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大乾六皇子 > 第65章 乾楚联盟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在丹阳之战中,秦军大获全胜,关宁趁胜势不可挡,率领20万精锐部队南下,直指楚国的蓝田。蓝田城是楚国都城郢的重要屏障,若蓝田失守,楚国都城将暴露在秦军的兵锋之下。楚王芈启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紧急调遣楚国名将龙广前往蓝田驻守,阻挡秦军的进攻。

楚王芈启召见龙广,在楚宫的殿中,他神情凝重地对龙广说:“将军,此次关宁亲自率领20万大军直逼蓝田。此战关乎我楚国存亡,蓝田不能失,郢都更不能陷敌手!你要不惜一切代价守住蓝田,若失此城,我楚国将再无屏障。”

龙广单膝跪地,肃然领命:“臣定不负楚王所托,誓死守卫蓝田,纵使战死沙场,也不会退让半步!”

芈启点头:“我已派人紧急调遣援军,但你需坚持到援军到达。”

与此同时,秦军已经兵临蓝田城下。关宁亲自指挥,秦军士气高涨,数十门火炮瞄准了蓝田城墙,随时准备攻城。关宁策马巡视战场,望着巍峨的蓝田城墙,对身边的将领说道:“龙广固然是楚国名将,但楚国军心已动摇,蓝田必定难以久守。传令下去,全军准备强攻,务必在三日内拿下蓝田!”

随着关宁一声令下,秦军开始发动猛烈的攻势。火炮轰鸣,城墙在连番的炮击中被震得摇摇欲坠。与此同时,秦军步兵和骑兵从东西两侧包抄,试图切断蓝田城与外界的联系,彻底围困龙广的部队。

面对秦军的狂攻,龙广指挥楚军死守城墙。他凭借蓝田的天然地势,利用高地优势和险要关隘,使秦军难以轻易突破。龙广身披铠甲,亲自登上城墙指挥战斗,他沉稳地命令道:“稳住!稳住!秦军虽猛,但我等只需坚守,援军就会赶来!”

楚军士气在龙广的鼓舞下,表现出了非凡的顽强。他们利用弓箭、火油等手段,不断击退试图攀爬城墙的秦军士兵。连续两日的激战后,蓝田城墙虽多处受损,但楚军依旧坚守未失。

眼见两天过去,秦军依旧未能攻破蓝田,关宁意识到硬攻已难奏效。他聚集将领商议对策,并提出了一条新的计划:“楚军依赖蓝田的险峻地形,固守不出。我们不妨改变策略,围困蓝田,切断楚军的粮道,让他们不战自溃。”

关宁的副将赞同道:“楚军粮草匮乏,若能围困,定可逼他们投降!”

于是,关宁调整策略,命令主力暂缓攻城,转而加强封锁。秦军在蓝田周围布下重兵,彻底切断了楚军与外界的联系,所有的粮道和水源也被秦军牢牢控制。

时间一天天过去,蓝田城内的粮草日益匮乏。龙广虽然顽强抵抗,但城中的士兵和百姓已经因为缺乏食物而变得虚弱。龙广忧心忡忡,他站在城墙上,望着远方秦军的包围圈,神情凝重。

他的副将急匆匆赶来报告:“将军,城中粮草已不足以支撑十日,若援军再不抵达,恐怕……”

龙广握紧拳头,沉声说道:“楚国的荣辱皆在此战,我龙广绝不能坐以待毙!”

