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

【@中国蓝泡泡】: “说什么呢,历史上苏子由比他哥还刺头。苏轼回来是上任皇帝死了,不是苏子由捞的。”

“就说最后一次被贬,子瞻被贬儋州,子由被贬雷州,上哪捞去,上琼州海峡捞吗?”

【@锦宝】:“ 其实苏辙年轻的时候也是很轻狂、狂妄的,在一次制科考试中他把宋仁宗骂得狗血喷头,下了考场就后怕,觉得完了,还好是在仁宗朝、骂的是仁宗,最后不但没治他的罪还把他录取了。”

【@半口禾呈文耳】:“ 苏轼大部分时候的官职都是比苏辙高的,守孝结束后的制科考试,苏轼考的比苏辙好,所以苏轼起步是比苏辙高的,乌台诗案,苏轼已是一州知州,而苏辙还是个小小佐官。”

【@法国孤鸿寡鹄】:“苏辙还不够资格捞,不过兄弟俩感情深,苏辙求情也被牵连。”

“再说苏辙入京做宰相时,苏轼也已经调回京中,任尚书,翰林学士,中书舍人等职,捞不着。”

......

苏轼听闻这些言论,先是一愣,随即仰头大笑起来。

“哈哈,世人对我兄弟二人竟有这般奇特见解,倒也有趣。子由年少时或许偶有锋芒过盛之举,然其心亦为报国为民。”

“至于说我之境遇全非子由之力,虽不尽然,但也无妨,我苏轼一生起起落落,皆付笑谈中。”

苏辙则涨红了脸,着急地辩解道。

“我虽年轻时或有莽撞,可对陛下绝无冒犯之意,不过是尽忠直言之责。”

“虽有困境之时,可我亦从未停止过为兄长忧心尽力。”

“哪能如此片面解读我等经历,实乃冤枉!”

妻子史氏也想起年轻时的苏辙,噗嗤一声笑了出来。

苏辙看到妻子如此,着急地眉头紧皱,在原地不住地搓手。

苏辙急于向表明心迹,澄清误解,磕磕巴巴道。

“那时我年轻气盛,夫人你也知道的,我……”

史氏笑着推开他:“我都知道的,夫君。”

苏辙:“……”

你都知道啥了?

......

光幕继续。

【当苏轼被贬至岭南烟瘴之地,苏辙四处筹措物资,安排可靠之人护送,只为让哥哥在那偏远之所能稍解生活困苦。】

【其间艰辛,不足为外人道也。他周旋于各方势力之间,言辞谨慎,态度诚恳,只为能为哥哥求得一线生机,一丝宽容。】

【 某次,苏轼于途中染病,消息传至苏辙耳中,他心急如焚,不顾自身政务繁忙,星夜兼程前往探视。】

【途中,他精心挑选良药,又吩咐随行之人准备滋补膳食,那关切之情,溢于言表。】

【待见到苏轼时,虽疲惫不堪,却强打精神,悉心照料,直至苏轼病情好转。 】

……

北宋后的位面。

在民间酒肆之中,一群百姓围坐一团,正谈论着苏轼与苏辙的事情。一位老者捻着胡须,摇头晃脑地说道。

“这苏轼啊,那诗词写得是极好的,可就是这性子太直咯,才会被贬来贬去。”

“不过他那弟弟苏辙,也是个重情重义之人呐,为了救兄长,可没少费心思。”

旁边一位年轻后生却撇了撇嘴。

“依我看,这苏辙也未必就那么清白。你看那光幕上说的,说不定真有啥猫腻呢。”

老者一听,瞪大了眼睛,呵斥道。

“你这小儿,休得胡言!苏学士兄弟二人皆是有才有德之人,那光幕上的话,不过是些无稽之谈,怎能轻信?”

在另一个村落里,几个村夫在田间劳作休息时也聊起了此事。一个粗壮汉子笑道。

“苏轼被贬到黄州的时候,听说日子过得挺苦的,全靠他弟弟从远处给他送东西来。这兄弟情啊,也是难得。”

......

大汉位面。

刘彻很是欣赏他们之间的兄弟情。

“朕虽不知那苏轼是何诗人,但以光幕所示,其才情绝世,其诗词仿若星汉灿烂,然性直而触怒权贵,屡遭贬谪,此虽为其坎坷,却亦成就其文学之高峰。”

“苏辙竭力营救兄长,此兄弟情朕亦为之动容。”

“至于那爬龙床之谣言......”

刘彻笑地肚子痛。

“实乃荒谬绝伦,这苏辙做到如此地位,想必年纪不小,难不成那大宋皇帝有此癖好?”

那可真是独特!

......

大唐位面。

李世民忆起自己与兄弟间的过往纠葛,感慨万千。

此等兄弟之情,他只有在儿时才体会过。

然而,皇权的诱惑到底还是比过昔日的兄弟情。

如今看到苏轼与苏辙这般生死相依、荣辱与共的兄弟情。

李世民一言不发。

他深知,在权力的道路上,能坚守如此纯粹的情谊是多么不易。

自己虽成就帝业,然于兄弟情分上,却远不及苏公兄弟。

......

大明位面。

朱元璋冷哼道。

“朕最恨那等造谣生事之人。”

“苏轼苏辙兄弟情比金坚,为兄奔波,为弟尽心,此乃忠孝节义之典范。朕之大明,需此等楷模以教子民。”

“但此情绝不会越过皇权。”

“这些后世人嘴上也没个把,此事怎能开玩笑?”

......

大清位面。

乾隆坐在养心殿中,把玩着手中的玉如意,不认可评论区的话。

他极其喜爱苏轼的书法,还留心从民间搜集苏轼书法,在南巡路上都要携带着苏帖的《林逋自书诗卷》随时欣赏。

“苏轼之才华,朕素爱之,其诗词常令朕反复品味。苏辙救兄之事,亦见其情深义重。”

“朕之大清,亦重文人雅士,此兄弟佳话当为世人传颂。然这后世谣言,实在是对二人的亵渎。”

说完,乾隆抄起笔就在评论区维护起苏轼苏辙。

【@爱新觉罗?弘历】:“苏辙救兄之义,感天动地,此等兄弟情深,堪为世人楷模。

朕观那荒谬之语,实乃对贤良之恶意中伤!

朕之大清,尊崇文治,敬仰先贤,必以正视听,还苏公兄弟清白声誉,使后人能正确认知此二位大贤之卓越风采与高尚品德,若有再敢妄言者,定当严惩不贷,以儆效尤。”

洋洋洒洒几百字,乾隆评价完,喝了一口茶,再抬起头,却发现自己的评论底下有数十条未读消息。

本以为是后人的附和,乾隆还特地欣赏了一下未读消息,这才慢悠悠打开。

这不打开还好。

打开一看,乾隆差点没被气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