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一、简介

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前338年),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人。他是战国时期着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和军事家,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商鞅辅佐秦孝公,积极推行变法,使秦国迅速崛起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商鞅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领域进行了深刻的改革,为秦国的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他的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最终导致了他的悲惨结局。

二、人物生平

1、早年经历

商鞅出身于卫国的公族家庭,有学者推测他可能是卫国国都帝丘(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或濮阳市濮阳县)人。然而,关于商鞅的具体出生地仍存争议。

商鞅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才智和志向,他热爱刑名法术之学,深受李悝、吴起等法家先贤的影响。年轻时,商鞅曾投奔魏国,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任中庶子。公叔痤对商鞅的才能非常赏识,认为他是难得的人才。

然而,商鞅在魏国的仕途并不顺利。公叔痤病重时曾向魏惠王推荐商鞅,说:“商鞅年轻有才,可以担任国相治理国家。”但魏惠王认为公叔痤已经病入膏肓,语无伦次,因此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公叔痤又让商鞅赶紧离开魏国,以免遭到不测。但商鞅明白魏惠王不会采纳公叔痤杀他的建议,因此并没有立即离开。

2、投奔秦国

公元前362年,秦孝公继位。面对诸侯争霸的严峻形势,秦孝公决心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于是在国内颁布了求贤令,广纳天下英才。商鞅听说后,认为这是一个实现自己抱负的好机会,于是毅然决定投奔秦国。

商鞅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见到了秦孝公。然而,在初次见面时,商鞅用帝道游说秦孝公,孝公听后直打瞌睡,并通过景监指责商鞅是个狂妄之徒。五日后,商鞅再次会见秦孝公,用王道之术游说,但孝公仍然不能接受。商鞅第三次会见秦孝公时,改用霸道之术游说,终于获得了孝公的肯定。最后,商鞅畅谈富国强兵之策,孝公听得十分入迷,二人畅谈数日毫无倦意。

3、酝酿变法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但又担心国人议论纷纷,因此犹豫不决。于是,他召开朝会命臣工商议此事。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他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以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了旧贵族的复古主张,为实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

4、施展变法

颁布垦草令

变法之争结束后,秦孝公于公元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国国内颁布《垦草令》,作为全面变法的序幕。《垦草令》的主要内容有:刺激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削弱贵族和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等。

第一次变法

《垦草令》在秦国成功实施后,秦孝公于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在秦国国内实行第一次变法。这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有:改革户籍制度、实行什伍连坐法、明令军法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二十等爵制、严惩私斗、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改法为律制定秦律、推行小家庭制等。

第二次变法

为了便于向函谷关以东发展,秦孝公于公元前350年命商鞅征调士卒修筑新都咸阳,并将国都从栎阳迁至咸阳。同时,商鞅在秦国国内进行第二次变法。这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开阡陌封疆、废井田制辕田、允许土地私有及买卖、推行县制、初为赋、统一度量衡、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禁游宦之民、执行分户令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居一室等。

商鞅初行变法时遇到了很大的阻力。秦民都说法令不便,甚至太子也犯法。商鞅说:“法之不行,自上犯之。”他处罚了太子的师傅公子虔和公孙贾,使秦民不得不服从新法。十年之后,秦民都适应了新法,秦国出现了“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的局面。

5、开疆拓土

收复河西失地、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是秦献公、秦孝公两代国君的愿望。商鞅在变法成功后,积极率领秦军收复河西之地。公元前354年,他趁魏国主力出击之机偷袭魏国,占领少梁。公元前353年,他又率兵包围并占领魏国旧都安邑。公元前341年,他联合齐、赵两国攻打魏国,俘虏魏公子卬并大败魏军。魏惠王被迫割让河西部分土地求和。商鞅因战功获封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6、兵败被杀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即位即秦惠王。商鞅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因此在秦孝公死后遭到了公子虔等贵族势力的罗织罪名诬其谋反。秦惠文王下令追捕商鞅。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但因未带凭证被主人告以商君之法留宿无凭证的客人要治罪。商鞅欲逃往魏国但魏国因他曾骗擒公子卬拒绝他入境。商鞅回秦后被迫潜回封邑商於发动邑兵攻打郑县但失败战死。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秦惠文王同时下令诛灭商鞅全家。

