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烧锅千年烟火传 > 第31章 第三十一回 全柄与土地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1章 第三十一回 全柄与土地

一辆西式马车在南京路疾驰。

马蹄声碎,铜铃叮哨,惊动行人,纷纷闪避。这是两匹马拉的轿式车,车夫头戴红色包帕,皮肤黝黑,浓密的络腮胡掩盖了下半个脸部,是个印度人。他高高坐在驭手座上,手握缰绳,马鞭在空中打个旋子,\"叭\"地震响,十分威风。车棚两侧,插着两面手掌大的英国\"米\"字旗。车窗口,不时伸出一颗黄发脑袋,催促车夫。

大英帝国驻上海领事麦德尔先生,此刻正赶往上海道台衙门,去拜见道台徐义甫大人。

在中外官员交往中,常常是清廷官吏登门拜访洋官的现象较多,自从那场战争失利,洋人船坚炮利,吓破了朝廷官吏的胆,每有外交,朝廷总是唯唯喏喏、低人一等,洋人无不盛气凌人、飞扬跋扈。此刻,麦德尔急匆匆拜访上海道台,实属罕有之事。

徐义甫闻报,心里发怵,不知英国领事有何事登门!慌忙出衙迎接。

\"哈喽!徐大人,\"麦德尔操着半生不熟的中国话,同徐义甫拉拉手,算是见面礼。

\"领事先生,有事派员告知本道,何劳你亲临寒舍。\"王义甫见麦德尔面色和气,不像兴师问罪模样,才放下心,极恭谦道。

两人客厅坐定。

麦德尔开口道:

\"我国公使威妥玛先生来电询问,租界和贵道之间的马路可否开通?此事我曾多次提醒王大人,不知现在作何筹算?\"

\"这个……,\"王义甫面有难色,迟疑道,\"领事先生休急,本道已呈文两江总督钱大人,尚无指令,再等一段时间罢。\"

麦德尔却没法再等。中国官场的办事效率,他早有领教,能拖则拖,能化则化,常常一纸公文呈上去,不了了之,杳无回音。在沿海诸省通商口岸中,英国最重视上海,因其港口处在长江出海处,轮船溯江而上,可达南京、芜湖、九江、武昌、重庆等地,深入中国腹地,可到四川、云南、贵州,与印度,缅甸连成一片,成为英国在亚洲最大的殖民贸易区。因此,英国视上海为同列强诸国在中国竞争的根据地,称之曰:东方巴黎。

英国急欲加快上海市容建设,拓展贸易市场,朝廷却冷眼观望,不予合作,似乎是外国人的事,与己无关。原因在于朝廷中官员分为两派:一派属守旧官吏,仇视洋人,妄自尊大,认为凡洋人所务之事,皆对中国不利。另一派则主张师夷长技,效法洋人长处,富国强兵。

两派时有摩擦,意见相左,皇帝对洋人既怕又恨,自然站在守旧大臣一边,对洋人所提要求,敷衍了事,得过且过。英国公使威妥玛曾照会京城总理衙门,要求在上海英租界和上海道之间修筑马路相连,促进上海贸易发展。这建议对中英双方都有利益,朝廷应予同意,但照会经军机处理转呈皇上,却留中不发。皇帝疑心英国人借口扩大贸易,意在控制整个上海,故意拖延,不予回答。

上海道台也得上司请示,对麦德尔先生采取敷衍态度,不和他合作。

可是形势发展,不容英国人等待。

法国把越南作为基地,向云南、两广发展,其商贸已达西南诸省;德国在胶东半岛活跃异常,日本与俄国在关外急夺利益,美国后来居上,势力深入中原腹地。新近传来消息,俄国对新疆虎视眈眈,日本则垂涎台湾。偌大一个中国,眼看被列强瓜分殆尽。朝廷忙于对付民军,诸强争夺激烈,皇帝反而作壁上观。中国有古话云: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皇帝想当渔翁,英国人却不愿落在诸国之后。英国政府电令上海领事,务必加强对上海的贸易控制,进而控制长江沿岸商贸市场。

抓住上海,便抓住了长江,亦据有中国江南地区。

麦德尔顾不得昔日的傲慢,放下架子拜访上海道台,其源盖出于此。

王义甫不温不火的态度,令麦德尔大为光火,但又不得不捺住性子。他明白扩修马路之事,还得靠这位地方官,虽然他极端鄙视这个脑满肠肥、颛预无能的朝廷官僚。

\"王大人,贵国对女王陛下政府的要求不予合作,将被视为最不友好的态度。\"