龙广心知楚王芈启的援军迟迟未至,城内的状况越来越严峻。他决定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突围,寻求援军接应。然而,秦军的围困之网已织得极为严密,突围的难度极大。

龙广下定决心,召集了城内所有的精锐士兵,决定趁夜突围。他亲自披挂上阵,带领士兵在夜幕下突袭秦军的防线。可关宁早有准备,他早已在龙广突围的方向布下重兵,秦军火枪队待命,在龙广的部队刚冲出城门时,便发动了猛烈的反击。

龙广虽然勇猛无比,但秦军人数占优,火力强大。经过激烈的夜战,龙广的突围最终以失败告终。他本人身负重伤,被秦军俘虏。

龙广被俘,蓝田城的守军也失去了最后的抵抗力量。次日,秦军正式攻入蓝田,彻底占领了这座重要的战略要地。龙广被押解至长安,李宪亲自审问了这位顽强的将领,虽对其勇敢表示钦佩,但最终为了震慑楚国,仍然决定将其处死。

蓝田的陷落对楚国来说是一次沉重的打击,楚王芈启的援军未及赶到,便已经失去了这道重要的屏障。秦军如今直逼楚都郢,楚国防线危在旦夕。关宁的胜利为秦国在楚国的攻势奠定了坚实基础,李宪决定趁势继续推进,逼迫楚国求和或彻底灭亡。

而楚王芈启在得知蓝田失守后,心中惊惧不已,急忙向齐国、魏国求援,希望通过外交和军事手段来阻止秦军的步伐。秦楚之间的大战仍在继续,局势愈发紧张。

在丹阳和蓝田两次战役中,楚国先后经历败绩和反击。虽然蓝田一度被楚军夺回,但终究因为秦军的强大攻势,楚国不得不求和,并割让了汉中和南阳等战略要地。这场战争不仅削弱了楚国的国力,也严重打击了其在列国中的声望。楚国不得不暂时退居幕后,努力恢复元气。

然而,就在秦国与楚国的战火尚未完全熄灭之时,另一个更为棘手的局势悄然而至。乾国皇帝李乾坤敏锐地捕捉到了秦国在南方战场的兵力消耗,决定借此机会对秦国发起致命打击。他命令太子李承晚率领50万大军,从程国借道,直取秦国北方的重要城市——安邑。这座城池不仅是秦国北方防线的门户,也是通往长安的重要通道之一,一旦安邑失守,秦国将面临北方防御的全面崩溃。

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迅速传到了秦国都城长安。李宪正在朝堂之上,商议楚国割地后的善后事宜,突然收到紧急军报。他展开文书,眉头紧锁,冷静却无法掩饰内心的震惊。

“报!乾国太子李承晚率领五十万大军,正借道程国,逼近安邑!守军危急,请皇上迅速决策!”

李宪心中翻涌着无尽的思绪,局势突然转向,使他不得不放下攻打楚国的雄心。面对乾国如此规模的进攻,李宪意识到,继续攻打楚国无疑是自取灭亡。他深吸一口气,挥手将军报递给丞相杨安和国师瑶光。

“乾国来势汹汹,五十万大军压境,我军在南方耗费了太多精锐,眼下如何应对?是撤回南方军队,还是另有计策?”李宪低声询问,眉头紧皱。

丞相杨安接过军报,心中权衡了一番,抬头直言道:“陛下,楚国已被我们重创,虽然割地求和,但他们短时间内无力再战。然北方的乾国兵临城下,安邑若失,则我大秦腹地将无险可守。臣认为,应当立刻下令关宁撤军,北上防御乾军。楚国方面可以暂时搁置,等待时机再行处理。”

国师瑶光却站在一旁,神情冷静。她微微一笑,缓缓说道:“丞相所言不无道理,但楚国虽已弱势,若我等贸然撤军,未免给了他们喘息之机,反倒可能让楚国联合乾国,给我们造成更大的威胁。眼下局势的关键不在于全面撤军,而是如何分兵应对乾军。我们可以通过假撤之计,令楚国放松警惕,同时派遣一支精锐奇兵,绕道乾国侧翼,出其不意,打乱李承晚的部署。”

李宪听罢,微微点头,心中也逐渐有了主意。他深知,南北两线作战本就是极为棘手的局面,贸然撤军可能会导致楚国东山再起,而全面应对乾军也可能陷入苦战。如今当务之急,是找到一个既能阻止乾国进攻,又能不失南方优势的办法。

“传朕的旨意,”李宪缓缓开口,目光如电,“命关宁暂时撤出南方,但不可全军撤离,只需保留少数精锐继续施压楚国,让他们无法轻易反扑。同时,命鲁统率领三万轻骑兵,秘密绕道乾国,奇袭其后方,打乱李承晚的军粮供应。”

李宪顿了顿,又补充道:“与此同时,命令守安邑的将领死守城池,朕将亲率大军北上,与李承晚决一死战!”

