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玄幻魔法 > 成道天书 > 第214章 何畏恐吓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石中观想参详《道德经》第七十四章,自是明析解悟,得到圣人老子智慧库中的又一块瑰宝。

此一章节,蕴含了圣人老子深刻的哲理和对人生、社会的独到见解。主要讲述了“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的观点,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关于治理、教育与人性本质的探讨。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直接点出了本章的核心议题,当民众不再畏惧死亡之时,用死亡来威胁他们,便失去了效力。

于此反映出了圣人老子对于严刑峻法、高压统治的批判态度。

老子认为,真正的治理不在于外在的强制和恐吓,而在于内在的道德引导和自然法则的遵循。

这一观点,在红尘世道这现代社会里,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提醒修者治理国家或管理组织时,应注重人性化的管理和道德教化,而非单纯依靠惩罚和威胁。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老子提出一个假设性的情境,即如果能让民众常态化地畏惧死亡,那么对于那些做出非法之事的人,就可以依法惩处,以此来警示他人。

但这里的重点在于,圣人老子并非真的主张严刑峻法,而是通过这一设问,反衬出单靠刑罚,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真正的问题关键,在于如何营造一个让众生自然向善、珍惜生命的红尘世道社会大环境。

“常有司杀者杀”老子进一步指出,自然界中,存在着一种所谓的“司杀者”,即自然法则或是天道本体,它负责裁决生灵之生老病死,无需人为过度干预。

于此强调的是,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在红尘世道现代社会时空,修者可以理解为法律、道德准则以及自然规律本身,对人的行为有着制约作用,无需再过度的去人为干涉,强制服从。

“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老子用“代大匠斫”(代替木匠砍木头)的比喻,生动地说明了,人为过度干预天道自然的愚蠢和无效。

正如非专业的木匠,他无法精准地完成雕刻一样,一个统御者,若试图以自己个人的意志,去代替自然法则或天道轮回至理,只会造成红尘世道的混乱和自然秩序的破坏。

石中于此时解析,老子的思想,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尊重的是每个人的生命价值和天赋尊严。

也明析了,自己的天道,应在红尘世道现代时空之中去体现,自意味着,天道法则应关注每个人的需求,和满足生灵人众的幸福感,通过正面的激励或是引导,来激发整个人类命运共同体团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构建天道自然,人性正德的天道法则自然大世界。

要知道,无论是一个国家的治理还是个人修真生活,都应顺应自然法则和内在规律,避免过度的人为干预。这有助于维护生态自然平衡,促进红尘世道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圣人老子反对单纯的刑罚统治,主张通过道德教化,来提升人的内在品质。这启示修者在教育子女后代、培养超越力量时,应注重品德修养和三观的正德塑造。

作为个体修士,修者应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自然法则和天道德行准则,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以求达到内心的平和与宁静,实现红尘世道社会与人身修养的和谐共生以及发展。

《道德经》第七十四章曰:“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其中之意是“若民众不再惧怕生死,以生死来恫吓他们,又有什么用呢?!如果先使得民众惧怕死亡,有那为非作歹之人再去处死,这样,谁还敢去为非作歹呢!??冥冥永恒之中,已然有一位主宰生杀予夺的天道大能。若企图取而代之,去主宰生杀予夺之人,就好像外行之人代替木匠去砍削木头。那代替木匠砍削木头的人,少有不伤着自己手的。 ”

话说北宋名臣,包拯,包龙图[(999年一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政治家。]天圣五年(1027年),登科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

庆历新政失败之后,包拯曾主张严格选拔官员,裁汰冗杂、贪暴、懦弱的官吏,年老的官吏应强令致仕,以解决冗官问题。停止招募士兵,拣斥老弱,以解决冗兵问题,并选将练兵,训练义勇以备边,抑制贵戚和宦官等的权力,轻徭薄赋,节省开支等等。

包龙图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及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后升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

于知谏院时,多次论劾权贵,建言兴利除弊。再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

嘉佑六年(1061年),升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人称其为“包待制”或是“包龙图”。

嘉佑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享年六十四岁。获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又称其为“包孝肃”。

包拯为官,审案明察,执法严峻,不畏权贵,不徇私情,清正廉洁,令行禁止,民间素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

身后他成为家喻户晓的“清官”典型。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南宋和金朝时已有以包拯为主题的故事、小说和戏曲,元剧中有大量包公戏,后有小说《包公案》流行于世。有《包拯集》(《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民间有句俗语叫做“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比喻再难的事,拼着一死也敢干下去。渐渐的就用来比喻,同恶势力做斗争,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于百姓而言,若真有这样的人,那定是不简单的大人物,再要是敢把皇帝的老丈人也拉下马,那更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了!

敢把皇帝拉下马,那自就不是皇帝了!多少没有了杀伤力。可若是敢把皇帝的丈人拉下马,所面对的,那自然不一样了!

想想,也是!皇帝的老丈人,国丈有皇帝撑腰,堪比太上皇呀!拉皇帝的老丈人,国丈下马,那不是虎口拔牙吗?谁敢呀!?

