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满头的雾水,玩家们来到了第四章:白虎岭。
第三章的五庄观本是仙人洞府,害怕却把他做的弄得妖气横生,道童们死伤惨重;而第四章的白虎岭本是吃人的山头,害怕却将其做的仙气飘飘,百姓在此安居乐业。
西游记九九八十一难,唯有这一难,是对悟空的考验。
作为师徒四人中唯一有火眼金睛,能够辨别出妖怪本身模样的悟空,也是在这一章被逼的离开了团队,甚至唐僧给其一纸贬书,声称:“猴头!执此为照,再不要你做徒弟了!如再与你相见,我就堕了阿鼻地狱!”
即便如此,他也行完师礼,嘱咐好了沙僧,这才离去。
后来八戒承认了自己多嘴的罪责,唐僧也是十分感激悟空,师徒再次重归于好。
但在西游之后发生了什么?这白虎岭又为什么变成如此模样?
这一章没有任何的战斗,玩家只需静静的走在岭间,看着来来往往的百姓交谈,再跟着带路的人见到白骨精,这才知道了前因后果。
这一切还要从大圣首次上天宫开始,当时的白骨精还是天庭的一个小小的侍女,远远的望见了大圣的模样,便心醉其中。
原本的弼马温配小侍女,本就该是门当户对,却不想大圣有着齐天的本领,不满足于这小小的仙位,来了一场大闹天宫,随后便被天庭称为了“妖猴”。
妖与仙的差距有时候不大,有时候却是如同天堑。
于是为了继续追求大圣,她便主动请缨下凡,成了八十一难的其中一难。
但跟别人不同的是,说是要抓走唐僧吃肉,实则处处都在算计那大圣,使其师徒离心,将大圣逼离了取经团队。
但即便如此,大圣也从没正眼瞧过她,只当她是那祸害人间的野妖,随手除去。
自那之后她伤心了许久,她一开始以为大圣喜欢的是仙,是果位,于是她便努力修行,想着再去天庭追随大圣;但在大圣得了那斗战胜佛的果位后,再大闹天宫时,她也终于明白大圣喜欢的是什么,而自己又喜欢大圣的什么。
她怕这天庭看出了大圣的心,主动承认了自己喜欢大圣的心意,拿走了大圣的【爱】。
再次下凡之后,她便一边感受着大圣的根器,一边多行善事,帮助当地的百姓。
大圣的爱并非小爱,而是想要换了人间的大爱。
越是感受,越是明白其中磅礴的气势,越是清楚自己与大圣思想境界的差距。
从一开始萌动的春心,再到不惜一切的追求,再到如今,她也不再奢求,只是希望天命人虽然没有火眼金睛,但还是仔细的看一看这世界,用心去感悟大圣的精神。
虽然是这么说,但是作为拿了大圣根器的代价,她也必然要迎来死亡,这是要给上面的人看到的结局。
这数百年里,她始终打着天庭的旗号,为当地的百姓施福,因此天庭并不管她;但若是天命人取走了根器,而她还活在此地的话,那么不论是她还是当地的百姓,都要遭殃。
待到血条清空,白骨精跪坐在地,等待天命人一棒敲下,迎来命运的终结时,若有若无的一阵风吹偏了棍身,砸在了她身旁的影子里。
天命人收棒不再管她,白骨精仿佛感觉到身体里的什么东西被抽走了,趴伏在地,哭着喊道:“大圣!”
这一棒斩断了她与命运的联系,使得天庭那边再怎么侦察,也只能得出她身死道消的结论。
当然她也和白骨精、和天庭侍女的身份彻底告别,成了一位云游道姑。
百姓们也许会短暂的失去天庭的庇护,但是只要内心向善,又哪里做不成善事,
作为第四章的boss,白骨精对于大圣思想的理解更上一层楼,甚至达到了众妖的巅峰,但是她的反抗意识却是众妖之间最为薄弱的。
从小便生在天庭的她,当然知道天庭有多么的黑暗,甚至可以说她也曾经是他们的一员。但是在这个“野猴子”上来之后,天庭便似乎变了一些;而当野猴子再次上来之后,天庭可以说是发生了巨变。
她喜欢的是大圣,也是大圣所具有的自由意志。虽然她生在天庭,但是她却不喜欢天庭这如同一般死水的气氛,虽然大家都是笑呵呵的,但是这笑容却只留给有资格跟自己平起平坐之人,自己麾下的坐骑吃了多少人、做了多少孽,都没有关系,跟别人笑呵呵的打个招呼就过去了。
她一开始只是不喜欢这个氛围,大家的位置、等级都是固定住的,仿佛生来便应如此;但在当年白虎岭,大圣三棒子敲醒了她,她经历了生死之间,妖被杀会死,仙被杀会死,人被杀也会死。
不过那时候的她还只是朦朦胧胧的感受到了一些,而在大圣死的那一瞬间,她明白了。
人、妖、仙没有任何的区别,那么自己又凭什么比别人高贵?
所以她主动拿到了大圣的爱,并且在来到凡间之后,不断的行善积德,为自己曾经做过的错事、分到的“福缘”去弥补。
她领会到了大圣的“爱”,却也被爱迷住了双眼,看不到大圣其他的计划。
积德行善,终究做不到破除旧有,另起炉灶。
大圣确实爱着每一个人,但是每个人能够享受爱的前提,是把现有的天庭推翻。
在现有天庭的统治下,百姓只是给他们提供愿力的工具,倘若百姓没了用处,或者价值比不上另一个,那么便跟五庄观里的道童一般 ,随时可杀。
所以白骨精在此做多年善事,积的是天庭的德、行的是天庭的善,只会让百姓越发盲信那帮神佛,壮大他们的果位,反倒遂了他们的愿。
不过在没有力量时,再加上天庭的监视,能够保下这一片百姓,也是不错。因此在最后的关头,大圣轻轻拨开了棍棒,让这一棒切断了她与天庭的联系,做个云游道人,再去接着积德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