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冬雨淅沥,明德堂内却是一片忙碌。各地分堂送来的季报堆满了书房,王子明正在逐一整理。忽然,他的表情凝重起来。

\"先生,您看这个。\"他从文件堆中抽出一份奏折,\"礼部张侍郎上书,说我们的教育改革'离经叛道',建议立即叫停。\"

叶知秧接过奏折,仔细阅读。这份措辞激烈的奏章,把新式教育说得一无是处:\"轻经术、重技艺,使学子沾染市井之气;男女同校,有违礼制;游牧民族入学,恐生祸患......\"

\"这张侍郎,\"王子明愤愤道,\"分明是为保守势力代言。\"

\"不,\"叶知秧放下奏折,\"他背后另有其人。你看这些论点,与上个月各地突然出现的流言如出一辙,显然是有人在背后操纵。\"

她翻开地图,指着几个标记:\"这几个月,类似的言论集中出现在这些地方。把这些地点连起来,你发现什么了?\"

王子明仔细观察,suddenly恍然大悟:\"这些地方都是周家的势力范围!\"

\"不错。\"叶知秧说,\"周家世代把持科举,垄断教育。如今我们的改革动摇了他们的根基,他们自然要反扑。\"

正说着,萧远珩快步走来:\"夫人,又有消息了。江南几个书院突然宣布,不再采用明德堂的教材。\"

\"来得好快。\"叶知秧并不意外,\"看来周家是要放大招了。\"

果然,第二天早朝,以周学政为首的一群官员联名上奏,声称新式教育有六大罪状:

\"其一,轻经典,习杂艺,有违圣人之道;

其二,男女同校,有伤风化;

其三,收容异族,恐生祸患;

其四,教授技艺,使学子沾染市井习气;

其五,改革科举,动摇选官根本;

其六,移风易俗,恐生民变......\"

朝堂哗然。虽然这些指控荒谬,但周家势大,一时间竟无人敢站出来反驳。

\"叶爱卿,你怎么说?\"皇帝问道。

叶知秧从容出列:\"这六大罪状,微臣愿一一答复。\"

她先取出一摞资料:\"说我们轻经典,请看这份统计。明德堂的经典课时不但没减少,反而因为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得更深入。这是各地考核的成绩,诸位大人可以过目。\"

众人传看,不得不承认,明德堂学生的经义文章确实写得不错。

\"至于说习杂艺,\"叶知秧继续道,\"孔子言'六艺',其中不就包含射御书数吗?这些本就是圣人之教。而今我们教授农技医术,不过是把古人的智慧用于当今之需。\"

她转向周学政:\"周大人,您说我们'市井习气'。那请问,当年子贡经商,孔子可曾阻止?这说明圣人从不歧视任何正当职业。况且,如今天下,哪一行不需要识字明理之人?\"

周学政语塞。叶知秧乘胜追击:\"再说男女同校。古有'礼无内外'之说,女子本就该受教育。况且我们早有严格规范,从未发生任何不妥。相反,许多女学生在医术、教化等方面都有特殊贡献。\"

她取出另一份文件:\"这是女学生主持的乡村医馆报告。去年一年,她们救治病患数千,还教授妇女基本卫生知识,大大改善了民生。周大人以为,这也是'伤风化'吗?\"

朝臣中发出低声议论,显然对这个成果印象深刻。

\"至于收容异族,\"叶知秧语气转严厉,\"这正是国策所需。边疆各族接受教化,学习礼仪,与中原交流,这不正是历代圣君明主的期望吗?\"

她环视群臣:\"诸位可知道,就在上个月,北疆三大部落主动请缨,要派子弟来明德堂学习。这说明教育的感化力量,远胜于刀兵。\"

周学政见状不妙,急忙搬出最后一张牌:\"可是科举改革,关系重大......\"

\"正因为关系重大,才更要改革。\"叶知秧说,\"诸位想必都收到了地方官员的报告。现在的科举文章,八股格式,千篇一律,如何选得出真才实学?而明德堂的新方案,既考察经义,又重实务,正是为了选拔真正有用之才。\"

她话锋一转:\"周大人,您在奏折中说'新法太难,寒门子弟难以适应'。但事实却是,新科的考生中,有三成来自寒门。他们虽然家贫,但因为精通实务,反而在考试中占了优势。这些,都有明确记录可查。\"

朝堂上的气氛明显发生了变化。不少大臣开始低声交谈,显然被这些具体数据打动了。

就在这时,一个尖锐的声音响起:\"就算如此,也不能动摇祖宗之法!\"

叶知秧循声望去,说话的是周学政的亲信魏大人。

\"魏大人此言差矣。\"叶知秧不慌不忙,\"天下之事,与时俱进。即便是程朱之学,不也是对先贤之说的发展创新吗?\"

她环视群臣:\"诸位扪心自问,如今天下,可还是千年前的天下吗?科技日新月异,工商日渐繁荣,边疆各族频繁往来......这些新变化,难道不需要新的人才来应对吗?\"

朝臣中响起赞同的议论声。叶知秧抓住时机:\"其实,新式教育的成效,早已有目共睹。去年江南水患,今年北疆牧疫,哪一次不是明德堂的学生发挥了关键作用?\"

她取出最后一份文件:\"这是各地官员的联名奏请。他们都说,新科选拔的官员,虽然年轻,但确实更能解决实际问题。\"

皇帝终于开口:\"周爱卿,你还有什么要说的?\"

周学政哑口无言。他原本以为,搬出\"祖宗之法\"这座大山,就能压倒改革。没想到叶知秧不但有理有据,而且直指问题本质。

\"既如此,\"皇帝宣布,\"教育改革继续推进。不过......\"他意味深长地看了叶知秧一眼,\"也要注意节奏,妥善处理各方关系。\"

散朝后,萧远珩担忧地说:\"周家不会就此罢休。\"

\"当然不会。\"叶知秧说,\"这不过是明面上的交锋。接下来还要提防他们的暗中破坏。\"

果然,接下来几天,各种流言四起。有说明德堂教异端邪说的,有说新学堂败坏风俗的,甚至还有人造谣说学生都变成了\"怪物\"。

\"真是无孔不入。\"王子明愤怒地说。

\"别着急。\"叶知秧胸有成竹,\"让事实说话。\"

她让人整理了一份详细报告,记录了明德堂学生的所有贡献:救灾、防疫、改良农技、革新工艺......每一件都有具体数据,每一项都有百姓证言。

这份报告以惊人的速度在民间传播。当人们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时,那些流言自然就不攻自破了。

更重要的是,叶知秧派人走访了各地书院,诚恳地征求意见,虚心地接受建议。这种态度,让不少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学者转而支持改革。

\"其实,\"她对萧远珩说,\"改革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关键是要有坚定的信念,又要有灵活的方法。\"

夜深了,叶知秧还在书房批改文件。案头的烛火摇曳,照亮了她疲惫但坚毅的面容。

这场风波,不过是改革路上的一个小插曲。但她知道,要真正改变根深蒂固的旧制,还需要更多的智慧和勇气。

好在,教育的火种已经播撒四方。只要这些火种能在黑暗中继续燃烧,就一定能照亮未来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