你还别说,这史上还真有这么一个人存在,他就生生地,把宋仁宗的老丈人,给拉下了马来。这个人自然不是别人,正是所言宋代大名鼎鼎的黑脸包公,包龙图。

宋仁宗,也算是个古时着名的仁义皇帝了!可他也有贪恋女色的爱好。是个七情六欲十足的男人。他的后宫也是美女如云,而在众多的后妃中,仁宗最宠爱的是张贵妃。

这个张贵妃“巧慧多智数,善于承迎,势动中外”,显然这张贵妃,比较乖巧机灵,才能在众多的嫔妃中脱颖而出,深受到仁宗的青睐。

民间又一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张贵妃的老爹张尧封,没有享福的命,死得早。张贵妃以为自己身份高贵,为“以门阀自表异”,便向宋仁宗吹枕边风,向朝廷推荐重用她的伯父张尧佐。

张尧佐依恃张贵妃的这个后台,一下子就飞黄腾达起来,由一个小县官,骤然迁升至权知开封府。

皇佑元年(1049年)正月,更是被提拔为提举在京诸司库务,三月迁升权三司使,九月再次升任三司使。短短几个月时间,张尧佐凭借侄女得宠,连连高升,一举成为宋皇朝管理财政的最高官员,真是坐了火箭一般。

对于这种不正常的提任升迁,朝野上下议论纷纷。当时的御史台,就有直男官员上疏指出“尧佐以后宫亲,非才也,不宜使制国用”。

要知道,御史台乃是朝廷专门负责对宰相百僚在重大活动、科举考试、司法过程、行政事务、日常着装、行为规范等方面实施有效的督察的专门机构。

可是,宋仁宗[宋仁宗赵祯(1010年5月12日-1063年4月30日),初名赵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宋真宗赵恒第六子,母为李宸妃。]没有听取这个意见。

第二年春天,铁面无私的硬汉子包拯,调任知谏院。这个知谏院,掌谏诤,凡是朝政缺失,大臣及百官任用不当,朝廷各部门事有违失,都可以谏正。

包拯任职后不久,就针对张尧佐的不正升职,与同僚吴奎等人上疏进行弹劾,包拯在上疏中指出“今亿兆之众,谓三司使张尧佐,凡庸之人,徒缘宠私,骤阶显列”。

意思很明确的指出,这张尧佐,乃是一个无能之辈,仅仅因为其侄女受到恩宠,就连升高官,很不正常。

包拯接着劝谏仁宗“亲昵之私,圣人不免,但处之有道,进入合宜,使不践于危机,而常保于安地,斯为得矣。若不恤人言,罔顾天戒,祸不止其人,又贻患于国家,前古得丧之迹甚多,愿陛下留神究观焉。”

包拯劝仁宗的意思是“爱美人,莫忘前车之辙。”然而仁宗很任性,仍是不予理睬。

这一年十月,包拯又连上了二章《论选内外计臣》专就张尧佐再次弹劾“窃缘三司使张尧佐早缘恩幸,骤阶华要,任之会府,委以大计,而本职隳废,利权反覆,公私困弊,中外危惧,伏望特出宸断,授尧佐以他职,别求才杰之士,委而任之,责以实效,一二年间,庶几可济。”

包拯这次的上疏,更是言之凿凿、情真意切,确实是在替大宋江山着想。如此锲而不舍的三次弹劾,终于引起了宋仁宗的重视,他不得不罢免了张尧佐的三司使职务。

可是,宋仁宗一边罢免了张尧佐的三司职务,一边却高配张尧佐,为宣徽南院使、淮康军节度使、景灵宫使和群牧制置使四使。以此来安抚张尧佐,取悦他的张贵妃。

唉!谁让这天下是他赵家的呢!有权力就是这么任性!看来只要皇帝的位子在那,他老丈人的位子,还是能保住的嘛!

嘿嘿!想多了!铁面无私的黑包公闻讯之后,气不打一处来,自己辛辛苦苦好歹把个皇帝的丈人给拉下了马,转脸又给了他个四使的要职!还讲道理,守规矩不!?

包拯立即再次上疏。于疏中,他对仁宗还是很客气的,毕竟是皇帝嘛!还是要给个面子的!

包拯首先委婉指出,仁宗超常提拔张尧佐不当,“迹其过不在陛下,在女谒近习及执政大臣也。何以言之?盖女谒近习动伺陛下之所为,知陛下继嗣未立而有所私,莫不潜有趋向而附结之。执政大臣不思规陛下以大义,乃从谀顺指,高官要职,唯恐尧佐不满其意,使陛下有私昵后宫之过也。”

这里就给仁宗留足了面子,把责任推给了执政大臣。接着包拯才尖锐地斥责“尧佐叨据如此,惭羞不知,真清朝之秽物,白昼之魑魅也。”他把个张尧佐骂得狗血喷头。尔后包拯请求“陛下断以大义,稍割爱情,追寝尧佐过越之恩”,要求仁宗处理张尧佐。

包拯上疏之后,御史中丞王举正也率奏事百官及御史唐介等人进行“廷诤”,也就是当廷进谏指出仁宗的过失。迫于压力,宋仁宗只好做了让步,削夺了张尧佐的宣徽、景灵二使。

包拯在任谏官期间,数次上疏弹劾外戚张尧佐“怙恩”,就是说张尧佐借助皇帝的恩泽谋取高位。并指责仁宗“宠私”,就是指仁宗为张贵妃谋私。

包拯的这些举动,对整肃朝纲、抑制外戚势力的增长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当然,宋仁宗也算是从谏如流的皇帝,虽是软棉鼓捣起,最后还是采纳了包拯的部分建议。

嘉佑七年(1062年)专给包拯的批示“卿风力峻明,器怀端亮。伏谏于陛,屡行药石之忠,秉宪于朝,一摒奸邪之气。”这自也说明,宋仁宗对于刚直不阿的包拯还是十分赞赏的。

显然,要想把违规的皇帝老丈人给拉下马,没有包拯的浩然正气,以及他那锲而不舍的精神,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

无私铁面是青天,正气凛然皆赞贤。

敢把贪官拖下马,铡刀惩恶解民悬。?

《清官包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