江北跳出包围圈的。

这也是陕北中央建议的选项。

可副军长在分析后认为长江是倭寇和国军的防区分界线,他们两边一定都会严密封锁江面以防对方突袭,所以从这里渡江难度太大,危险系数太高。

pS:实际上,倭寇和国军对这段江面都是完全不设防的,新四军后来从这个方向突围出来的几百人在渡江时根本没有受到丝毫阻拦。

而副军长选中的是第三个选项,直接往东南方向突围至苏南地区。

为了前进而后退,为了向正面而向侧面,为了走直路而走弯路,是许多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现象,何况是军事运动。

可惜啊,副军长没有参加长征,没有听到过这句话,自然也就无法参透这句话中所包含的哲理。

直接往东南突围的确是不用绕路,但意图过于明显,上官云相部第三十二集团军早就在这个方向上张网以待了。

其实这事儿也不能全怨副军长,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在敌人的重重围困下搞出四渡赤水这种神操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