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崇祯静静地坐在乾清宫的龙椅上,烛火在他身旁摇曳,光影在他的脸上跳动。

他手中拿着孙承宗请辞的折子,眉头先是微微一蹙,眼中闪过一丝诧异。

那目光仿佛在说:“他竟也到了这时候。”

不过这诧异稍纵即逝,很快便被一种意料之中的神色取代。

他微微叹了口气,嘴唇轻启,声音带着几分感慨:“忙了这么些年,也该让他享享福了。”

说着,他伸出手,拿起一旁的毛笔,那毛笔在他手中像是有了生命一般,稳稳地蘸了蘸墨。

然后在折子上落下“准奏”二字,字迹苍劲有力,每一笔都彰显着他作为帝王的威严。

当值太监曹化淳恭敬地站在一旁,他微微低着头,但眼睛却时刻留意着崇祯的一举一动。

看到崇祯批了折子,他眉头微皱,向前迈了一小步。

小心翼翼地问道:“陛下,孙承宗走了辽东会不会有事?”

崇祯缓缓放下毛笔,侧目看向曹化淳,眼中闪过一丝不悦。

似乎在责怪他的多事,语气低沉地说道:“能有什么事?辽东人事一切安排妥当,杨嗣昌能主持大局。”

他的眼神坚定,仿佛对自己的安排充满了信心。

曹化淳听闻,脸上露出担忧之色,他再次向前一步。

身体微微前倾,急切地说道:“陛下,祖大寿只听孙承宗的,孙承宗一走,只怕祖大寿会生出事端。

并且大凌河城是祖大寿和秦良玉两部共同守备,万一临阵生变,那可对战局不利啊。”

他的眼神中满是焦虑,额头上也隐隐有汗珠冒出,双手不自觉地微微颤抖。

崇祯听了曹化淳的话后,没有立刻回答,他站起身来,背着手在龙椅前缓缓踱步。

他的眉头越皱越紧,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犹豫,嘴唇时而紧闭,时而微微张开,像是在权衡利弊。

许久之后,他才忽然停下脚步,神色凝重地说道:“既然是这样,那就下一道旨意,辽东所有军队卫所均归杨嗣昌节制,胆敢不听号令者从重处罚。”

他的目光中闪过一丝决绝,像是已经下定决心。

曹化淳微微点头,眼珠一转,又试探性地问道:“陛下,要不要派几名监军太监去辽东?”

崇祯眉头一皱,立刻摇摇头,语气坚决地说:“不用了,孙承宗走必定和祖大寿有所交代,他不敢也没能耐翻跟头。

再说派监军太监去,又是对杨嗣昌的掣肘,不利于军中管理。”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对杨嗣昌的信任,同时也有一种不容置疑的帝王权威。

说着,他把批示好的奏折递给曹化淳,眼神深邃地看着他。

吩咐道:“把这个送去内阁,看看几位阁臣对辽东局势的意思。”

曹化淳赶忙双手接过奏折,躬身说道:“是,陛下。”然后转身匆匆离开。

曹化淳脚步匆匆地来到内阁大堂,三位大臣成基命、毕自严和范景文都在当值。

他们原本正专注于手中的事务,听到曹化淳的脚步声,以为有重要旨意。

忙不迭地站起身子,眼神中充满了期待与紧张。

曹化淳走进大堂,脸上露出一丝微笑,他摆了摆手,示意几位大臣放松。

笑着说道:“没事,没事,各位大人莫慌。”

几位大臣这才松了口气,重新坐下。

曹化淳接着说道:“皇上批准了孙承宗请辞的折子,让我来问问内阁的意思。”

成基命、毕自严和范景文三人听后,神色倒是平静,没有太大的波澜。

成基命微微点头,捋了捋胡须,缓缓说道:“孙承宗请辞也是好事,毕竟年事已高,朝廷给他一个好的体面。

让他衣冠致仕,算是对他这么些年的辛苦劳累认可。”

毕自严和范景文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曹化淳听了,也跟着点点头,然后说道:“皇上也是这么说,孙承宗走后,杨嗣昌就是辽东的主要文官。

不知道杨嗣昌能不能压得住那群骄兵悍将。”

他一边说着,一边看向三位大臣,眼神中带着一丝担忧。

毕自严微微皱眉,思考片刻后说道:“问题应该不大,这些日子杨嗣昌的才干我们还是看在眼里的,他处事得当,能力不错。”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对杨嗣昌的欣赏,说话时语气坚定,像是在为杨嗣昌背书。

