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其他类型 > 跟着姓名学国学 > 第444章 三大入口之战和皇位之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44章 三大入口之战和皇位之争

六四:悔亡,田获三品。

踏踏实实守好恭顺之道,虽然开始会很艰难,很憋屈,但总有一天所有的不愉快都会过去,不会后悔。就好像上山打猎,打到了很多猎物,满载而归。

皇太极取得松锦之战大胜的首要原因,在于他制定军事战略时顺势应时,稳中求进;其次在招抚明朝降将时,持续采取相对温和的怀柔政策。

在入关灭明的战争中,皇太极从没打算毕其功于一役,而是利用其内忧外患,持续地施加压力,然后耐心地等待明朝从内部自行崩溃。

他称帝以后接连发动了三次入口之战,收获一次比一次丰收,史称丙子之变、戊寅之变和壬午之变。

公元1636年5月,多罗武英郡王阿济格统率十万清军三路入明,在京畿延庆州(今延庆县)会师后一路转战,绕京师周边烧杀抢掠一百余天,掠夺十八万人畜及大批物资后回撤辽东。

这一年是丙子年,故称丙子之变。

四年后,满清以睿亲王多尔衮为奉命大将军,贝勒岳讬为扬武大将军,兵分两路由墙子岭、青山关再次入关。清军绕北京而至涿州,由京西而至山西,最终入山东而下济南,连克明军五十七阵,共计俘获人畜约四十六万,掠夺黄金四百余斤、白银近百万两,并俘虏明朝宗室德王朱由枢、郡王朱慈赏后班师。此为戊寅之变。

清军在戊寅之变中本可称作全胜,但是意外发生了。两大主将之一的岳讬因患天花而病死征途,成为本次南征的最大遗憾。

岳讬被追封为克勤郡王,世袭罔替,成为清朝赫赫有名的八大铁帽子王之一。

满清八大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分别是努尔哈赤次子代善的礼亲王、十四子多尔衮的睿亲王、十五子多铎的豫亲王,皇太极长子豪格的肃武亲王、第五子硕塞的庄亲王,代善之子岳讬的克勤郡王,代善之孙勒克德浑的顺承郡王。另外还有一个,是努尔哈赤的侄子济尔哈朗的郑亲王,这是惟一一个非帝王直系子孙的铁帽子王。

戊寅之变后,崇祯帝加强了京师戒严。这一次,在对农民军和清军的双线作战中,他选择了暂缓围剿农民军,转而集中力量抗清。

然而,这并没有什么作用。在紧接着发生的松锦之战中,明朝几乎一把输光了家底。

公元1642年,清军发动了壬午之变。多罗饶余贝勒阿巴泰统率满洲、蒙古、汉军八旗约五万余人,又征集蒙古各部约十万,分别从界岭口(今河北秦皇岛市境内)、雁门关南下,会师蓟州后沿北京城周边劫掠。

这一次战争历时八个月之久,清军共俘虏汉人三十七万,赶走牲口三十二万余头,掠夺黄金一万两千余两、白银二百二十多万两、珍珠四千五百两、绸缎五万余匹,大摇大摆满载而归。

壬午之变时,清军诸将建议乘势夺取北京。皇太极不打算轻易冒险开启大战,他认为夺取北京好比砍伐大树,要慢慢从两边斫削,让大树自己扑倒,因此他的决策是“我兵四围纵略,彼国势日衰,我兵力日强,从此燕京可得矣。”

从当时局势看,他的决策是正确的。

此时,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军越来越强大。清军若入关,必会被迫卷入多方大乱斗的战争旋涡,损耗大量兵力不说,还吃力不讨好。清军若不入关,则大可以隔岸观火,坐收渔翁之利。

现在,满清吃得脑满肠肥,明朝却被啃食得日益衰落,皇太极完美达成了他的战略意图。

然而奇怪的是,在皇太极有生之年,清军从未通过山海关,这又是为什么呢?

他很快就要死了。

皇太极五十岁的时候,他最心爱的宸妃海兰珠死了。他一共娶过十五位妻子,关雎宫宸妃是他最宠爱的那一个。

宸妃博尔济吉特·海兰珠(1609年—1641年)是孝端文皇后的侄女,是庄妃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1613年-1688年)的姐姐。这个庄妃,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孝庄太后。

海兰珠嫁给皇太极的时候已经二十六岁。她比庄妃大四岁,却比庄妃晚嫁给皇太极九年。但皇太极对她的恩宠殊绝,封为东宫大福晋宸妃,赐居关雎宫,在五宫中排名第二,仅次于其姑母孝端文皇后。

海兰珠为皇太极生了一个儿子,皇太极大喜过望,不仅大宴群臣,还为此颁发了大清第一道大赦令,除十恶不赦者以外,天下大赦。这分明已将其视为继承人。

谁知这个孩子不足两岁便夭折,海兰珠从此郁郁成疾,终于不治而逝。

海兰珠病危弥留之际,皇太极正在松锦前线,闻讯后飞马赶回盛京。居然他一路疾驰,一路痛哭,星夜兼程却仍然没赶上送海兰珠最后一面。皇太极为之悲痛欲绝,从此圣体违和,不时突然昏迷不醒,不时又吃不下饭。

他的身体越来越虚弱,以致他曾哀叹出声:山峻则崩,木高则折,年富则衰,此乃天特贻朕以忧也。

公元1643年8月,皇太极猝死于盛京,庙号太宗。

因为皇太极没有册立皇储,在他死后,立国不足八年的满清宫廷爆发了激烈的皇位之争。粉墨登场争夺皇权的两位重量级选手,分别是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和统领正白旗的睿亲王多尔衮。

爱新觉罗·豪格(1609年-1648年)比他的十四叔多尔衮要大四岁。他少年时就随祖父努尔哈赤参加征服蒙古的战斗,因功而成为四小贝勒之一,先后领镶白旗,镶黄旗和正蓝旗。

因为皇太极生前未立遗旨,豪格作为皇长子成为众人拥立的对象。尤其是原由皇太极直接统领的两黄旗大臣、将领都希望豪格继承大位,以保持两旗的超然地位,掌握镶蓝旗的郑亲王济尔哈朗也有意拥立豪格登基。

加上自己掌握的正蓝旗,豪格至少已获得了四旗的支持。

而当时威望最高、掌控着正红旗、镶红旗的礼亲王代善,也认为豪格是“帝之长子,当承大统。”

从账面实力上看,多尔衮似乎处于绝对劣势。

但多尔衮文武全才,功劳极大,而且同样拥有不可忽视的支持力量。除了自己的正白旗和兄弟多铎的镶白旗铁板钉钉的支持他,在正红旗、正蓝旗,甚至正黄旗之中,都有部分宗室悄悄支持他。

因此,当众亲王、贝勒开会决定皇位归属时,现场气氛变得无比紧张。所幸,满清宗室担心出现动乱,伤及国运,所以保持着最基本的克制。

以当时的情形来看,无论是豪格还是多尔衮,都没有绝对把握能够强行继位,更没有把握在继位后维持难得的稳定、团结局面。

这个死局,该怎么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