朝堂中的大臣们一片肃然,李宪此举意在主动出击,一面守住安邑,一面给予乾军出其不意的打击,争取战场上的主动权。虽然局势紧张,但李宪的果敢和冷静让众臣心生敬畏。

随着李宪的命令传出,秦国开始迅速调整兵力部署。关宁率领主力从楚国战场撤退,只留下少量部队牵制楚军。而鲁统的三万轻骑则悄然北上,准备展开对乾国的奇袭行动。与此同时,李宪亲自统领大军,准备北上迎击李承晚的乾国大军。

乾国太子李承晚正率领50万大军向安邑步步进逼,他自信满满,认为秦军已无力招架。但他不知道,秦国已在暗中策划反击,一场更为激烈的战争即将展开。

鲁统在战前经过精密的筹划,将秦军分为两路。他命令前锋将领常遇夏率领一万轻骑,隐蔽行军,直奔李承晚大军的粮道。这支轻骑兵快速而灵活,善于长途奔袭,目标是截断乾国50万大军的粮食供应,令其士气受挫,陷入困境。

而鲁统则亲自率领2万火枪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绕过李承晚的主力部队,直逼乾国京城。乾国的京城并没有料到秦军会如此大胆,以至于大部分兵力都集中在前线,防御相对薄弱。鲁统的意图非常明确:逼迫李承晚放弃对安邑的攻势,转而回援京城,从而解除秦国北方的危机。

当李承晚得知粮道遭到常遇夏轻骑兵的袭击时,他的心情瞬间变得沉重起来。没有粮草补给,50万大军的庞大后勤需求将难以维持,军心动摇在所难免。而就在他正在思索如何应对粮道被截断之际,又接到前方探报,鲁统亲率2万火枪兵正直指乾国京城,威胁皇宫。

“这……竟然如此狡猾!”李承晚愤怒地拍案而起,意识到自己被秦军的计策牵制住了。他面临着两难的抉择:继续攻打安邑,或回援京城。如果继续进攻安邑,即使胜利,后方空虚,京城沦陷也是大势所趋;而如果回援京城,那么眼下安邑的进攻将功亏一篑,甚至会让秦军重新占据战略主动。

“殿下,粮道被截断,大军士气难以长久保持,若前方战局再拖延,恐怕局势对我等更加不利。臣建议立刻回援京城,以防不测。”手下谋士向李承晚进言。

另一位将领却不甘心:“大军已压境,安邑指日可破,怎能因鲁统的诡计而轻易退缩?若我们此时撤军,岂不是功亏一篑?京城有兵力守备,或可暂时支撑!”

李承晚沉思片刻,最终决定:“鲁统的奇袭已成事实,若京城有失,大乾的根基将受动摇。传令全军,暂时撤出安邑,回援京城!待京城稳固,再反击秦军!”

随着李承晚的命令下达,乾国大军迅速改变方向,放弃了对安邑的围攻,撤军回援京城。安邑城中的守军终于松了一口气,而关宁的主力部队也得到了宝贵的喘息时间。

与此同时,常遇夏的一万轻骑已经成功截断了乾国大军的粮道,使得李承晚的部队补给更加困难。这一举动极大地扰乱了乾军的进攻节奏。而鲁统的火枪兵则快速推进,逼近乾国京城,城中一片慌乱。乾国皇帝李乾坤不得不紧急调集城防力量,防止京城陷落。