成基命也接口道:“杨嗣昌有皇上和内阁的支持,下面的人不敢造次。

只要我们上下一心,给予他足够的权力和信任,辽东的局势应该能够稳住。”

他的眼神中充满了自信,仿佛已经看到了辽东在杨嗣昌的治理下稳定繁荣的景象。

曹化淳听了几位大臣的话,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站起身来。

微微躬身说道:“好,我会把几位大人的意思转告给皇上。”

说完,他再次向几位大臣行礼,然后转身离开内阁大堂,脚步轻快地往乾清宫走去。

成基命坐在内阁的桌案前。

眼神有些复杂地望着孙承宗的请辞奏折,那目光中似有感慨,又似有一丝落寞。

他微微皱眉,嘴唇轻轻蠕动,喃喃自语起来:“孙承宗和我年龄相仿,他都请辞了,看来我也快了。”

他一边说着,一边抬起手,用指腹轻轻摩挲着奏折的边缘。

那动作缓慢而轻柔,仿佛在触摸着岁月的痕迹。

他的眼神中流露出一丝对时光流逝的无奈,眉头皱得更紧了,额头上的皱纹也因此更深了几分。

毕自严和范景文原本也在各自忙碌,听到成基命的话,两人对视一眼。

毕自严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他急忙走到成基命身边,微微躬身。

脸上带着急切的神情说道:“阁老,你可别犯糊涂,老不老不是自个儿说的算,那得看皇上的意思。”

他边说边挥动着手臂,手势幅度有些大,眼神紧紧盯着成基命,试图将自己的想法传递给他。

范景文也赶忙走过来,在成基命另一侧站定,马上接道:“对啊,皇上用谁谁就不老,不用谁再年轻也老了。”

他微微歪着头,嘴角带着一丝笑意,那笑容里有劝慰,也有对当下局势的一种洞察。

他看向成基命的眼神中充满了真诚,轻轻拍了拍成基命的肩膀,像是在安抚他。

成基命听了二人的话,先是微微一怔,随后脸上露出了笑容。

那笑容从嘴角慢慢蔓延开来,眼中的阴霾也渐渐散去。

他轻轻摇了摇头,说道:“但愿如此吧,只怕我年纪大挡住了后人的升迁,怕让人讨厌。”

他说话时,眼神有些黯淡,笑容里也夹杂着一丝苦涩,微微叹了口气,肩膀也随之微微下沉。

范景文听了成基命的话,立刻提高了声音,语气坚定地回道:“谁敢有这种想法?最起码我和毕大人没有,我们都以成阁老为尊。”

他挺直了腰板,眼神中透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看向成基命的目光里满是敬重。

他双手抱在胸前,像是在表明自己的态度,站在那里有一种扞卫者的姿态。

毕自严也在一旁用力地点点头,说道:“成大人宽厚待人,咱们都是心悦诚服的,我们一起共事很好。”

他的脸上洋溢着真诚的笑容,眼睛眯成了一条缝,看向成基命的眼神就像看着一位令人尊敬的长辈。

他一边说着,一边微微欠身,向成基命行了一个礼,那动作恭敬而自然,显示出他对成基命发自内心的敬重。

成基命看着眼前这两位同僚,眼中满是感动。

他站起身来,依次拍了拍毕自严和范景文的手臂,声音有些哽咽地说:“有你们二位这番话,老夫心里好受多了。咱们在内阁,当为朝廷尽心尽力啊!”

他的眼神变得明亮起来,那是一种被理解和支持后的欣慰。

他的背似乎也挺直了一些,展现出一种重新振作的精神。

毕自严和范景文相视一笑,齐声说道:“定当如此!”

曹化淳回到乾清宫,见到崇祯后,立刻将内阁大臣们的意见一一禀报。

崇祯坐在龙椅上,微微点头,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欣慰。

他说道:“看来内阁对杨嗣昌也颇有信心,希望他不要辜负朕的期望。”

曹化淳在一旁躬身说道:“陛下圣明,杨嗣昌大人有能力,又有陛下和内阁的支持,必能稳住辽东局势。”

崇祯微微皱眉,似乎又想到了什么,他缓缓说道:“话虽如此,但辽东局势复杂,不可掉以轻心。

你去传朕的旨意,让杨嗣昌密切关注祖大寿等人的动向,如有异常,立刻上报。”

曹化淳连忙应道:“是,陛下。”