\"麦先生,稍安勿躁,\"王义甫安抚道,\"待圣谕颁达,下官一定照准执行。\"

\"王大人,贵国皇上连修一条马路都要干预吗?\"

\"那是情理之中,中国有句古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朝廷每一寸土地,都属天子所有,贵国要修马路,当然应先奏报皇上。\"

麦德尔虽然不懂那句古训,但对方的意思他听明白:在中国土地上修路,皇帝须亲自过问。

\"王大人,若每条路都要经皇上批准,你们皇上忙得过来吗?\"

\"这个……,\"王义甫噎住了,显然不能自圆其说,皇上哪能管这些芝麻小事。

麦德尔明白对方敷衍自己,他耸耸肩头,从公文包里拿出一张纸。\"王大人,领事馆得到一个情报,请你过目。\"

王义甫接过一看,乃是民军王府的一封公函,发给英国领事馆;信中要求英国政府火速供给枪械弹药,供作战之用。

王义甫暗暗吃惊:民军定都天京后,与朝廷对峙了几年,互有胜负,占据了江苏富庶地区,成为朝廷心腹大患。若英国援手提供军火,则民军势力大增,江浙岌岌可危,上海道台亦做不下去。

\"领事先生,贵国暗中与长毛勾结,乃是对大朝廷最不友好的行为。\"

轮到王义甫提出抗议。

\" oK ,\"麦德尔摊开双手,做出无能为力的姿态,道:\"民军和皇帝谁是我的朋友,我们便支持谁,贵国政府明白这点,不是吗?\"

民军起事后,曾多次派员向洋人购买军火,政府屡屡提出抗议,各国政府辩称:贩卖军火系民间商业行为,政府不予干预。政府无法制止。后来,天京定都,英国人见民军势力日强,索性公开与民军做军火生意,无论用何种方式,赚取最大利润,乃是英国国策,令朝廷颇感头痛。

\"贵国支持洪杨坐天下,皇上龙颜不悦,修马路之事,恐怕更难获准。\"

义甫软中带硬威胁道。

\"没关系,我们和另一位中国皇帝做生意好了。\"

麦德尔毫不掩盖自己的观点:将全力支持民军打败朝廷,登上帝位,生意照样做。

其实,不单英国,列强同样抱此态度,他们认为朝廷腐败无能,

闭关锁国,仇视外洋,而民军倡导\"拜上帝会\",与西方天主教比较亲近。若能推翻朝廷,换一个统治者也许更容易打交道。因此,当民军起义,一呼百应,以摧枯拉朽之势连克长江沿岸城市,攻陷南京时,列强大多以\"不干涉中国内政\"为由,袖手旁观、隔岸观火。

王义甫知道不能再敷衍,英国人只是要求在租界内修马路,上海其它地方如何,道台有权便宜行事,答应领事要求,本无大碍。他脑子一转,提出要求:

\"领事先生,倘若贵国政府停止向南京贩运军火,下官当火速禀报上司,批准扩修马路,与其它地区连接,如何?\"

\" oK ! oK !\"麦德尔高兴得哈哈大笑,孩子似地蹦起来,扬扬王义甫的肩头道:

\"王大人,你很聪明,中国有句老话:识时务者为俊杰。你是识时务的俊杰,我代表女王陛下政府,向你表示诚挚谢意,贵国政府同意的话,我将把军火卖给贵国军队,并且还可以组织洋枪队,帮助你们攻打南京。\"

王义甫大喜过望,洋人真是好哄,答应他一丁点好处,他便如此热心。

两人言谈甚欢,热情拉手道别。

王义甫当即草拟一封呈文,极言自己如何巧施辞令,说动领事先生停止向民军提供军火,并愿组建洋枪队攻打南京云云,向朝廷邀功请赏。呈文经层层转递,到了军机处。军机处见此事关系重大,呈上皇帝。皇帝备加赞赏,提笔朱批:

上海道台颇通洋务,外交有功,才堪大用,赏二品顶戴,吏部勘用。

王义甫鸿运高照,意外升迁,自是欣喜不提。几天后,上海英国领事麦德尔便接到上海道台公函,称协力扩建山东路,即日先行购地。麦德尔信守诺言,不再理睬天京求购军火要求,转而同朝廷合作,

合力攻民军以后,英美两国政府又觅到一个亡命徒、美国人华尔做头领,组成洋枪队,屡次阻止民军南下,号称\"常胜军\"。这已是后话了。

\"孙先生,你又送东西来了,真是太感谢你啦!\"

