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我能趋吉避凶 > 第104章 烧当羌归附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赵辛带着退役证书和满满的荣誉回到了久别的家乡:冀州巨鹿郡斥章县界桥乡溪河村。(备注:亭已改村,里已改组)

他的归来,让整个村庄都沸腾了。

当年村里多数人都觉得活不下去,跟着黄巾军一起离开,起义攻打官府去了。

又经过了各种战乱、逃亡、袁绍的横征暴敛后,村里本身已经没剩多少人,赵辛的父母、亲友基本上都已经死亡或逃亡失踪,只剩下一个被地主抢去当小妾,后来地主被公审判处死刑后被放了回来的妹妹。

如今,妹妹改嫁给了一个同样失去家人的农民,这就是赵辛如今在老家仅存于世的亲人。也正是有妹妹一家的存在和牵挂,赵辛才会回老家,他的夫人、孩子等等,都在老家居住,他退役后也回到了溪河村。

如果不是有妹妹一家的存在,他就会将家安在洛阳了。

也正是因为如此,溪河村才没有失去这一位高达正六品官位的退役军人。

如今国家和平强大,外迁的村民回归,加上其他地方迁入中原的人口,村里已经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热闹。

但大家都知道,只有赵辛这样的老人,才是这个村庄真正的灵魂。如今,赵辛功成身退,退役回家,大家也必须要尊重他,并希望得到他的庇护,让村庄未来发展得更好。

毕竟,赵辛是当过大官、见过大世面的,与他们这些农民必然不同。

因此,当赵辛回到村里的时候,村民们敲锣打鼓,热烈欢迎这位曾经跟随皇帝一起打天下的英雄。赵辛看着这些陌生又亲切的面孔,心中充满了感慨。

在妹妹的陪同下,兄妹俩走在村间的小道上,每一步都踏出了岁月的痕迹。那些曾经与赵辛一同玩耍的孩童,如今只剩三四个;那些曾经与他一同劳作的老人,如今也都风烛残年,仅剩下一个老人。

赵辛回到了自己的老屋,这里虽然简陋,却充满了回忆。他坐在门槛上,看着院子里那棵老槐树,思绪万千。这棵树见证了他的成长,也见证了他离开家乡、投身黄巾军的岁月。

随后,与夫人、孩子、妹妹、妹夫、外甥等家人团聚,赵辛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退役后的赵辛并没有闲着,他开始思考如何为家乡做出贡献。他深知家乡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支持和努力,于是他决定利用自己的经验和资源,为家乡的发展添砖加瓦。

赵辛首先走访了村里的老人和年轻人,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他发现村里缺乏教育资源和医疗设施,这成为了制约家乡发展的瓶颈。于是,赵辛决定从这两个方面入手,为家乡带来改变。

他利用自己在洛阳积累的人脉关系,联系了一些教育机构和企业,争取到了资金和资源支持。同时,他还发动村民们一起参与建设,共同为家乡的未来努力。

在赵辛的带领下,村里建起了一座新小学,请了老师,购买了图书,成为附近几个村庄第一个村级小学。不仅是溪河村,连附近村子的孩子们,都可以就近接受更好的教育。

赵辛自己就义务担任了小学的体育老师,利用他在军旅生活中学到的一些体育知识,来教授孩子,加强孩子们的身体素质。

同时,他还引进了一些医疗设备和药品,从县里请了一名医生来开村级医馆,改善了村里的医疗条件,这些举措得到了附近村民们的广泛赞誉和支持。

除了教育和医疗方面,赵辛还关注着家乡的经济发展。

一天,赵辛在村里散步时,偶然发现了一片荒废的土地。这片土地在他小时候的记忆里曾经肥沃无比,但由于人口流失、长期缺乏管理,如今已变得杂草丛生、荒芜不堪。

赵辛看着这片土地,心中涌起了一股强烈的冲动——他要让这片土地重新焕发生机!

赵辛开始研究这片土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他发现这里非常适合种植某种特色水果。这种水果在上层人士中很受欢迎,但由于种植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很少有人愿意尝试。

然而,赵辛并不畏惧挑战,他决定带领村民们一起开垦这片土地,种植这种特色水果。

赵辛的想法得到了村民们的积极响应和支持,他们纷纷加入到开垦土地的行列中,与赵辛一起挥洒汗水、耕耘希望。在赵辛的带领下,他们请来了县里的农业技术人员,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让这片荒废的土地重新焕发了生机。

当特色水果成熟时,整个村庄都弥漫着浓郁的果香。村民们看着硕果累累的果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知道,这些水果不仅代表着他们的劳动成果,更代表着家乡的未来和希望。

赵辛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他利用自己的经验和资源,将这种特色水果推向了县城、郡城,甚至冀州城的水果市场。同时,他还积极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提高水果的品质和产量。

随着特色水果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家乡的经济实力也得到了显着提升。村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他们开始修建更漂亮的房屋、购买更先进的农具和设备,整个村庄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赵辛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他始终将村民们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他们谋求更多的福祉和利益。他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和慈善活动,为那些需要帮助的孤寡老人或残疾人提供支持和援助。他的事迹传遍了整个地区,成为了人们心中的楷模和榜样。

