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庄子传奇 > 第201章 万物之始与之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好了,我已经简单说明了恒道与非恒道的区别了,相信大家都对两者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我们再来看老聃说的下一句话。”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天地万物尚未出现以前,无形无名,此即是万物之始。天地万物出现以后,有形有名,此即是万物之母。”

“万物之始,即是恒道。万物之母,即是非恒道。”

“万物之始与万物之母的区别在于有没有形与名。没有形与名,即是万物之始。有了形与名,即是万物之母。”

“那么问题又来了,形与名是怎么出来的呢?万物之始与万物之母究竟是什么?”

“我方才也已经说了,万物之始是恒道,万物之母是非恒道。而恒道是实相,非恒道是假象。恒道是我们的本来面目,不死不生,永恒不变。非恒道是心识投射出来的假象,有生有死,变化无常。”

“因此,一切形与名皆是透过心识出来的。有了心识才有形与名,若没有心识,便没有形与名。”

“有了心识的心叫做有识心,没有心识的心叫做无识心。有识心是妄心,即万物之母。无识心是真心,即万物之始。”

“如今,我们一直都是在使用有识心,却不懂得使用无识心。有识心只会营造出生灭无常的假象,让人深陷于其中不可自拔。无识心一直处在当下,它不会营造出假象,不会让人感到痛苦,只会让人感到平安、自由、喜悦。”

“有识心又称为识神,无识心又称为元神。我们修道修的就是元神,也就是将有识心转化为无识心,将识神转化为元神。”

“心上有相即为想。“想”字由一个“心”字和一个“相”字组成,意思是说,只要我们心中还有相,那就等于活在了“想”中。”

“一切形与名皆出自有识心,有识心就是编织出“想”之牢笼的罪魁祸首。”

“我们唯有超越一切形与名,不再把形与名当真,才能从“想”的牢笼中挣脱出来。”

““想”中的天地其实就是一个牢笼,正因为有这个牢笼在,我们才会感受到恐惧、束缚、痛苦。”

“处在“想”中的一切都是不真实的,我们只有把“想”中的一切当真才会受苦,若不当真,我们根本就不会受苦。”

“这就好比我们做梦,梦到自己被一只老虎追着跑,内心感到十分的恐惧。若我们突然意识到这只是一场梦,梦中的自己以及老虎都是假的,我们便不可能再感到害怕了。”

“我们所处的这个世间就是有识心创造出来的“想”之牢笼。可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非但没有想办法跳脱出牢笼,还不断地在牢笼中自我麻痹,苦中作乐。”

“有识心只能不断地营造假象,它无法创造出任何实质的东西。”

“假象无论显得有多真实,也无论显得有多稳固,终究也不过是假象,根本就不存在。”

“我之前也说过了,若我们把没有的当成有,把有的当成没有,把假的当成是真的,把真的当成是假的,那便等于是活在颠倒妄想中。”

“活在颠倒妄想中的心是没有任何平安自由可言的,因为心已经被关进了“想”之牢笼里,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皆围绕着幻身而打转,这样的心不可能感受到平安和自由。”

“我们唯有将颠倒妄想给修正过来,从“想”之牢笼中跳脱出来,才会感受到真正的平安和自由。”

“而想要修正颠倒妄想,想要挣脱“想”之牢笼,就必须得不再使用有识心,而是使用无识心。”

“无识心是真心,是万物之始,万物尚未出现以前,它就已经存在了。”

“无识心之所以是真心,是因为它不用“识”,而是用“觉”。“觉”在当下,“识”在过去未来。只要我们还在用“识”,就是活在虚假里。”

““识”只能用来造幻,除此之外,“识”一无所用。若我们继续用“识”进行创造,那就等于把自己关进“想”之牢笼里。”

“好了,我们都已经知道名与形是怎么出来的了,也知道万物之始与万物之母究竟是什么了,接下来我们再来看老聃的下一句话。”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因此,常常处在无欲的状态,便能够观察到空生妙有的奇妙。常常处在有欲的状态,便能够观察到万物形成的端倪。”

“老聃的这句话道出了进入道之大门的方法。而进入道之大门的方法就是无欲。”

“无欲方能空生妙有,这里的妙有指的是平安、自由、喜悦。”

“你们之所以感受不到妙有,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没有做到无欲。”

“无欲指的是没有欲望,当我们的心中产生欲望时,证明我们的心感受到了匮乏。只有感受到匮乏的心才会滋生欲望,感受不到匮乏的心是不可能滋生出任何欲望的。”

“有道的圣人披褐怀玉,意思是说,有道的圣人身上穿着粗布麻衣,手里怀揣着美玉。”

“圣人穿着粗布麻衣,代表圣人没有任何欲望。圣人怀揣着美玉,代表圣人一心向道,惟道是从。”

“欲望是匮乏的象征,欲望越多的人证明自己越匮乏,越匮乏的人离道就会越远。”

“当自己的心中完全无欲时,必然会感受到道的完美,此即是老聃说的: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

“无欲心方空,心空方能生妙有。无欲是修行的最高境界,很多修行人终其一生都无法到达无欲的境界。”

“无欲要彻底才有效果,若是不彻底,是很难感受到“空生妙有”的。”

“那么,要达到怎样的程度才算是达到无欲?”

“唯有超越生死,得失,荣辱,才算是达到了真正的无欲。”

“一般人光是超越得失以及荣辱就很难了,更别说超越生死了。”

“生死超越不了,是不可能达到真正的无欲的。”

“生的渴望是欲望之母,这个欲望不除,欲望之根就会一直存在。只要欲望之根还在,便永远也不可能达到真正的无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