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第一搅屎棍 > 第184章 那就开海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京营的兵额恢复到了四万人,按照张世康的规划,以后至少一半士兵都要转职火铳兵,这毕竟是大势所趋。

可是他高兴的竟连产能都忽视了,整个军营里的匠人,加一块也就不到五十人。

一万支火铳,就算所有人不吃不喝,没个一二十年也做不完。

“大人,军营只有四十几个匠人,就算所有人匠人都做,也断然生产不出这么多火铳。”茅元仪瓮声瓮气道。

“哦,是本官疏忽了。”张世康一拍脑门,忘记了如今朝廷是个穷逼的现状。

“那也得尽快落实,这两天有空我就去找陛下,把工部的火器匠人都调过来,你要提前做好准备。”张世康皱着眉头道。

银子银子,哪儿哪儿都需要银子,可正是因为如此,提高军队战斗力才更加刻不容缓。

张世康原本可以将成品遂发火铳直接委派工部生产,但最终还是被他否决了。

这时候的人在技术方面没有任何的保密措施,更有甚者,似乎还很乐于向外人分享。

张世康认为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尤其是军事相关的技术,这玩意儿是强国的根本。

虽然遂发式火铳或许在欧洲那边早已列装,但至少在东亚这一块,还是有必要做好保密工作,起码不能让鞑子学到。

另外一点,张世康很不喜欢各衙门的官僚作风,还是干脆把那批熟练的火器匠人要过来比较稳妥。

光是京营的一万支火铳就需要很长时间,大明的军队那么多,如果这种火铳稳定性没有问题,日后边军、各地驻军都要更新换代,总之这批匠人肯定闲不下来。

敲定了火铳的事情,伙房的伙夫前来说饭菜已经准备好,三人便边说边聊。

京营的伙食只能说一般,但在场的三人都不在意,张世康为了表示敬意和谢意,还专门亲自给茅宋二人倒酒。

这倒是让茅元仪和宋应星都有点受宠若惊,宋应星觉得,不论如何,这位大人倒是平易近人,不似他知道的那些权贵,动辄欺辱匠人。

聊了一会儿张世康得知,宋应星的主要研究方向并非火器,而是农业和手工业。

具体便是在宋人技艺的基础上,对农业、手工业所使用的各类工具、技术、工序的归纳与总结。

当然,理工大佬从不缺乏创新精神,对于一些已经落后或者不实用的工具,宋应星也会作改良。

总之,宋应星算得上是个百科全书式的巨佬,你问他啥,他都说略懂。

但张世康明白,这时候的人说略懂,可不是真的只是略懂,那只是谦虚的说辞。

念及此,张世康就随口问道:

“宋老应当知道纺纱机吧?”

众所周知,珍妮纺纱机的改良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端,而蒸汽机的广泛使用是第一工业革命的标志。

在当时,全世界都在进步,只有螨清还在闭关锁国,自诩为天朝上国。

如今张世康来了,手工业大佬就在旁边,他觉得不论如何都得掺和一把。

“属下自然知道,大人何出此问?”宋应星有些纳闷的道。

他本想说大人难道对商贾之道感兴趣?可想了想还是没敢问出口。

重农抑商乃是历朝的国策,大明也不能例外,大明的历代天子都对商贾之道嗤之以鼻,他们甚至将手工业技术本身也当作商贾的产物。

宋应星今年五十二岁了,知天命的年纪,自然明白祸从口出,能不说就不说。

张世康略微皱了下眉头,觉得这宋老头儿似乎在防着自己,倒是也没太在意,便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本官觉得,纺纱机是绝大部分手工业的基础,宋老你看,咱们身上穿的衣服、被褥、包括所有的丝织品,哪怕是陛下的龙袍,都少不了纺纱机。

老百姓或许可以不种地,但出门总要穿衣服,即便是流寇造反,也没见哪个光屁股的,对吧?”

张世康的思路格外清奇,把茅元仪都给听愣了,宋应星也有点懵,但还是配合着点点头。

“所以,本官以为,技术的革新,就应该从纺纱机开始。

如今的纺纱机效率太慢了,若是能将纺纱机的效率提高八倍,宋老,你当知道会发生什么吗?”

张世康见两个大佬都如此认真的听着,当即就觉得装逼的时刻到了。

可茅元仪和宋应星似乎配合的并不完美,宋应星捋了捋胡须道:

“会掉价。”

纺纱效率提高八倍,纺出来的纱确实会掉价,这是略微懂点经济学常识的人都能明白的道理。

“不对!”

茅元仪是兵科大佬,宋应星的长处则是农业、手工业,还包括一部分诸如冶炼、机械等重工业相关的涉及。

也正是这个原因,在宋应星的帮助下,二人才最终解决了自生火铳击砧的材料问题。

可术业有专攻,二人的能力放在各自的领域当然算得上拔尖,可在经济学领域就算是门外汉了。

张世康一拍桌子,满脸都写着,退后,他要开始装逼了的表情。

“若市场只是在我大明,或者只是在东南沿海,纱确实会掉价。

可若是出口到国外呢?

海外的市场有多大,或许你们不清楚,但本官知道,即便咱大明的匠人把纺纱机摇冒烟,也断然难以供给整个地球!”

大航海时代其实早已来临,弗朗机人、荷兰人都已经开始了殖民。

有他张世康在,绝不允许大明错过这一大好的时机。

总之,海洋贸易早晚都要搞,耶苏来了他也拦不住,张世康说的。

当然,张世康的出发点,还是搞钱。

大明这艘破船,哪儿哪儿都缺钱。

“大人,咱大明禁海。”茅元仪提醒道。

明朝的海禁政策比较奇葩,总是松一阵儿紧一阵儿,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曾下令,寸板不许下海,甚至连市舶司都裁撤了。

可是到了他儿子朱老四,下饺子一般造福船,据说最大的福船足有三层楼高,一百五十多米长。

可随着郑和和朱老四的过世,大明又开始收紧,再加上后来倭寇为患,干脆直接锁死,甚至下令将沿海十几里的土地列为禁地。

百姓若是敢违反进入海边,就要遭受重罪。

到了如今,海禁政策虽然又有点松了,但一来是因为朝廷困窘没精力管理,二来也不过是开了一两个对外贸易的口岸罢了。

只能说是小打小闹,聊胜于无,朝廷总体上还是维持着海禁政策。

张世康一听就气不打一处来,再次拍了桌子道:

“那就开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