鲁统的围魏救赵之策大获成功,李承晚的退军标志着秦国在这场战争中的战略主动权逐渐回到自己手中。李宪得知此消息后,龙颜大悦,立即下令加紧对乾国京城的威胁,同时命关宁在北方准备反击乾军。秦国的两线战局暂时趋于平衡,但这也意味着两国的战斗才刚刚进入关键阶段。

接下来的战场,将在乾国京城外展开。鲁统和李承晚,这两位秦乾国的顶尖将领,将在这场战争中展开最后的较量,决定两国未来的命运。

鲁统精准预判李承晚的动向,料定他必然选择从华容道返回乾国京城。于是他迅速部署兵力,在华容道的狭窄山谷设下重重埋伏。

华容道地势险峻,山林密布,易守难攻,正是伏击大军的理想地点。鲁统将秦军分成多个小队,隐藏在密林和山道两侧,布置弓箭手、火枪兵和擅长山战的轻骑兵,待李承晚的50万大军一进入此地,便发动突袭。

鲁统对将士们说道:“李承晚50万大军回京,正是我们击溃乾国的最好时机。今日之战,事关秦国未来,务必一击制胜!你们当谨记,不必硬战,扰乱军心,破其队列,令敌人自乱阵脚!”

士兵们个个精神振奋,准备随时出击。

李承晚果然如鲁统所料,率领50万大军踏上了华容道。他本已疲惫不堪,行军至此时尚未察觉到危险,队伍也逐渐放松警惕。然而,刚刚进入华容道的狭窄山道,秦军埋伏的火枪兵便发起了第一波突袭,霎时间枪声四起,乾国士兵纷纷中弹,死伤惨重。

紧接着,秦军弓箭手从山岭上射出漫天箭雨,乾国士兵阵脚大乱。与此同时,鲁统命轻骑兵突然从两侧冲杀而出,快速切入敌军后方,截断李承晚的退路。秦军的攻击迅猛异常,乾军措手不及,被打得溃不成军。

“怎么会有埋伏!我们竟中了秦军的计!”李承晚眼见局势急转直下,神色焦急,立即下令全军撤退。然而50万大军在狭窄的华容道上已陷入混乱,兵将间相互踩踏,队伍根本无法有效组织撤退。

鲁统的伏击战术异常成功,乾国的50万大军被打得如同惊弓之鸟,根本无法成建制撤退,士兵四散奔逃。秦军趁乱发起追击,将乾军打得土崩瓦解。无数乾军士兵在山道中丧命,逃出生天者寥寥无几。

李承晚眼见大势已去,只能带着心腹亲兵连夜突围。天色渐暗,他带着少数人马,从一条鲜为人知的密道——华容道的偏支道——狼狈逃亡,向乾国京城奔去。

李承晚一边逃亡,一边心中忿恨:“没想到秦国竟如此狡诈!这次大败不仅损失了50万大军,更是让我颜面尽失!”他暗自发誓,日后必定卷土重来,与秦军决一死战。

鲁统的埋伏战大获全胜,李承晚的50万大军被彻底击溃。乾国的军事力量遭受重大打击,京城的防守力量也随之削弱。这次胜利不仅稳固了秦国的北方边境,也让李宪对鲁统的军事才能更加信任。

“此战,秦国立于不败之地!”李宪得知战报后,龙颜大悦,下令犒赏三军,并准备进一步对乾国施压。乾国正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李乾坤偷鸡不成蚀把米,所以不得不考虑与秦国议和的可能性。

然而,李宪心中明白,这场秦乾之间的战争远未结束。他需要利用此次胜利,进一步扩大战果,为未来的统一大业铺平道路。

李乾坤在得知李承晚的50万大军在华容道被秦军伏击全军覆没后,心中震怒不已。然而,现实却不允许他一时意气用事。乾国在这场战役中元气大伤,军力锐减,国内人心动荡,京城防线也变得岌岌可危。为避免进一步的军事崩溃,李乾坤不得不面对一个艰难的选择:割地求和。

在乾国朝堂之上,李乾坤眉头紧锁,满朝文武大臣皆沉默不语,空气中充满了沉重的压抑气氛。太子李承晚身披铠甲,面色苍白,神情颓然地跪在大殿中央,内心充满了耻辱和自责。此次战败不仅导致乾国损兵折将,更让他作为储君的声望遭受了沉重打击。

李乾坤强压怒火,看着众臣,说道:“秦军来势汹汹,眼下我乾国与之硬拼无异于自取灭亡。各位爱卿,可有对策?”

