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其他类型 > 跟着姓名学国学 > 第229章 救时之相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咸卦六爻也讲述了唐玄宗励精图治缔造开元盛世,又因贪图享乐导致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

初六:咸其拇。

感应到他的大脚趾头。

这是什么意思,想要说一个什么道理呢?

《春秋左传》中讲过一个食指大动的故事。春秋时期,有一个楚国人献给郑灵公一只大甲鱼。公子宋在去见郑灵公的路上食指突然跳动起来,他觉得这意味着待会有美味可吃。郑灵公果然大开甲鱼宴,但没有给公子宋准备。公子宋于是用食指蘸汤尝了尝味道。

眼前有美食,心中很想吃,面上不动声色,但是食指大动,咸其拇,是不是这个意思?

这么理解当然没毛病。

心有所想,大脚指就下意识的先动了一动。我们结合咸卦卦爻辞,可以理解为这是对外感应的开始或是情感的初步觉醒,由心动而引领行动。

比如说寿王李琩初见杨玉环,对她一见钟情,但总不能素未谋面就搂搂抱抱吧!于是只能自己制造机会,比如说擦肩而过时装作不小心踩着杨玉环的脚趾头,诶,这样就有说话的机会了。这就是相互感应的开始,爱情的初步觉醒。

刚有感应的时候难辨吉凶,结果取决于此后的行动。我们来看看唐玄宗李隆基初登帝位时的行动。

经过四次宫廷政变,唐朝皇帝也变了四个,从武则天、李显、李旦变成了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762年5月)。

通过政变得位的唐玄宗,在登基之初展现了雄主风采。

他在内政上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经济、重视文教,一时朝政稳定,经济发达,百姓富庶,文教昌盛。

他在军事上则推行募兵制以取代府兵制。 他在军事上的最大举措是在边疆设置十大兵镇,由节度使全权负责辖区军事、行政和官吏升迁,以抵御外敌、统治异族和巩固边防。

沿自于北周及隋朝旧制的节度使制,最初主要是负责管理调度军需的支度使并兼管理屯田的营田使。但到唐玄宗时期,节度使集军、民、财于一身。

在唐玄宗执政初期,中央集权足够强大。十大兵镇的新晋节度使不过如十个脚趾头,只是大唐帝国对外用兵守护疆域的一个不起眼举措,看起来无足轻重,但其未来趋势却是吉凶难料。

十大兵镇成立之初,因符合唐朝发展大计而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节度使们后来渐渐大权独揽,变得尾大不掉,一如当年诸侯藩国。即使在唐玄宗时期,边镇十节共计拥兵四十九万,已远远超过中央禁军的十二万,这显然埋下了一颗大雷。

但在繁华似锦的开元盛世,这颗雷被深深埋着,尚处于隐不可显的阶段。

此时的大唐,君明而臣贤,民富而国强。

唐玄宗即位后,虚心纳谏,勤政节俭,一改武则天末期奢靡之风以节省开支,又下令清查全国的逃亡户口及籍外田地共计八十多万户,大幅增加税收及兵力来源。与此同时,先后起用姚崇、宋璟、张嘉贞、张说、张九龄等人为相,他们尽忠职守,各展所长,为盛唐带来勃勃生机。

他任用的第一个名相是姚崇(650年-721年9月),字元之,陕州硖石(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人。他在武则天时期就已名列宰相班子,曾协助张柬之发起神龙政变迫使武则天还政唐中宗,也是一个果决善断的狠人。

公元713年,唐玄宗发动先天政变夺权亲政后,任命姚崇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封梁国公。上任之前,姚崇提出十条意见,如果唐玄宗同意,他就走马上任,否则便只能抗命不从。这十条意见分别是:

1、能否废除武后严刑峻法,以仁政治天下?

2、能否不再贪图边功?

3、能否严加制裁亲信的不法行为?

4、能否不让宦官参政?

5、能否不收大臣公卿的礼物?

6、能否不让皇亲国戚拜官?

7、能否礼待大臣?

8、能否虚心纳谏?

9、能否禁止营造佛寺道观?

10、能否禁止外戚内宠专权?

对于姚崇德的十条意见,唐玄宗以四字回应:朕能行之。

姚崇提出不再营造佛寺道观,有其现实依据。

从唐中宗时期开始,高官贵族纷纷营建佛寺,很多富户强丁也乘机削发为僧,其目的是为了逃避徭役。对此乱象,姚崇认为佛图澄、鸠摩罗什等高僧无法挽救后赵、后秦之灭亡,齐世宗、梁武帝崇信佛教也未能免除灭国之灾殃。唐玄宗纳其言,在全国范围内勒令一万二千余名假僧虚尼还俗。

事实上,姚崇本身也信佛。他劝谏唐玄宗抑制佛教之言是:陛下使百姓安居乐业就是佛身,不能奸诈之徒剃度而败坏佛法!他自己曾两次造像,留下了《姚元之造像记》和《极南洞造窟碑》。前者感谢母亲养育之恩,祈祷母亲早登佛地。后者祝愿姚氏亲属都能健康长大、加官晋爵。

难能可贵的是,姚崇信佛而不迷信。

公元716年,山东地区发生蝗灾。当时官民的观点认为蝗虫是天灾,不能以人力驱除,且杀虫太多有伤天和。所以,老百姓只能任由蝗虫破坏农作物却不敢捕杀,他们的应对方式是只祭拜上苍请蝗虫离境。

姚崇却引经据典,举《诗经》之言“秉彼蟊贼,付畀炎火。”又列举汉光武帝诏令“去彼螟蜮,以及蟊贼。”力证应该灭除蝗虫是应该的,并派出捕蝗使督促各地灭蝗。

这一举措竟然引起百官疑惧不安,他们纷纷反对灭蝗,唐玄宗因此犹豫不决。姚崇则坚持认为若任由蝗灾发展导致农桑欠收,将危及国家安全,主张大力灭蝗。正是在他的坚持下,蝗灾危害被减小到最低限度,没有造成大面积饥荒。

这位为开元盛世奠定雄厚基础的三朝贤相,创造了时人无可比拟的政绩。他一生以不贪为宝、以廉慎为师,即便在国力鼎盛的开元盛世依然保持俭朴清廉的作风,甚至因买不起京城市区的房子而只能举家住在偏远郊区。

但唐朝的老百姓却过上了好日子。

大唐财政日渐丰足,全国粮仓充实,因货物充裕而物价低廉。据杜佑《通典·食货典》记载,其时天下无贵物,斗米只需十三文铜钱,青(今山东青州)、齐(今山东历城)斗谷低至五文。东西二京面不过三十二文,绢一匹不过二百一十二文。

收入越来越丰厚,而物价越来越低廉,老百姓的日子当然越过越好。姚崇对此颇为自傲,他有一次问紫微舍人齐浣:“我为宰相,比得上管仲、晏婴吗?”

齐浣老老实实回答:“管晏执政期间,所行政策能一以贯之,而您制定的法度随时更改,由此来看,您似乎比不上他们。”

姚崇也不生气,继续追问:“那我是个怎样的宰相呢?”

齐浣认为他是拯救时弊的宰相:“您是救时之相。”

姚崇拍腿大喜道:“这也非常难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