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回 冷清
林邃风初静,接下来的几天里,黑田、范守安等人仿佛忘了夺回湛卢剑的事,没有任何动作,实则却如题在浔阳楼上那首着名的反诗一样,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
进入十二月的第二天,西京迎来了入冬后的第一场雪,银装素裹中,气温也随之骤降,古玩街里的人流愈加稀疏,很多店铺门可罗雀,生意变得更加冷清。
一片萧索惨淡中,唯有两家店铺显得例外,一家是守安居,另一家则是金石轩。
室外的气温加上大雪,街上几乎没有摆摊的流动商贩,孟希和楚天待在金石轩内,满腹狐疑地看着一拨又一拨顾客进进出出。
这些人进了门,拿起金器玉器等物件,仔细把玩了一阵子后,看表情对真假并没有太多怀疑,只是大多数人都只问价,最多也就问一问最低价是多少,却不开口还价。
孟希和楚天暗暗奇怪,问价不买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但像今天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人,并且都做同一样的事情,这就有些不正常了些。
而县店里每件东西的要价,基本上也是随行就市,不能说是最低,但也谈不上多高。
可今天这些顾客的奇怪表现,似乎是有人给出了远低于金石轩的要价,结果就引来了他们到这里来“货比三家”。
出出入入的人群里,孟希忽然发现了一个还算熟悉的人,忙上前笑呵呵地打了声招呼:
“蔡大哥,这大雪天的,也不耽误你出门捡漏啊。”
“又不是下刀子,还能割掉我二两肉不成,”蔡大哥也向孟希一笑:
“这不是听认识的藏友说,今天古玩街里来了一批新物件,特地跑过来看看。”
“这冰天雪地的,”孟希伸出手指向店内的茶桌方向,“蔡大哥,不急的话,喝口茶暖暖身子,咱哥俩儿聊会儿。”
“小孟兄弟好意相请,不答应就是不给面子了,况且在外面走了两趟,还真有点儿冷。”
蔡大哥边笑边随孟希来到茶桌旁落座。
倒上一茶热茶,孟希问道:
“蔡大哥,刚才你说古玩街里来了一批新物件,都是什么啊,为什么人都跑到金石轩了呢,我们这里最近可没上什么新东西。”
喝着热乎乎的茶水,蔡大哥自然不好意思对孟希隐瞒什么,其实也没有什么值得隐瞒的:
“不是你们金石轩上了新物件,而是守安居,至于为什么人都跑到这来了,说出来你也别生气,守安居这次上的东西和你们店里的有些东西几乎重合,比如那件鎏金佛像,还有那件青玉貔貅,虽然不是百分百相同,但也大差不差。”
“守安居?”孟希叹了口气,“于是所有人都跑到金石轩,两相对比一下,看看他们的东西是真是假?”
“真假倒不用对比,明眼人一看便知,守安居的那些东西确实是真的,他们要对比的,是价格。”蔡大哥摇摇头道。
“价格?”孟希感到有些惊奇,“谁都知道,守安居的东西一向都是很贵的,来金石轩对比没有什么必要吧。”
“这些东西他们不卖,而是白送,”蔡大哥苦笑了一下:
“守安居的伙计说了,只要在店里购买一件别的古玩,他们会根据所购古玩的价格,相应地赠送这些东西,所以大家才来到你们这里,打听一下价格,算算细账。”
孟希的眉头越皱越紧:
“守安居一共上了多少件货,是只和金石轩相似,还是和所有店铺的东西都有重复?”
