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头的日子就过的快多了,李桃记着任大人说的话,她数着日子,从县城回来的第五日,她带着弟妹娘亲下山直奔县城。
县城门口的守城官还是上次那个人,他认得他们几个,说:“你们来的正好,县里正在分配流民的去向。” 说着指了指旁边站着的胥吏,说:“他带你们去县衙。”
李桃谢过他,跟着胥吏走了,胥吏一路把他们带去了县衙,进了侧门,往里走有一个小间,正是他们上次来登记的地方。
里头坐着一个看着挺斯文的男人,不是上次那个长得五大三粗的牛主簿,李桃有些讶然,不知道牛主簿是不是因为字太丑下岗了。
赵春娘递出去户籍,男人看了一眼,说:“李桃,李木,李枣是吧,你们在竹溪村。” 手上快速拿笔写,他们分到竹溪村这是之前大人就交代过的,写完了又扯了四张条子给她,说:“这个就是你们暂时的户籍,上头有丰阳县的印,你们家没有成丁,算两个半丁,一个丁女,一个月领四十斤粮,一直领到明年三月,每月十五来领粮,拿着条子过来。”
这个四十斤是没磨过的粮食,磨下来一斤估摸着只能出七两上下。
李桃接过条子,宝贝一样捧在手里,她想了想,说:“劳烦再问一句,那个,竹溪村的房子大概多久能盖好呀。”
男人看她一眼,说:“十日上下,你们房子好盖。”
得到了准信,几人躬身谢过他 ,赵春娘眼里隐约还有泪花。
出了县衙,外头有人聚在一团说话,瞧着都是流民打扮,赵春娘带着他们上前听了一耳朵,其中一个男人高兴的说:“任大人真是好人呐,是好官啊,我们给自己盖房还有钱,逃到这个地界是逃对了。”
“谁说不是呢?” 其他人附和。
赵春娘惊讶,她问道:“怎么给自己盖房还有钱?” 而且怎么他们不用盖房。
男人听出来她的意思,摆了摆手说:“衙门说了,只要壮年男人,一天给二十文钱呢。”
赵春娘有些不服气,李桃倒是能理解,以工代赈嘛,一举两得。
男人有点尴尬,他想了想说:“我听官爷们说了,他们还在招厨娘,也是给钱的,给盖房子的人做饭,你要不去问问?”
赵春娘思索片刻,还是摇了摇头,他们住在山上太远了,不方便。
谢过他们,赵春娘领着三个孩子往家走。
李桃顿了顿,她停下脚步,拉着赵春娘说:“娘,我还想去东市里头看看。”
上次来的时候东市买卖东西的人都不多,这次只是近午时,她想进去再看看有没有卖豆腐的。
赵春娘应了,正好到午时了,他们去瞧瞧有没有便宜味美的吃食。
走几步路进了东市,里头果然热闹了不少,这个点卖菜卖果的少了,摆摊卖饭食的摊子不少,几人转悠了一圈,没找到卖豆腐的,苦槠豆腐还是黄豆豆腐都没有,这下她心里有底了,就是不知道是这个时代没有豆腐,还是豆腐只是一小部分人能接触到的吃食,在底层百姓中还没流传开来。
走着走着,李桃闻到了馄饨香,赵春娘和李木李枣也闻到了,她笑了一下,馄饨应该不算贵,又好吃,她拉着弟弟妹妹上前问价。
馄饨摊老板正忙不赢地煮馄饨捞馄饨,摊子旁摆了几张矮桌,食客坐的差不多满了,生意这么好,想必味道不会差。
见一桌吃完走了,李桃赶忙上前占位,抬头问:“老板,馄饨怎么卖?”
“大碗十二文,小碗十文,荠菜肉馅的。”
价钱属实不便宜。
赵春娘说:“我们要两个大碗就成,再多拿两个碗,我们分着吃。”
李桃点头,她数了二十四文钱递过去,老板娘收了,不一会儿两碗馄饨就端了上来。
闻着香吃着也香,热气腾腾的,最后李木把汤都喝尽了,一点不带浪费的。
回了家,赵春娘先去陈家借了纺布机来,趁着闲,她把麻线都纺了。
日子有了盼头,过的又充实又快,白天几人去山里找山货,除了野果野菜,主要是捡了不少苦槠子,都存在家里。
除了捡山货,李桃还在集市上买了糯米和糖,做了半锅桂花糕出来,把李枣高兴了好几天。
每三日一集,每集一家四口在集市上卖完东西,都会绕道去竹溪村看房子盖的如何了。
李桃还去堰西村找了一次柏石,打算在山上做顿好的,谢他猪口救下他们几姐弟,柏石在家门口看到她的时候愣住,一听是这个来意,他摆了摆手,无论如何都不肯应承,李桃只好作罢,想着以后就是邻村的了,打交道的机会应该不会少,到时候找机会再谢他。
竹溪村分了整三十户流民,算是几个村子里分流民分的最少的,第一次赶集来看的时候,李桃和李木李枣还都兴奋地看着工人盖房,还猜哪一座是给他们住的。
等到过几日再来的时候,有的房子已经盖好了,李桃惊讶不已,她看着眼前简易的几座茅草屋,突然知道为什么那人说给他们盖房只要十天上下就行了。
趁人不注意,她偷偷带着弟妹跑进去看,里头果然空无一物,什么都没有,连灶台都没有,这下她傻眼了,这是真陋室啊,真白手起家啊。
不过转念一想,流民有栖息之地已经很好了,何况官府还给分地呢。
她在屋子里转了一圈,决定先去打听打听,做床做柜做灶台的,都什么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