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十一月正朔。

雾蒙蒙的穹顶下,巍峨的紫禁城已是缓缓自睡梦中醒转了过来,位于内廷的乾清宫暖阁更是人头攒动,内侍宫娥弓着身子,紧张的操持忙碌着。

而在暖阁中央,诸多身着绯袍的朝臣们依次坐立,时不时便窃窃私语几句,气氛颇为融洽。

在天子的压制下,即便是最为好斗的\"东林党\"也渐渐收起了昔日盛气凌人的模样,规规矩矩做起事来。

但在一片祥和中,东阁大学士韩爌的脸上却是涌现了一抹转瞬即逝的阴霾,浑浊的眸子中不时涌现异样的光彩,不知在想些什么。

\"皇上驾到!\"

少许,随着司礼监掌印太监一道略显尖锐的呼喝声,暖阁中的私语声顿时为之一滞,旋即在场的朝臣们纷纷不约而同的起身行礼。

\"臣等,参见陛下。\"

\"吾皇,圣躬金安。\"

只片刻的功夫,随着房门咯吱一声闷响,身着常服的大明天子在身后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簇拥下大步迈入暖阁,随意摆了摆手:\"诸位卿家免礼平身。\"

\"谢陛下,\"又是异口同声的山呼过后,在场的朝臣们方才依次起身,回到之前的座位上,而年轻的大明天子也稳稳落座于案牍之后。

\"李部堂的奏本,诸位卿家都知晓了吧?\"扭头朝着身旁的司礼监掌印吩咐了一句,示意其将不远处的窗柩关上,朱由校方才淡然开口。

户部尚书李汝华,河南睢州人氏,于万历八年进士及第,初授兖州推官,后因政绩卓越不断升迁,被万历皇帝官拜户部尚书,掌管大明财政。

但从去年冬天开始,户部尚书李汝华便因身体抱恙,时常缺席朝会,就连户部的事务也无精力处理,署衙权柄逐渐由左侍郎毕自严代掌。

几乎所有人都知晓,待到李汝华这位三朝老臣因病致仕,其空悬出来的位子便要落到毕自严这位由天子亲手提拔的心腹头上。

\"回禀陛下,李部堂劳苦功高,实为我朝肱骨重臣,当予厚赏..\"闻言,作为百官之首的内阁首辅方从哲便是毫不犹豫的起身应道。

自从西南战事的捷报传回之后,户部尚书李汝华便接连上书请辞,以年老体衰为由请求致仕,天子为表尊敬,已然否决多次。

今日众臣齐聚于此,便是为了商议李汝华致仕后的待遇及其继任人选。

毕竟李汝华为官数十年,功绩有目共睹,这一点即便是早年间与其颇有间隙的次辅刘一璟也要承认。

\"次辅的意思呢?\"微微颔首,朱由校转而扭头看向刘一璟,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

\"陛下,元辅所言甚是,李部堂乃我朝重臣,理应厚赏。\"见天子的目光望来,身材相对矮小的刘一璟便起身拱手回应,眼神很是真挚。

在民间,即便是父子或者手足兄弟之间也常有争执,遑论是在朝为官的朝臣们,但双方的初衷皆是为了大明而考虑。

\"如此甚好..\"

\"让礼部按照规矩办吧..\"挥手示意眼前的次辅落座,年轻天子脸上的笑意更甚。

这便是他明知刘一璟出身\"东林\",却依旧令其位列次辅的原因所在,至少在大是大非面前,这位老成持重的次辅每每都能做到公平公正,操守比之未来那些只知晓争权夺利,彼此攻讦的\"东林君子\"不知强上多少。

相比较之下,同为\"东林\"出身,但立场却是颇为暧昧的东阁大学士韩爌便显得有些圆滑了。

依着锦衣卫传回的消息,这位年纪不过五十出头的阁臣,前不久才刚刚收受了来自于曲阜的\"碳敬\",毫不避讳与曲阜孔家扯上关系。

但与之相对应的,韩爌又三缄其口,始终没有为曲阜孔家在朝野上说过半句话,深谙安身立命之道。

依着\"后世\"的话,这位政治嗅觉颇为敏感的阁老,便是典型的拿钱不办事。

\"户部事务繁忙,李部堂既然致仕,不知其继任人选?\"半晌,朱由校压住了心中凌乱的思绪,转而朝着暖阁内的诸多朝臣们询问道。

朝廷法度,自有定论。

虽然在场的所有人都心知肚明,户部左侍郎毕自严无论是资历亦或者履历,都是接替李汝华的不二人选,而他也确实有意将毕自严擢升为户部尚书。

但该有的流程和形式,必须要有。

\"回禀陛下,老臣举荐左侍郎毕大人,\"不待三位阁臣做声,年近八旬的吏部尚书周嘉谟便是在身旁小内侍的搀扶下起身,神采奕奕的拱手道。

作为掌管官员升迁的吏部尚书,他算是在场诸位朝臣中,最为有发言权的几人之一了。

\"臣附议..\"见有人带头,余下的朝臣们也不再保持沉默,兵部尚书王在晋,大理寺丞左光斗等人纷纷出身附和,就连作为朝中硕果仅存的\"东林骨干\",督查院左都御史张问达也在朱由校略有些诧异的眼神中点了点头,主动释放了善意。

暖阁另一侧,作为\"主人公\"的户部左侍郎毕自严饶是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此时也不免呼吸急促,面红耳赤,只觉一股身体里的鲜血仿佛都在燃烧一般。

\"准了。\"

\"吏部和毕卿家尽快拟定左右侍郎人选..\"没有让内心忐忑的毕自严等待太久,朱由校犹如仙乐般的声音便在其耳畔旁响起。

众所周知,因为\"国本之争\"的缘故,万历皇帝常年幽居于深宫中,导致政令推迟,大量官员出缺,得不到及时的补充,继而形成了恶性循环。

当然,造成这种\"恶性循环\"的背后,实际也与朝中当权者的默许脱不开关系。

万历末年,朝中党争迭起,各党派彼此攻讦,均是想要独揽大权,自是不愿意轻易令官员缺额的署衙得到补充,以免为敌对党派增添实力。

话音刚落,吏部尚书周嘉谟以及即将走马上任的户部尚书毕自严便是依次躬身行礼:\"臣,遵旨!\"

...

...

毕自严,年少有才干,征授刑部主事。

<<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