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秋日清晨,明德堂内一改往日的宁静。今年是明德堂创立以来第一次有学生参加科举考试,近百名学子正在做最后的准备。

\"先生,我们真的不需要专门准备八股文吗?\"一个学生忐忑地问。与其他考生相比,明德堂的备考方式显得格外特别。

叶知秋正在和几个学生讨论策论:\"八股文自有它的章法,但更重要的是把真才实学用进去。来,继续说说这个救灾方案的不足之处。\"

李元祯站起来分析道:\"这个方案虽然引经据典,但忽视了地方实情。比如说到开仓放粮,却没考虑运输路线;提到安置灾民,也未曾详述具体办法......\"

\"说得好。\"叶知秋欣慰地点头,\"科举重文采,但真正的学问是要明白其中的道理。诸位记住,考场上要做的,不是炫技,而是展现真知灼见。\"

萧远珩带着一摞资料走来:\"夫人,各地传来的考题汇总。\"这些都是往年的考题,由分院的学生们收集整理。

\"辛苦了。\"叶知秋接过资料,\"诸位来看,近年的考题有什么变化?\"

学生们凑过来研究。一个机敏的学子很快发现:\"题目越来越重实务了!去年江南乡试就考了整顿水利的策论。\"

\"没错。\"叶知秋笑道,\"这正是时代在变。林月笙....不,陛下也在推动科举改革。而你们,就是这改革的先行者。\"

正说着,赵世勋从南方分院赶回来:\"先生!南方乡试出了新规矩,要加试实务答辩!\"

这个消息引起一阵骚动。实务答辩是明德堂的特色,但在科举中还是首次出现。

\"不必慌张。\"叶知秋安抚众人,\"这正是我们的优势。你们这些日子在实践中学到的,正是应对之道。\"

接下来的日子,明德堂的备考气氛愈发浓厚。但与其他书院不同,这里看不到死记硬背的苦读,反而充满了讨论和思辨。

一天,几位主考官来访。见到这般景象,不禁疑惑:\"此等备考方式,恐怕难登大雅之堂吧?\"

叶知秋不慌不忙:\"几位大人要不要考考我们的学生?\"

主考官们来了兴致,随即出了几道考题。第一题是关于河道整治,考生必须在策论中引用《尚书》和《周礼》。

一个学生站起来答题。他不仅准确引用了经典,还结合自己实地考察的经验,详细分析了河道整治的具体方案。从水文地理到民生影响,从工程布局到人力调配,面面俗到。

主考官听得连连点头:\"好!这才是真才实学!\"

第二题更难,要求论述\"天下之治乱\"。这本是个常见的题目,但明德堂的学生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

\"天下之治乱,在于民心向背。\"答题的学生侃侃而谈,\"臣曾随师长体察民情,深知百姓所求不过温饱,所盼不过公道。故治天下者,当以安民为本......\"

他不仅引经据典,还举出许多实例,将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这种答题方式,让主考官们眼前一亮。

\"有趣。\"一位老考官感慨,\"若是这样的人才多些,朝廷何愁无能臣?\"

考试前夕,叶知秋召集参考的学生训话。她没有说什么\"必中\"之类的场面话,而是语重心长地说:\"诸位切记,科举不是终点,而是另一个起点。无论结果如何,都要记住明德堂教给你们的——学问是为了济世,而不是为了功名。\"

萧远珩补充道:\"你们已经具备了真才实学,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把这些本事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考试当日,明德堂的学生分赴各地考场。叶知秋亲自送他们到城门口,看着这些朝气蓬勃的身影,心中既欣慰又担忧。

\"他们会创造奇迹的。\"萧远珩说。

果然,第一场考试的消息很快传来。明德堂的学生们虽然不善八股,但在策论和实务答辩中表现出色。尤其是那些曾经参与实地调查的学生,他们的答案往往能切中要害。

\"大人,您看这份答卷。\"一个考官指着一篇策论,\"论述边境治理,不仅通晓边情,还能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字里行间都透着实践经验。\"

\"这个更妙。\"另一个考官说,\"论述吏治,竟能把民间疾苦和官场积弊联系起来分析,见解独到。\"

渐渐地,一个奇特的现象出现了——明德堂的学生虽然不是每题都拿满分,但他们的答卷总能引起考官们的重视和思考。

终于,放榜的日子到来。明德堂的成绩令人瞩目:虽然不是所有人都高中,但上榜的学子比例远超其他书院。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实务答辩中的出色表现,得到了考官们的一致好评。

\"先生!\"李元祯兴冲冲地跑来,\"我们不负所望!\"

叶知秋看着榜单,心中百感交集。这不仅是明德堂的胜利,更是教育改革的胜利。

但她知道,这只是开始。当天晚上,她召集所有学生,包括没有考中的:\"记住今天的经历,它证明了两件事——一是真才实学终究不会被埋没,二是科举制度也在与时俱进。你们的表现,为后来者开创了一条新路。\"

萧远珩也感慨道:\"科举取士千百年,今日总算见到了新的希望。\"

夜深了,叶知秋站在书房里,翻看着学生们的考卷副本。这些答卷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明德堂特有的风格——既通古今,又知实务;既明事理,又解民情。

\"这才是真正的学问。\"她轻声说,\"能让学子们既有功名,又能济世。\"

月光如水,洒在明德堂的庭院里。一批学子即将走上仕途,新的学生又在慕名而来。这个当初只是一个理想的学堂,正在逐渐改变着整个时代的教育风貌。

叶知秋望着天边的明月,心中已经在思考下一步的计划。科举只是一个开始,如何让这种新式教育更加普及,还需要更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