一名老臣哽咽道:“陛下,秦国兵锋正盛,若再战,只恐乾国承受不起……或许割地议和,是当下唯一的出路。”

大殿内一片寂静,众臣心知肚明,此时局势不利,秦军在蓝田、华容道两战大胜,乾国已无力再战。虽然他们心中满怀不甘,但若不暂时与秦国议和,后果将更为严重。

李乾坤深吸一口气,眼中满是无奈与痛苦。他虽贵为一国之君,却不得不面对眼下的现实。他缓缓开口道:“就照此议办,与秦国议和。朕会忍痛割让武城与洛阴,以求暂时休养生息。”

这番话音刚落,李承晚猛然抬起头,满脸震惊:“父皇,武城与洛阴乃乾国的重要关隘,一旦割让,乾国将再无屏障,这岂不是给了秦国可乘之机!”

李乾坤眼神复杂地看着自己的儿子,沉声道:“承晚,乾国如今已无力再战,再坚持下去,恐怕不仅是这两座城池,连我们的国土都会被秦军蚕食。暂时的退让,是为了日后的反击!”

太子李承晚默然,心中不甘,但也深知大势所趋,不得不低下头。

几日后,乾国的使臣带着议和条件前往秦国。李宪得知乾国提出割地议和的请求,心中大为满意。这次胜利不仅让秦国在军事上占据了主动,还借此机会扩大了国土,战略优势进一步加强。

朝堂之上,丞相杨安恭贺道:“陛下,乾国割让武城与洛阴,这两座城池皆为重镇,位于乾国与秦国的交界地带。如今陛下得此两城,便可进一步扩展秦国疆土,巩固边防。”

李宪点头:“武城、洛阴乃乾国西北门户,若我秦军得以控制,便可威慑乾国腹地,进一步削弱其国力。这次议和,虽未能完全击垮乾国,却已为我大秦未来的征服奠定了基础。”

国师瑶光也赞同道:“陛下,此时议和乃是稳妥之举。乾国已然元气大伤,而我大秦则可趁此休整军力,为日后的一统天下做准备。”

李宪满意地点头,随即下令接受乾国的割地议和条件。武城与洛阴两地正式归于秦国版图,成为秦国进攻乾国的重要前哨。

乾国京城内,李乾坤签下了割地协议,心中五味杂陈。武城与洛阴的割让,意味着乾国失去了重要的防御屏障,今后再面对秦国的进攻将更加困难。然而,他别无选择,只能暂时屈服于秦国的强势之下,以期为乾国争取喘息的时间。

“秦国暂时得意,日后必有机会反击!”李乾坤咬牙,心中暗下决心,未来必定要为今日的耻辱讨回公道。

而太子李承晚在这次战败后,也深感责任重大,暗中发誓要东山再起,卷土重来,为乾国重振旗鼓。

李宪虽接受了乾国的议和条件,但他心中早已开始布局未来的征战。他知道,这场战争只是大秦统一之路上的一个阶段,乾国并不会轻易认输。随着国土的扩展,李宪逐渐将目光转向整个天下,他的统一大业还远未结束。

“秦乾之战已胜,但朕的目标是六国。今日的胜利,只是第一步。朕要的是天下!”李宪看着秦国的疆土地图,眼中满是雄心。

接下来的几年,将是秦国进一步崛起与扩张的关键时刻。

尽管秦国在与乾国的战争中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并迫使乾国割让武城与洛阴,但乾国皇帝李乾坤并未就此认输。他深知秦国的威胁不会就此止步,秦国雄心勃勃,必然会继续扩张。而此时,楚国也在与秦国的战斗中败下阵来,割地求和,国力大损。因此,乾国和楚国都面临着共同的威胁——强大的秦国。