崇祯站起身来,在宫殿内踱步,他的眼神深邃而忧虑。他喃喃自语道:“辽东乃我大明边疆要地,不容有失。

孙承宗走后,杨嗣昌责任重大啊。”

他走到窗前,望着远方,心中默默祈祷辽东能够平安无事。

在辽东,杨嗣昌收到了崇祯的旨意,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

他坐在营帐中,眉头紧锁,看着桌上的地图,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他的眼神专注而凝重,手中不时地拿起一旁的兵书翻阅,试图从中找到一些应对当前局势的方法。

过了一会儿,他叫来副将,神色严肃地吩咐道:“传我命令,召集各级将领前来议事。”

副将领命而去,不久,将领们纷纷来到营帐。

杨嗣昌站起身来,目光扫视过每一位将领,缓缓说道:“各位,孙大人已经请辞,皇上将辽东军务交予我等,我们定要不负圣望。

如今局势复杂,祖大寿将军所部和秦良玉将军所部共同守备大凌河城,我们要确保万无一失。”

将领们纷纷点头,其中一位将领说道:“大人,祖大寿将军一向只听孙大人的,他会不会……”

杨嗣昌摆了摆手,打断他的话,说道:“祖大寿将军乃大明忠臣,我相信他会以大局为重。

但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要加强与他的沟通,密切关注军队动向。”

在大凌河城,祖大寿也得知了孙承宗请辞的消息,他坐在自己的营帐中。

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落寞。他喃喃自语道:“孙大人走了,这辽东的天,怕是要变了。”

他站起身来,在营帐内来回踱步,步伐沉重而缓慢。

这时,副将走进营帐,看到祖大寿的样子,轻声说道:“将军,杨嗣昌大人派人来传话,希望能与将军一叙。”

祖大寿微微皱眉,思考片刻后说道:“好,我知道了,你先下去吧。”

副将退下后,祖大寿继续踱步,他心中有些犹豫,不知道该如何面对杨嗣昌,毕竟孙承宗离去,他对未来感到有些迷茫。

在京城,朝堂上的大臣们也在纷纷议论辽东的局势。

有的大臣对杨嗣昌充满信心,认为他能稳住局面;

有的则忧心忡忡,担心辽东会因为孙承宗的离去而陷入混乱。

崇祯在乾清宫中频繁召见大臣,询问他们对辽东局势的看法,试图集思广益,确保辽东的稳定。

而在辽东,杨嗣昌积极行动,他一方面加强与祖大寿等将领的沟通,另一方面整顿军队。

加强训练,他亲自到各个营地视察,鼓励士兵们为大明效力。

士兵们看到杨嗣昌如此尽心尽力,士气也有所提升。

祖大寿在与杨嗣昌会面后,心中的担忧也减少了几分。

他对自己的士兵说:“杨大人有能力,也有诚意,我们要听从他的指挥,保卫大凌河城。”

秦良玉也积极配合杨嗣昌的行动,她带领自己的部队加强城防,训练士兵,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情况。

整个大明都在关注着辽东局势的发展,崇祯在乾清宫中默默祈祷。

希望辽东能够平安度过这一难关,杨嗣昌、祖大寿、秦良玉等将领也都在为保卫辽东而努力。

他们的命运和辽东的局势紧紧交织在一起,等待着时间的考验。

然而,在这看似平静的表象下,辽东的局势却暗流涌动。

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开始在军中散布谣言,试图扰乱军心。

他们偷偷地说:“孙大人走了,杨嗣昌压不住阵脚,辽东要完了。”

这些谣言在士兵中逐渐传播开来,引起了一些士兵的恐慌。

杨嗣昌得知此事后,大发雷霆。

他下令彻查谣言的源头,同时召集士兵,站在高台上大声说道。

“将士们!不要被谣言所惑,辽东有我杨嗣昌在此,有皇上的支持,有内阁的信任,定能保卫辽东!

那些造谣生事者,必受严惩!”

他的眼神凌厉,声音洪亮,在士兵们的心中重新燃起了希望。

祖大寿也在自己的部队中严厉打击谣言。

他对士兵们说:“我们是大明的军人,要相信朝廷,相信杨大人。谁敢再信谣传谣,军法处置!”

他的话语坚定有力,让士兵们不敢再有丝毫动摇。

秦良玉则加强了对大凌河城周边的巡逻,防止敌人趁机捣乱。

她对巡逻的士兵说:“现在是关键时期,我们不能有丝毫松懈,要守护好我们的家园。”

她骑着马,在城边巡视,眼神警惕地注视着周围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