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从农家子到宰执天下 > 第183章 朝廷的嘉奖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海刚峰的折子上公开赞扬的三个人分别是:

第一运筹帷幄,指挥全局江浙巡阅使靖海侯陆峰。

其二,临危受命,保全扬州苏北干将胡宗北。

其三,当机立断,亲赴险地,以文臣之身亲手杀倭,挽救盐城淮安知府张伟。

特别批评的三个人分别是:

第一,南京留守司正使魏国公徐和,尸位素餐,在南京留守司正使的位置上不干活,致使留守太监魏良为祸一方。

第二,苏北都指挥使王刚,素无主见,偏听偏信,将查倭有功的淮安卫指挥使周光停职,险些将整个淮安府置于险地。

第三,就是苏北右参政兼扬州知府汤正信,轻视防务,任用小人,导致扬州城南城被倭寇攻破,给扬州城南城造成巨大的损失。

(这里的苏北右参政是扬州知府的专属加官,保证扬州知府至少是正四品,比别的知府至少高两级。)

海刚峰的折子,其实问题还是蛮大的,比如说张伟的功劳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淮安卫指挥使周光和盐城县县令王阳,鲁师爷。

再比如南京留守司正使魏国公徐和被说成尸位素餐,这简直比窦娥还冤。

原因他根本就不会管南京留守司的事务,这是东南官场的潜规则,你让他管,他也不敢管。

尽管这样,海刚峰的折子一上,整个京师的舆论都反了天了。

要知道开国近八十年了,扬州这样的重城还是第一次被人攻破。

一时间对扬州城破追职的声浪一浪高过一浪。

最后,连本次抗倭的功臣江浙巡阅使靖海侯陆峰和刚刚升为苏北副都指挥使的胡宗北都有人弹劾他们守城不利。

至于海刚峰折子所参三人,都被朝廷就地免职,押回京师听审。

其中留守太监魏良自知绝无生机,在押解前已经选择服毒自尽了。

为了平息汹汹民意,朝廷决定第一时间嘉奖在此次抗倭中表现无可指责的淮安府知府张伟。

朝会上,大顺帝问内阁副相太和殿大学士刘胜武:“刘先生,淮安府知府张伟是你的得意门生,此次在苏北抗倭中立下大功,你来说说该如何奖励他。

还有,你举荐有功,朕也该好好奖赏于你。”

刘副相为官还是很老成的,这个功劳他可不敢往自己身上揽,否则一个结党的指责跑不了。

刘副相回:“陛下,张伟首先是您的臣子,再是为臣的学生,臣身为内阁成员,为国举贤乃是臣的本份,臣万万不敢以此邀功。

至于张伟,臣以为可以为张伟加官价一阶为从四品,升其父母妻子的诰命为从四品。“

刘副相给自己的弟子请赏,当然也得收着点。

大顺帝:“就这样?这可不是我朝厚待功臣之法。至少也得给张伟的官职升一升。“

刘副相:“张伟此人,一年多前刚升任正五品的淮安知府,此时实在不宜再升官。

此子颇好品茶与美人,陛下不妨在这两方面给予厚赐以酬其功。\"

此时太子发言道:“父皇,区区好茶和美人,不足酬其守土之功。

依儿臣之见,这扬州知府汤正信既然不堪用,不如干脆让张伟升任扬州知府。“

保和殿大学士副相文成功道:“陛下,太子殿下,如此提拔是否太过急躁。

并且张伟在淮安府任职还不满两年,频繁调动,对张伟而言恐怕也并非好事。“

这话说的还算公允,并没有针对张伟。

太子:“文先生此言差矣,我朝先祖对年轻有为的功臣都是不吝破格提拔的。

从太祖皇帝到高宗皇帝再到我父皇一向最为优待功臣的,岂可在张伟身上破了优待功臣的先例?”

文成功一听太子的话差点两眼一黑,倒不是为了区区一个淮安知府张伟。

而是这大皇子立为太子前,他们认为大皇子一直由自己这一派的翰林院的侍讲学士代如海的教导,那么大皇子的政治观点应该也是偏向自己这一派的。

所以保守派才极力支持立大皇子为太子。

谁知道,大皇子立为太子后,开始参与政事时,他们才发现太子其实也是赞成改革的,并且太子还喜欢在朝堂上屡屡反驳自己这一派的观点。

这一现实让保守派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今天太子这一番话就更是严重的指责了,指责文成功阻碍当今对上厚酬功臣。

要知道文成功还是太子少师,太子不顾师徒身份也要明着反对文成功的意见,这得是多么不待见文成功啊。

一向老辣的文副相听到此言顿时有点心灰意冷,站都有点站不稳了。

大顺帝听到太子的话,马上出言打圆场说:“太子,文先生的深意你还不懂,诸位,关于淮安知府张伟的封赏还有其他意见吗?”

这时已经七十有二内阁首相建极殿大学士王伟杰开口了:“陛下,张伟与盐城县县令王阳守城之功能可以重赏。

但扬州知府汤正信之罪还没完全查清,堂堂正四品苏北右参政,不可能由他海刚峰一言定罪,总得让汤正信上书自辩,万一其中有其他隐情呢?”

此言一出,财相户部尚书李柏马上附和道:“陛下,王首相之言有理,扬州府这些年上交的商税都位居全国前五,汤正信在这方面可以说功不可没,至少要给汤大人一个自辩的机会。”

大顺帝:“吏部,你们的意见呢。”

吏部尚书王楠出列答:“陛下,苏北右参政何鲁年老多病,早已经不能胜任参政重任,他本人也上书提出要告老。

臣以为可以准了其告老的请求,他的右参政之职由张伟升任。

但张伟在淮安任职两年未满,也不好轻易调动他的职位,不如让张伟以苏北右参政兼任淮安知府。

至于其他赏赐,一切听由圣裁。”

大顺帝见没人再发表意见,于是开口道:“淮安知府张伟,于倭寇进犯时,当机立断,守土有功。

又以文官之身亲手杀倭,于国于民有功,特升任为苏北右参政,继续兼任淮安知府,其父母妻子诰命皆升为四品。”

官职一步升到位了,美人之类的其他赏赐自然没有了。

这里不知道是大顺帝忘了还是觉得没必要了。

散朝后,大顺帝问太子:“今日为何特意针对文先生?”

太子:“儿臣实乃为国举才,希望张伟这类青年栋梁之材不要被埋没了。”

大顺帝:“跟你老子讲真话,一个张伟还不值得你这么特意招揽。”

太子想了想,咬牙道:“儿臣觉得内阁太久没换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