经过数月的暗中接触,乾国与楚国终于达成了一项秘密联盟。两国深知,若单打独斗,他们都无法抵挡秦国的侵略,只有联手,才有可能与强大的秦国抗衡。

在乾国的宫殿内,李乾坤与楚王芈启通过密使互通信函,双方约定暂时放下旧怨,联合对抗秦国。

李乾坤坐在书案前,提笔给芈启写下了一封秘密信函。

“楚王芈启亲启,此次之败,我朝深感国力不支。然秦国狼子野心,不止于今日之战,吾等若不携手共御外敌,恐天下终将为秦所吞。若乾楚两国联手,以乾之精锐兵马,配楚之百战将军,必可击退秦军,重振乾楚之威。我已命太子承晚做好准备,待汝国兵发,我军必迅速响应,共谋大业。”

楚王芈启接到迷信,深知自己国家因接连败于秦国,形势不容乐观,尤其是失去了汉中和南阳后,楚国的战略要地大大削弱。接到乾国的信后,芈启立刻回复。

“兄长所言甚是,楚乾两国同为天下大国,岂能任凭秦国一家独大?今后,吾将以大将龙广为帅,集结兵力,待兄长太子之军牵制秦军,吾楚国将发兵蓝田,直取秦境!”

在乾国和楚国分别的秘密大殿中,双方的核心人物集结,密谋下一步行动。

李乾坤召集了太子李承晚、李典,以及其他将领。大殿中气氛紧张,每个人都知道此次行动成败与否,直接关系到乾国的存亡。

李典率先发言:“陛下,秦国的主力仍驻扎在楚国一线。若乾楚联手,趁其不备,将有机会一举打破秦国的防线。关键在于,我们需要快速打击,让秦国措手不及。”

太子李承晚眉头紧锁:“李大人所言不错,但我军上次战败,民心动荡,士气稍弱,如何保证这一仗必胜?”

李典思索片刻,道:“大乾军需速战速决,不能与秦军久战。这次行动的重点在于奇袭,我已派人暗中查探秦军的动向,只需与楚国配合,便可在秦军腹地造成混乱。”

在楚国,楚王芈启也在大殿中召集大将龙广与其他重臣。他手指轻点地图,目光落在了秦楚边境的蓝田一带。

“龙广,朕命你率军驻守蓝田,随时准备应对秦军反扑。此番与乾国结盟,乃是我楚国翻盘的唯一机会。你必须确保不让秦军轻易入境。”

龙广拱手领命:“陛下放心,末将已在蓝田设下重重防线,定不让秦军越雷池一步。”

随着乾楚秘密结盟的达成,双方制定了详细的军事计划。

乾国决定由太子李承晚率军,从安邑方向进攻秦国,假意向武城一带进军,吸引秦国的注意力。与此同时,乾国的另一支轻骑兵将暗中绕道,企图从秦国的侧翼突袭,为楚国主力军队的行动创造机会。

楚国则准备在蓝田发动大规模反击,同时在汉水一带展开奇袭,意图夺回之前被秦军占领的汉中地区。楚军大将龙广将率领主力部队正面迎战,而项英则带领一支精锐部队从侧翼进行骚扰。

乾楚两国计划同时对秦国发起进攻,从南北两线夹击秦军,试图瓦解秦国的军力优势。在这一战略下,双方希望能够削弱秦国,迫使其退守并为乾楚两国赢得喘息时间。

李宪并未察觉到乾楚的秘密结盟,他此时正为南北两线作战的压力而烦恼不已。尽管他在楚国战线上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乾国的攻势依然强劲。为了保持优势,他一方面命令关宁继续对楚国施加军事压力,另一方面则加紧防备乾国的再次反扑。

就在乾楚准备发动联合攻势时,秦国却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