蔡大哥歪头想了一下:
“大约得有二、三十件吧,这事儿也是奇怪了,绝大多数都和你们的重复,守安居的伙计话里话外的,好像也故意是要把人引到你们这里来。”
孟希不禁有些气恼:
“现在生意本来就不好做,守安居来这么一手,让我们的东西还怎么卖。”
“毕竟他们其他的古玩还是挺贵的,不是一般人能买得起,能买得起的,也不差这些赠送的钱,所以还是会有真心喜欢的人,来金石轩单独买的。”蔡大哥安慰道。
“也不全是这样,”孟希摇摇头,“无论什么东西,一旦和免费赠送贴上边儿,那就意味着廉价,人们再想出手时,都不免会想,为什么要花高价买它,而不是去攒钱买下一个更好的物件,同时还能白得一件这个东西呢。”
作为一个普通的收藏爱好者,蔡大哥可不想参与到两家店的纷争中来,又聊了几句闲话后,便起身告辞而去。
孟希独自坐在茶桌边,琢磨着范守安又想动什么坏心思,费这么大的力气找出这些古玩,目的肯定还是湛卢剑,但只凭这一手,虽然会影响到往后的生意,但还远远达不到让金石轩关门的程度。
趁人少的时候,孟希把刚才听来的事情告诉了楚天。
虽然也有些忧虑,但楚天倒也想得开,店里又不是只有这几十件东西,这些卖不动,那就卖别的东西呗。
三天后的周末,气温略有回升,上街的人也多了起来,加上摆地摊的人一声声的吆喝,古玩街里又变得热热闹闹。
只是金石轩内却很冷清,虽说能想得开,但孟希和楚天依然很郁闷,却一时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
正当哥俩儿愁眉不展之时,三个穿着普通的人走进金石轩,孟希和楚天忙迎上去,热情地开始介绍。
几句话过后,孟希便已听出他们都是刚刚入行的新手,说出的话全是专业的名词,一旦上手,就彻底露了怯。
脸上挂着温和的笑容,孟希却在心中感叹,也不知道他们的学费还会交多少、要交到什么时候。
其中一人忽然指着一把银酒壶向随行的两人道:
“看看这件带盖银酒壶,虽然表面已经氧化成了黑色,但整体器形完整,流注修长,圈足高颈,器形朴素大方,风格淡雅含蓄,如果我没有看错的话,这是一件宋代的老物件。”
孟希听罢,心里是又好笑又好气,这只是一件民国时仿宋的东西,按他的断代,一下子价值不知道要翻多少倍。
但此时上前纠正是万万不能干的,此时伤了他的面子,今后恐怕都不会再踏入金石轩半步。
“老板,这把银酒壶多少钱出?”那人回头向楚天问道。
“这件银酒壶确实不错,”楚天老老实实地给出报价道,“如果喜欢,一千二您拿走。”
“才一千二!……可这是宋代的东西,怎么会这么便宜?”
那人先是一阵惊喜,接着又有些疑惑地问。
眼见楚天不知该如何回答,孟希忙上前笑道:
“因为……存世量比较大吧。”
“不对,”那人摇摇头道,“存世量并不大,起码我没看到过几件,一千二对吧,我收了!”
肯定算不上捡漏,但你也并没有多花钱,孟希心道,正要领着那人去结账,谁知随行的一人忽然摆了摆手道:
“老王,先别急着收啊,这位小老板不说了吗,存世量很大,也许还有更便宜的呢。”
孟希很后悔,为了他们的面子,眼看自己的这笔生意要做不成了,急忙开口道:
“几位先生,虽然我说存世量比较大,但也是相对而言,总不能像大白菜一样,满大街都是吧。”
“让你说对了,”随行那人白了孟希一眼,“还真满大街都是,刚才来的路上,就有人问我要不要古董,他那个包里有好多东西,其中就有一件和这个一样的银酒壶。”
“街上背个包向你们卖东西的,大多数都是骗子,你们可千万别上当。”孟希无奈地劝说道。
“想骗我们,可不太容易!”
随行那人轻蔑地哼了一声,扭头对老王道:
“想要捡漏,就得是很少人看到的东西,像这个银酒壶,摆在这里这么长时间,看过的人无计其数,如果是个大漏,肯定早被别人捡走了,还能轮到咱们,你先不要收,我们再去找那个人,看看能不能捡个大漏!”
目送着三人离去,孟希彻底无语,前面明明是个火坑,我不是没拉你,可拉不住啊。
本以为这事已经到此结束,谁知大约一个小时过后,三人手中拿着一把带盖银酒壶,再次出现在金石轩内。
“老板,”老王率先开口道,“老李刚才找到那人买了一把银酒壶,可我看是假的,他非说是真的,你给看看!”
孟希本想拒绝,可当看到老李手中的那个酒壶时,不免有些发愣——怎么和自家店里的银酒壶这么像!
孟希接过壶,随口问了一句:
“多少钱收的?”
“二百!”老李得意洋洋地说道。
拿在手中掂了掂,孟希冷冷地说道:
“假的!”
----------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伎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