尽管商鞅被杀但他的变法成果却得以延续并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主要影响

1、法家思想

商鞅是法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以法治国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他认为“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即只要能够强国利民就不必拘泥于旧法旧礼。商鞅执法不避权贵刑上大夫表明了他坚决贯彻法家主张的决心和勇气。他的法家思想为秦国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商君学派

商鞅的思想在秦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商君学派。商君学派主张全农的经济政策重视农业的发展并打压工商业。他们认为重刑厚赏是治理国家的有效手段只要严刑峻法重赏立信就可以使国家安定富强。商君学派还主张重战尚武具有军国主义思想。他们认为国家应该统一民众的心智制定统一的制度实现统一的目标。商君学派的思想在秦国乃至秦朝都占据了主导地位对秦国的统一六国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3、政治改革

商鞅在秦国进行了深刻的政治改革。他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建立了二十等爵制打破了旧贵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为新兴地主阶级进入政界开辟了道路。他推行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他还改革了户籍制度实行什伍连坐法加强了社会管理和治安维护。这些政治改革使秦国的政治更加清明和高效为秦国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经济改革

商鞅在经济领域也进行了深刻的改革。他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刺激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他废除了井田制允许土地私有及买卖促进了土地的自由流转和农业生产的集约化。他还统一了度量衡规范了市场交易行为促进了商业的繁荣。这些经济改革使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为秦国的崛起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5、军事改革

商鞅在军事领域也进行了深刻的改革。他改革了军功爵位制建立了二十等爵制鼓励士兵奋勇杀敌立功受爵。他还推行了县尉制加强了地方军事力量的建设。商鞅还亲自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之地使秦国的疆域得到了扩张。这些军事改革使秦军的战斗力得到了显着提升为秦国的崛起提供了有力的军事保障。

四、轶事典故

1、徙木立信

商鞅在起草了新法、尚未颁布之际担心百姓不信就在国都市场南门立一个三丈高的木头招募能将其搬到北门的民众许诺赏十金。民众感到奇怪没人敢应募。商鞅又将赏金提高到五十金终于有一个人应募。商鞅果然给了他五十金然后才颁布新法。这个故事被称为“徙木立信”展现了商鞅言出必行、信守承诺的品质也为他推行新法奠定了群众基础。

2、一士谔谔

赵良去见商鞅劝他放弃权势归隐田园。赵良列举了百里奚等贤相的事迹劝说商鞅不要贪图权势而忘记了自己的本分。然而商鞅并没有听从赵良的劝告继续坚持自己的变法事业。这个故事被称为“一士谔谔”展现了商鞅坚定不移、勇于改革的品质但也暗示了他最终的悲惨结局。

五、后世纪念

1、学术传承

商鞅的法家思想被后世法家代表人物如韩非子等继承和发展形成了完整的法家理论体系。商鞅的变法实践也为后世的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他的学术思想和变法实践对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历史评价

历代史学家对商鞅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大多肯定他对秦国崛起的贡献。司马迁在《史记》中详细记载了商鞅的生平事迹并对其变法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商鞅是“刻薄寡恩”之人但同时也承认他对秦国的贡献是巨大的。班固在《汉书》中也评价商鞅说:“商鞅挟三术以钻孝公之能强秦者非惟天时乃人谋也。”这些评价反映了后世对商鞅复杂而矛盾的态度。

3、文化影响

商鞅的故事和成就被广泛应用于文学、戏剧、影视等文化作品中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促进了商鞅思想的传播和普及。例如现代话剧《商鞅》就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展现了商鞅的生平事迹和思想品质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

商鞅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和悲壮情怀。他以非凡的才智和坚定的信念推行变法使秦国迅速崛起为富裕强大的国家。然而他的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最终导致了他的悲惨结局。尽管商鞅本人结局悲惨但他的变法成果却得以延续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后世对商鞅的纪念不仅是对他个人的缅怀更是对他变法精神的传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