方母在门口迎住孙友,接过孙友拎着的一串大闸蟹,千恩万谢道。

孙友做出若无其事的模样,摆摆手道:

\"路过这里办事,顺道看看你们母女。\"

他这样的\"顺道\"近来日渐增多,隔三差五,总要到方家走走,小坐一会儿,聊聊家常。方家母女感激不尽,认为孙先生菩萨心肠,敬如上宾。穷家小户拿不出什么好食物款待,孙友每次来,总要带一点上好菜品,让方小红整治烹调,喝一杯小酒。

红焖大闸蟹端上桌,热香腾腾堆满一大盘。孙友剥开蟹壳,掏出一团蟹黄,放入口中,顿时赞叹:

\"好香,味道不错,小红姑娘手艺高明。\"

\"比起天香楼的味道差远了。\"方小红腼腆一笑,对孙先生屈尊在此陋屋小酌感到歉意。像他那样有钱的人看得起自己,真是少见。

\"山珍海味,不如粗茶淡饭,\"孙友感慨道,挟一筷方母腌制的咸菜,大嚼特嚼,清香满口。

\"孙先生别寻开心了,要是天天如此清苦,你可情愿?\"方小红揶揄道。

\"你们哪里知道,我过的苦日子,想来也让人心伤。\"孙友借着酒意,谈起自己小时候经历。方小红不无惊讶:原来孙先生也是贫苦出身。不由地增加了许多亲切感。她原以为孙先生不惜破费银子赎她,必有求于她。可是许多天来,孙先生并无越轨之举,往来频繁,时时周济母女俩,慷慨大方,母女俩视为恩人。听到他的昔日苦处,方小红完全没了戒心,只剩下一片崇敬。

\"孙先生好心得好报,老天有眼,才让你苦尽甜来,有许多钱。\"方母感慨不已。

\"老天并没长眼睛,许多恶人照样活得很自在,像小红姑娘这样能干的女子,反而过得很辛苦。不过,\"他顿了顿,瞅着方小红道:\"全凭小红姑娘的远见,你们的好日子快到了。\"

方小红被他瞅得不好意思,低下头嚅嗫道:

\"我们有什么好日子?长这么大,不是你孙先生,我还没尝过大闸蟹的味道呢。\"

\"以后不光吃香喝辣,比天香楼的花神姑娘还要享福。\"孙友说着,凑近母女俩,神秘兮兮道:

\"我得到消息,英国人和上海道谈妥,要加修山东路到上海道地段。\"

\"洋人修路,和我们有什么关系?\"方母漠然道。

方小红眉毛一扬:\"真的?\"

\"千真万确,小红姑娘早就等着这一天吧!\"

方小红被他看破心思,脸上泛起红晕,倒也有几分颜色。她开始亢奋起来,两年前,母亲主张卖田,被她坚决阻止,盖因她在一个极偶然的情况下,到英租界捡煤渣核,听到两个店铺老板的议论,使她树起一个坚定的信念。那是一个晴朗天气,黄埔江边码头相连,江中大小船只首尾相连,桅杆如林,笛声长鸣,一片盛景。方小红和几个年龄相仿的穷孩子相邀结伴,到码头边捡煤核。那时,不少洋船在岸边倾倒煤渣,换水添煤。锅炉里未燃尽的煤核,成为穷孩子们拾取的目标。

煤渣堆积如山,两个商人模样的中年人在江边观看风景。

\"洋人的生意越做越大,黄埔江快装不下洋货了。\"

\"水上坐不下,搬上岸呗。\"

他俩高谈阔论,引起方小红的注意,她闷声不语,在他俩身后捡煤核。

\"洋人在租界大兴商业,马路愈修愈多,经之处,皆成闹市,上海一天比一天热闹了。\"

\"马路两旁,地价猛涨,不知有多少穷小子,一夜之间因地暴富。\"

\"老兄如有积蓄,赶快买地,待价而沽吧。\"

他们的话,方小红半懂不懂,但她立刻想到自家那不长庄稼的水洼地。

\"要是马路也修到我们家,那就好了。\"方小红想,把全部希望都寄在修马路。

孙友带来的消息,正是她所盼望。

\"山东路刚好经过你们家,应该早作打算。\"

孙友提醒道。

方小红面有难色:\"不知道卖地的规矩怎么办?\"

