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清末起义恩仇录 > 第454章 同治的忧愁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盛京,这座昔日清朝的陪都,如今在冬日的寒风中显得格外庄重。

皇宫内,同治小皇帝坐在龙椅上,虽然年纪尚幼,但眉宇间已显露出帝王的威严。

他正在审视着最新的奏折,试图在这错综复杂的局势中,找到大清的未来。

此时,大臣崇厚快步走进宫殿,他的脚步在冰冷的地板上发出回响。

他跪拜在地,额头触地,恭敬地禀报道:“陛下,南方来使。”

同治帝抬起头,稚嫩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好奇:“哦,使臣是何人?”

崇厚小心翼翼地回答:“是淳亲王。”

同治帝闻言,顿时从龙椅上站了起来,眼中闪过一丝惊喜和不安:“淳亲王?让他进来。”

随着同治帝的命令,宫殿中的侍卫迅速退至两旁,恭敬地低头,等待淳亲王的到来。

同治帝的心中充满了疑惑,淳亲王作为皇室中的重要成员,他的到来必然带来了重要消息,或是南方战事的进展,或是朝廷中的变动,亦或是……

不一会儿,淳亲王在侍卫的引领下,走进了宫殿。

他的步伐沉稳,面容严肃,身上似乎还带着一路的风尘。

他跪拜在地,向同治帝行礼:“臣,参见陛下。”

同治帝连忙走下龙椅,亲自扶起淳亲王,语气中充满了关切:“皇叔快快请起。”

淳亲王站起身,深吸一口气,他知道接下来的话,将会在盛京引起不小的震动。

而他带来的消息,也将决定大清未来的走向。

淳亲王站直了身子,他的目光坚定,语气平静而有力:“陛下,我已经加入革命军,此次前来,是希望陛下能够审时度势,为了大清的百姓和江山社稷,考虑与革命军和谈,共谋国家的和平与未来。”

同治帝震惊地后退了一步,他无法相信自己的耳朵,皇叔竟然加入了革命军,这是何等的背叛。

但淳亲王的眼神中没有一丝动摇,他继续说道:“陛下,大清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民不聊生,革命的浪潮势不可挡。我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并非出于对皇室的背叛,而是为了拯救这个国家,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生活在一个和平繁荣的新时代。”

同治帝的脸上交织着愤怒、失望和困惑,他问道:“皇叔,你这是何意?难道我们大清的天下就要拱手让人吗?”

淳亲王缓缓摇头,语气中带着一丝哀伤:“陛下,这不是拱手让人,而是为了民族的未来考虑。如果我们继续内战,只会让外敌有机可乘,百姓遭受更多的苦难。与革命军和谈,或许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同治帝沉默了片刻,他意识到淳亲王的话虽然残酷,却是不争的事实。

皇宫外的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他们却还在坚守着过去的荣光。

最终,他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开口:“皇叔,你的话我会考虑。但此事关系重大,我需要与内阁大臣商议。你先在宫中休息,待我决定。”

淳亲王知道这已经是同治帝能做出的最大让步,他再次跪拜:“谢陛下,臣愿为国家的和平尽最后一份力。”

就在此时,慈禧太后从上堂的左侧缓缓走了出来。

慈禧太后的话如同寒风中的利刃,割破了宫殿内的宁静。

她的眼神中闪烁着怒火和不甘,步履坚定地走到淳亲王面前,声音冷冽:“老五,你身上流的也是爱新觉罗家的血脉,有你这么劝我们向汉人投降的吗?”

淳亲王抬头,目光坚定地迎向慈禧太后:“太后,蒙古的王公贵族们已经向革命军投降了!您怎么还不明白呢?您靠着东北这一隅之地,如何能和汉地几万万汉人相抗?元首已经派人过来了,如果今天得不到答复,就会派兵进行北伐,革命军常规兵力高达一百五十到一百七十多万,您靠着关外这点人能撑到什么时候?”

同治皇帝那张原本还算平静的面庞,此刻却因极度的震惊而扭曲变形,他瞪大双眼,难以置信地望着前方,嘴唇微微颤抖着:“什么?竟然多达一百七十多万?那……那马岱到底有没有出兵啊?”

站在一旁的淳亲王面色凝重,沉默片刻后,他缓缓抬起头来,目光坚定地直视着同治皇帝,但口中吐出的话语却是异常冰冷:“此事关乎重大,微臣不能告知陛下。”

听到这句话,同治皇帝只觉得如遭雷击一般,整个人僵在了原地。

刹那间,他心中所有的希望和期待仿佛都被这无情的言语击得粉碎。

他的情绪再也无法控制,猛地一挥衣袖,怒不可遏地吼道:“好好好!就连朕的皇叔如今都不肯帮衬着朕了!这天下还有谁能信得过?”话音未落,他便愤然转身,快步朝着门外走去。

随着同治皇帝离去的身影渐行渐远,那单薄的背影看上去竟是如此的孤独与落寞。

尽管他内心深处早已清楚局势已然难以挽回,但要让他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成为一个亡国之君,这种痛苦实在是太过沉重,令人难以承受。

同治皇帝迈着沉重的步伐,仿佛每一步都承载着千钧之力。

那曾经象征着无上权力和荣耀的靴子,此时踩在地上发出的声响,竟像是在向一个时代的辉煌做最后的道别。

他深知,无论自己有多么不情愿,大清朝历经数百年的统治或许真的即将走向终点。

而一直静静站在屋内注视着同治皇帝背影的慈禧太后,她那双精明而深邃的眼眸中,此刻正悄然闪过一丝难以捉摸的复杂情绪。

宫殿内的气氛沉重,仿佛预示着一个王朝的黄昏。

同治皇帝因淳亲王之事,心中郁结,耽误了半天,直到申初时分,才趁着宫中事务稍减,悄悄换上便服,出了宫来。

他想要暂时逃离那沉重的皇权束缚,体验一下平民的生活,或许能在市井之中寻得一丝慰藉。

他沿着小街而行,脚步不自觉地加快,想要将心中的不快抛诸脑后。

出了门,繁华的市井之声迎面而来,同治皇帝被这热闹的气氛所吸引,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大栅栏。

大栅栏是盛京里最为繁华的地段之一,商贾云集,酒楼林立。

同治皇帝的目光被一座酒楼吸引,只见路旁有座二层楼高的建筑,飞檐翘角,古色古香,门口挂着一块巨大的招牌,牌上写的是\"宴宾楼\"三个镀金大字,在夕阳的余晖下闪闪发光。

同治皇帝心中一动,决定进去小酌几杯,或许酒精能让他暂时忘却烦恼。

他迈步走进宴宾楼,立刻有店小二迎了上来,热情地招呼着:“客官,里面请!二楼有雅座,视野开阔,最适合品酒赏景。”

同治皇帝点了点头,随着店小二上了二楼,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

他望着窗外繁华的街景,心中不禁感慨万千。

在这里,他没有皇帝的身份,只是一个普通的酒客,这样的体验对他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新鲜。

而此刻,他也可以暂时放下皇室的沉重负担,享受片刻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