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唤来副将张猛,张猛身材高大,一脸络腮胡,透着一股凶悍之气。司马仲达神色冷峻,下令道:“张猛,你率三万先锋军,立刻架起云梯攻城,务必在天黑前打开突破口,不得有误!” 张猛抱拳吼道:“末将遵命!” 转身便去组织先锋军。
接着,司马仲达又对另一位副将赵刚说道:“赵刚,你带两万弓箭手,在后方掩护先锋军,敌军若有箭矢回击,给我压制住他们!” 赵刚领命而去,迅速布置弓箭手阵营。
西夏军闻令而动,先锋军迅速架起云梯,如密密麻麻的蝼蚁般向城墙上攀爬。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急切与狂热,似乎胜利就在眼前。城头上,薛孟陵与商闻镇定自若,宛如两座沉稳的山岳,密切注视着敌军的一举一动。待敌军逐渐靠近,薛孟陵一声怒吼,声如洪钟,仿佛要将整个战场震得颤抖:“放箭!” 刹那间,卧龙连弩万箭齐发,如密集的雨点般射向攻城的西夏军。一时间,城下惨叫声此起彼伏,西夏军纷纷中箭倒地,鲜血染红了脚下的土地。但他们并未退缩,后面的士兵踩着同伴的尸体,继续不顾一切地向上攀爬,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驱使着。
商闻则指挥士兵们推下滚石檑木,巨大的石块和圆木顺着云梯滚落,带着千钧之力,砸得西夏军血肉横飞。虎豹骑将士们更是勇猛无比,他们舍弃了战马,以步兵之姿投入战斗,展现出非凡的勇气与决心。这些虎豹骑装备精良,重甲在夕阳下闪烁着寒光,宛如一层坚固的钢铁护盾。手中的长枪如蛟龙出海,每一次刺出都精准而致命,带走一条又一条鲜活的生命。他们训练有素,配合默契,在薛孟陵和商闻的指挥下,如同一台精密的战争机器,将攻城的西夏军一次次击退。每一次交锋,都伴随着鲜血飞溅和痛苦的呼喊,宛城的城墙下,已然成为一片修罗场。
在激烈的战斗中,阿强看到一名西夏兵快要爬上城墙,他心一横,冲过去用长刀狠狠地砍向那名敌军。刀砍在对方的盔甲上,震得他手臂发麻,但他没有退缩,又接连砍了几刀,终于将那名西夏兵砍落城下。李大叔则在后方不停地忙碌着,他不顾危险,穿梭在士兵们中间,传递着箭矢和石块。有一次,一支流箭朝他飞来,他躲闪不及,手臂被擦伤,但他只是简单地包扎了一下,又继续投入到传递物资的工作中。
司马仲达原以为凭借兵力上的绝对优势和突然袭击,能够轻松拿下宛城,如同探囊取物一般。然而,他万万没想到,宛城的防守竟如此顽强,宛如一块坚硬的磐石,让他的二十万大军难以撼动分毫。连续攻城三日,西夏军死伤惨重,尸体堆积如山,鲜血将大地染得通红,空气中弥漫着令人作呕的血腥味。士兵们的士气如坠落的流星,直线下降,眼中布满了恐惧与疲惫,对攻城产生了深深的恐惧和厌倦情绪。而城上的守军,在薛孟陵和商闻的激励下,依旧斗志昂扬,如同燃烧的火焰,顽强抵抗着西夏军的每一次进攻。
话分两头,张文远出城后,一路向南疾驰。马蹄扬起漫天尘土,他和手下的骑兵们不顾疲劳,日夜兼程。他们如同不知疲倦的猎豹,在大地上狂奔。终于,在次日,他们与北上支援的虎一师汇合。
虎一师,乃是燕军所有虎师中最为精锐的一支,威名远扬。在援助新罗的战役中,虎一师在四所里成功挡住倭军十万大军,坚守数日,浴血奋战,战功赫赫,因此被冠以 “万岁师” 的美名。其中三千人的甲字营更是精锐中的精锐,是燕军中唯二装备明光铠和陌刀的军队。明光铠坚固无比,犹如一层钢铁壁垒,可有效抵御敌军的箭矢和刀枪;陌刀则威力巨大,一刀下去,人马俱碎,仿佛来自地狱的死神镰刀。这支部队战斗力强悍,令敌人闻风丧胆。
张文远见到虎一师的将领梁铁牙,来不及寒暄,急忙说道:“敌军已将宛城团团围住,连日攻城,形势危急万分!还望将军速速发兵救援!” 梁铁牙听闻,神色瞬间凝重起来,犹如乌云密布的天空,当即果断下令:“李豹,你带一万人马,作为先锋,火速向宛城推进!” 李豹是个精悍的将领,眼神犀利,领命后迅速集结先锋部队。
梁铁牙又对另一位将领周雄说道:“周雄,你率八千人从左侧迂回,注意隐蔽,听我信号,与先锋军配合夹击敌军。” 周雄抱拳领命,带领手下悄然出发。
同时,张文远一面派人继续前往新野方向请求更多援军,一面亲自带领虎一师立刻北上宛城支援。他们深知,每耽误一秒,宛城的危机便加重一分。
此时,宛城城下的司马仲达陷入了深深的困境。连续三日的攻城,西夏军死伤无数,士气低落至极点,部队疲惫不堪,宛如一盘散沙。士兵们眼中布满血丝,身心俱疲,对攻城产生了深深的恐惧和厌倦情绪。而城上的守军,在薛孟陵和商闻的激励下,依旧斗志昂扬,顽强抵抗。司马仲达站在营帐前,望着城上那飘扬的燕军旗,心中充满了焦虑与不甘。他原本以为稳操胜券的计划,如今却陷入了僵局。他开始反思自己的决策,是不是过于轻敌,是不是应该调整战略。但此刻,他骑虎难下,若就此退兵,不仅颜面扫地,更无法向元昊交代。
张文远深知,此时是偷袭敌军的绝佳时机。他仔细观察了敌军的营地,发现司马仲达将大营扎在宛城西北方向的一片开阔地上,营地周围设有鹿角、壕沟等防御工事,但由于连日攻城,防御有所松懈。张文远与虎一师将领商议后,决定兵分三路,对司马仲达的大营发动突袭。这一决策,犹如在黑暗中点亮的一盏明灯,为解宛城之围带来了一丝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