孙友耐着性子,告诉她一些基本常识。

上海卖地有两种方式,一种借官家名义,公差出面晓喻地主们,官府需征用土地,以每亩多少银价,付给地主,限期搬家腾地。若有地主不愿意卖,却无权无势,没人帮助说话,官府则派兵用武力驱赶,实为强买。一是借洋人势力,地主先找一位洋商,佯作成交,付给代理银,和洋商谈妥地价,写一张租约,交领事馆签发一张代管产业,地主随时可以自由处置的凭证,名叫\"权柄单\",受到洋人法律保护。地主持有权柄单,照样可以待价而沽,转让他人,称为\"小过户\"。如果交易做成,地产租给洋人,一次付清全部银钱,仍由领事馆收回\"权柄单\",从此不得反悔,叫做\"大过户\"。

方小红立刻悟到,说:\"最好采用'小过户',拿到洋人签的'权柄单'。\"

\"为什么不一次拿到白花花的现银呢!\"孙友有意问她。

\"我们的地产,是大马路必经之地,地价肯定不会定死,拿到权柄单后,我偏不卖,让官莫奈何、洋人急死。\"

\"妙、妙极了!\"孙友由衷地叫道,庆幸自己没看错人。以目前情势而言,方小红的想法最合情理,回旋余地大,可坐等地价涨到顶点再出手。

于是孙友同方小红议定,用\"小过户\"方式做卖地的准备。

上海专门有经营地产的洋商,称为\"挂号洋商\",靠英国法律为后盾,替小地主和散户办理\"小过户\"手续,从中收取手续银子,价格便宜。不少中国百姓为防止官府强买田地,纷纷转而寻求洋人法律保护,亦不得已之法。故而英租界内,十有八九的土地从英国法律意义上而言,已属\"永久租让\"。朝廷对租界\"只租不割\"的初衷早已走了样。

过不几天,孙友将一张权柄单交到方小红手中,上面除了洋文,还有方小红的名字,并要她按上手印方能有效。为让方小红放心,孙友还特地请来一位\"通司\",给方小红翻译权柄单上的洋文意思。

方小红母女见孙友想得如此周到,都很欢喜。

英国人的征地工作果然很快展开。

由于方家田地正处在山东路延伸正中心,买主自然是英国官方,即工部局具体处理。工部局官员办事,比商贾痛快多了,横竖是公家出钱买地,不必计较,情所,非买方家地不可。故出价较高,先提议每亩五百两银子,二十亩薄地,计一万两。这个价,租界外的农田没法比,连马路边的地主亦为之咋舌,羡慕不已。

方母见一片水洼地竟能卖这么大笔巨银,喜得合不拢嘴,催促女儿快出手。可是方小红毫不为动,断然拒绝。她苦撑苦熬这些年,单指望翻身的一天,不到十分火候,决不成交。

孙友问她到底打算坚持多久?

她回答:

\"只要马路不从我家头上飞过去,我便不怕!\"

英国人讲究法律,照例三番五次派工部局官员来方家谈地价。双方你来我往,反复交涉,方小红仍不松口。

工部局虽然着急,却不能找上海地方官施加压力。因为方家握有\"权柄单\",受大英帝国女王陛下政府保护,堂堂英帝国怎么会求朝廷政府?此事便拖延不决。

孙友见火候已到,亲自出马,请工部局一位洋官到\"百乐门\"饭店喝洋酒,商谈方家田地交易。席间,孙友暗示洋官,若以高价成交,则提一成之利作酬金。天下谁人不爱钱?洋人万里迢迢到中国做官,莫不为了\"发财\"二字。当下会意,回局子后,拟就一篇呈文,把方家田地的重要处吹得天花乱坠,似乎关系大英帝国在华经济命脉,非同寻常。

结果,领事馆麦德尔看了,破例批准以二十万两银子买方家田地,创造出上海地价的\"天价\",一时轰动地方。

方家最后净得十八万银子,孙友筹划奔波,却分文不要。

方小红购了一座四合大宅,母女俩住进去,请了老妈子,俨然富贵人家。方小红脱去穷气,换了一身艳丽珠帔,插金戴玉,雍容华贵,大家闺秀气度。孙友初见她这副装束时,怔了半晌,暗忖:人是树桩,全靠衣妆,这话果然不假。

他仍是方家常客,且关系至为亲密,出入随意,如自家人一般。

但不久,左邻右舍人家便生闲言碎语:孤女寡母人家,任一大男人进出,名不正言不顺,究竟算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