张循也在关注着赵辛的动态,他时常收到赵辛寄来的信件和生活写实画作,了解着赵辛家乡的发展和变化。每当看到赵辛和乡亲们取得新的成就时,他都会感到无比欣慰和自豪。

赵辛的信件,让张循能够更多地了解农村基层的生活状况,和改革在农村的落实情况,为他提供了不少的决策帮助。

=

华朝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农业器具日益精进,其设计之巧妙、工艺之精湛,远超往昔。

钢铁铸就的犁铧深耕大地,释放出土壤深处的肥力;高效的收割机械在金黄的麦田中穿梭,如同神奇的魔法,瞬间将丰收的果实收集入仓。

粮食产量因此节节攀升,不仅满足了华朝境内数千万民众的口粮之需,更有余力向外输出,成为稳定周边地区经济的重要基石。

工业产品同样丰富多样,从精美的瓷器到坚固的钢铁制品,从便捷的交通工具到复杂的机械设备,华朝的工业体系如同一台巨大的机器,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所需的各类商品。

这些产品不仅质量上乘,而且价格亲民,使得华朝民众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街道两旁,商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人们脸上洋溢着满足和幸福的笑容。

与此同时,与华朝接壤的各个国家或部落,却仍处在相对原始的生产状态。他们使用着简陋的工具,耕作着贫瘠的土地,生活艰辛且充满不确定性。

当华朝的繁荣景象通过各种渠道传入这些地区时,无疑在他们心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他们开始意识到,与华朝相比,自己的生活就像是被遗忘在原始森林中的野人,落后而贫瘠。

这种强烈的对比,让越来越多的人产生了归附华朝的念头。

移支国的主动归附,无疑为这些动摇中的小国或部落树立了一个榜样。他们看到,归附华朝不仅意味着生活水平的显着提升,更意味着能够享受到华朝强大的军事保护和文化熏陶。

这种诱惑,对于那些渴望改变现状、追求更好生活的国王或首领来说,无疑是难以抗拒的。

当然,在权力与利益的交织中,大多数人紧握着手中的权利,是不愿轻易放手的。

他们担心归附华朝后,自己的特权地位会受到影响,甚至可能失去原有的权力和荣耀。但也有一些开明的国王或首领,他们看到了华朝的强大和繁荣,也看到了自己国家与华朝之间的巨大差距。

他们深知,如果继续故步自封,只会导致国家越来越落后,人民越来越贫穷,最后有可能被人民推翻,强行加入华朝。

于是,他们选择了主动归附,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为自己和族人带来更好的未来。

太平十四年(207年)的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在这个金色的季节里,与凉州接壤的烧当羌首领雅丹,向华朝奉上了一份沉甸甸的国书。

在这份国书中,他表达了自己愿意率部下数万羌族人民归附华朝的意愿,并恳请华朝皇帝张循应允。这份国书,不仅是对华朝强大实力的认可,更是对烧当羌未来命运的抉择。

张循接到国书后,深知这是华朝打入青藏高原内部的绝佳机会。他毫不犹豫地同意了雅丹的请求,并在当地设立了烧当县,让雅丹担任县长,归入凉州金城郡管理。

这一举措,不仅巩固了华朝在西部地区的统治地位,更为后续开发青藏高原地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烧当羌归附后,得到了华朝工业实力的充分支援。西海(青海)盐池,这个曾经被忽视的资源宝库,在华朝的开发下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先进的开采技术和设备被引入,使得盐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这些盐产品不仅满足了华朝西部各州郡的需求,还通过丝绸之路远销到西域、中亚、中东各国,为烧当县带来了丰厚的财税收入。

随着财税收入的增加,烧当县开始大力建设公共设施,改善羌族人民的生活条件。学校、医院、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完善,让羌族人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舒适。

他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原来的贫困落后,到现在的富足安康,这一切都离不开华朝的扶持和帮助。

华朝之所以如此倾斜于烧当羌民族,除了看重其地理位置和资源潜力外,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提高烧当羌民族的生活水平,继续诱惑其他羌族部落主动归附。

在青藏高原这种地广人稀的地区,战争往往意味着巨大的损失和消耗。如果能通过和平的方式,利用生活水平的诱惑,让当地少数民族像烧当羌这样主动归附,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当地部落首领的内心选择。

如果他们愿意为族人谋福利,那主动归附的概率就要大一些。但如果他们不想放弃自己高高在上的首领、贵族权利,那就要难一些。

不过,华朝并不是被动等待的。许多华族商人和细作深入各部落或国家做生意时,会有意无意地宣传华朝的幸福生活,并物色有心归附华朝的人选。通过提供各种帮助和支持,帮助这些人升官发财,最终达到高位的时候,就有可能影响国王或部落首领的决策了。

这种策略虽然看似缓慢而微妙,但却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青藏高原地区的政治格局。

越来越多的部落和民族开始意识到,归附华朝才是他们走向繁荣和富强的唯一出路。而华朝,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巩固着自己的统治地位,影响着越来越多的部落和小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