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挖掘方言词汇,近来,我常常沉浸于对儿时记忆的追溯之中,尤其是那些曾经挂在嘴边的话语。细细回想起来,不禁惊讶地发现,在过去我们进行物品交易时,四川方言里极少会用到“买”这个字眼。
那时候,如果要表达购买某物的意思,老人们口中往往会蹦出诸如“扯”“称”“抓”等充满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的词汇。比如说去集市买布,就会说“扯几尺布”;买肉的时候则讲“称几斤嘎嘎(肉)”或“割几斤肉”;而像买中药,便是“抓一副药”。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普通话影响力的日益扩大,这些独具韵味的方言表述方式正在逐渐减少。如今,无论是街头巷尾还是商场超市,大家似乎更倾向于直接使用简洁明了的“买”字来完成交易相关的交流。这种变化虽然带来了一定程度上语言沟通的便利,但也不可避免地让许多原本丰富多彩的方言词汇渐渐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用语范畴。
在过去,一般而言,“买”都是用购买者或卖家的动作来代替。
一、买卖液体或流动性物质的买卖,通常说“舀”
“舀”是卖家舀取的动作。
走乡转户的小贩吆喝:舀酒、舀酱油、舀醋、舀清油、舀蜂糖……(舀=买)
家长安排小孩:你去舀一斤酒;舀一斤酱油顺便搭点醋;舀清油……
二、买肉,用“割”
买肉时需要卖肉者从案板上割取,故名割肉。
《儒林外史》 第三十九回: “叫店家买了三角酒,割了二斤肉。”
三、水分较重的食材,如豆腐、血旺、凉粉等,用“端”
端是购买者买好之后自己用容器端走的意思,如端豆腐。如:今天去端两墩豆腐来吃。
四、散的需要称重的东西,用“称”
需要卖家称量的东西,诸如:茶叶、盐、花生、花椒、胡椒、辣椒面之类。如:今天上街顺便称一两茶叶。
五、容易拿取的东西,用“拿”。
比如:“老板,拿包烟!”再如:“今天去拿两把面。”
六、买布,用“扯”
“扯”是售货员按顾客购买的尺寸量好后,用剪刀剪个口子,扯(撕)下来的动作。
比如:今天上街扯几尺布,给娃儿做两件衣裳。
七、买卤菜凉菜,用“宰”、“切”、“拌”等。
“宰”、“切”、“拌”都是老板的操作动作。
如:老板,宰半边鸭子、切两个猪耳朵、拌点凉菜。
八、重物,用“拉”
或自己拉,或请人拉。
如:去拉一车炭回来。去拉几架架车火砖,开了年修哈围墙。
九、买药
当人们去药店购买西药时,通常会用“拿”这个词来描述获取药品的动作。比如说:“我去药店拿点感冒药。”这里使用“拿”字,简洁明了地表达了从药柜或货架上选取并取得西药的行为。
而如果是购买中药呢,则更多地会用到“捡”或者“抓”这样的词汇。比如:“我要去中药房捡副药。”又或者“麻烦您帮我抓一副调理身体的中药。”之所以用“捡”和“抓”,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中药大多是以散装形式存在于药房里,需要从中挑选出所需的药材;另一方面也更能体现出中药取材相对灵活多样以及药师抓取药材时那精准熟练的操作。
以上基本覆盖过去农村生活方方面面。
还有哪些用买卖双方动作代替“买”字的用法,欢迎大家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