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明朝作为我国最后一个汉人政权,在很多方面都将过去的封建制度发展到了顶峰,同时又在某些方面独树一帜。

明太祖废宰相,使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之后又设立锦衣卫。

明成祖时期,又建立东厂,

到如今的天顺帝,更是建立了军机处,

此时,大明朝的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空前强盛。

不仅如此,明太祖朱元璋还大刀阔斧地改革户籍制度。

据《明实录》记载,明朝的户籍制度将全国所有的户口根据职业的不同,进行非常严明的分工。

大明王朝将普通百姓划分为民户、军户、匠户等籍。

若是民户则是以务农为主,民户负责给国家交纳农业税,并且有服徭役的义务。

军户的义务,顾名思义是服兵役,

匠户就是为皇宫、官府、官营的手工作坊提供劳动。

匠户虽然是我国古代封建时期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专业人士,

但匠户,不仅地位比种田的民户和服兵役的兵户都低,而且许多繁重的劳动竟然还是无偿的。

可以说匠户就是明朝最底层的存在,是备受压迫的一个群体。

30岁的蒯祥,祖籍江浙吴县渔帆村,是一个做木工的小小匠户,世袭工匠之职,

自幼随父学艺,他的父亲蒯富,是京师工部下面营缮所正九品的所丞,很有名望,

更是一位技术熟练、经验丰富的木匠,曾被推为工匠、督工考成的“木工首”,也就是明代皇宫建筑的总管,负责管理和监督皇宫建筑的设计和施工。?

蒯祥从小深受父亲的影响,对营造有浓厚的兴趣。由于他勤奋学习,刻苦钻研,锲而不舍,因而学有所长,

刚满30岁的他,已经能目量意营,准确无误,指挥操作,悉中规制,也是一位造诣很高的能工巧匠。

如今其父告老还乡,30岁的蒯祥继承父业,出任工部营缮所的“木工首”。

明朝匠户的户籍是要世世代代传下去的,祖辈都是做木匠的匠人。并且朝廷为了方便登记户籍,要求匠户不能分户。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之前,匠户们想要摆脱自己的户籍,其难度比登天都难。

匠户们,若想摆脱自己的户籍,唯一的方式就是得到皇上的特旨批准才可以。

并且正统十四年之前,匠户们是与科举考试是无缘的,大明律令严禁匠户入仕。

不仅如此,而且匠户们大多是“轮班匠”,并且做轮班匠的所有劳动是没有任何报酬的。

官府规定的:轮班匠必须以一年或者五年一班来轮流去他们官营的手工作坊提供劳役。

平均下来,每班人要给官府提供三个月的无偿劳动。

另外还有“住坐匠”,住坐匠就是让匠户们每个月必须到他们官营的手工作坊进行十天的服役。

如果实在没时间去他们的手作坊必须给官府银两,由官府去雇旁人。

匠户们,每个月三分之一的时间都要投身到他们官营的作坊里。

除了这“轮班匠”和“住坐匠”这两种工作外,

其余的时间,匠户们可以自由支配。

另外如果工作期间老子死了,儿子必须得补上去。

匠户子弟们年幼的时候,就被征入朝廷的内府针工局学习手艺,被称为“幼匠”。

虽然不能科举,但因为工作的需要,匠户子弟们都是读书识字的,

甚至一些匠户头头的子弟们,书读的并不比秀才,举人们差,他们只是缺少一个参加科举考试的机会。

而蒯祥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天顺元年,公元1450年,七月初三,京师,工部下面的营缮所,

蒯祥正在卖力的修整宫内最近送来的坏了的木床。

突然老父亲,曾经的正九品工部营缮所所丞蒯富,满脸激动之色的跑了进来,一把夺过蒯祥手中的刨子,

“儿啊,喜事,大喜事啊,

皇帝下圣旨,本次科举考试,商户子弟和匠户子弟也可以参加了,

不仅如此,而且皇帝考虑到南方叛逆未平的原因,可以就近参加科举,不用回老家江浙了!

儿啊,如今你苦等多年的机会来了,咱蒯家改换门庭的机会到了,

走,跟爹回家,好好准备,

这次科举,你给爹拿出你全部的真才实学,好好考,

咱家能否改换门庭,这次就看你了,

你平时不是老是吹嘘自己读书如何如何厉害的嘛,

如今皇帝把机会给了咱匠人,咱必须得抓住了,决不能让机会白白溜走,知道吗?”看来老父亲蒯富是对这士农工商的四级阶层制度是痛恨不已啊,

“爹,你说的可是真的,匠户子弟真能参加科举考试了?”蒯祥不敢相信的追问道,

“儿啊,那盖有皇帝大印的皇帝诏令就在顺天府衙门口贴着,还能有假?”

老父亲蒯富刚刚说完,一阵人影飘过,只见蒯祥已经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向外冲去。

一刻钟后,蒯祥气喘吁吁的跑到了自己老爹说的贴有皇帝召令的顺天府衙门,看着黑压压的激动不已的人众,

多数为商人和匠人子弟,听着耳边不断传来的

“陛下圣明,万岁,万岁,万万岁……”

“陛下圣明,万岁,万岁,万万岁……”

“陛下圣明,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样类似的话,

一时之间,蒯祥再也忍不住心中的激动之情,

朝皇帝朱祁镛所在的紫禁城,跪了下去,

“吾皇圣明,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样类似的场景,从最先得到消息的北直隶之地上演。

一时之间,整个京城之人,都在高喊,

“万岁,万岁,万岁”

“万岁,万岁,万岁”

“万岁,万岁,万岁”

……

随着这条消息的不断传播,天顺帝朱祁镛在北方之地的声望达到了极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