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其他类型 > 院士之路 > 第239章 从吉林榆树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着名稀土材料家张洪杰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39章 从吉林榆树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着名稀土材料家张洪杰

院士出生地

张洪杰院士,1953年9月22日出生于吉林榆树县。

榆树原为吉林省长春市所辖的一个县,1990年12月26日,榆树县改为榆树市,由长春市代管。

榆树市位于吉林省中北部、地处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的交界处。

榆树市南及东南邻舒兰市,西南隔松花江与德惠市相望,西部与扶余市接壤,北及西北与黑龙江省双城市,东及东北与黑龙江省五常市以拉林河为界。

榆树历史悠久,境内4万多年前即有原始人群生息繁衍。

西汉时属秽貊族夫余国;东汉时先隶于元菟郡,后归辽东郡。

北魏太和十七年(493 年),勿吉族灭扶余国,榆树为勿吉族伯咄部。

隋属伯咄靺鞨;唐初为室韦达姤部地,隶于室韦都督府,先天二年(713 年),属渤海国扶余府。

辽属东京道宁江州;金属上京肇州路;元属开原路屯田万户府;明为努儿干都司撤叉河卫。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 年),榆树隶属于吉林将军。

光绪八年正月二十八日(1882 年 3 月 17 日),伯都讷厅衙门由伯都讷城迁至孤榆树屯(现榆树市)。

光绪三十二年正月二十二日(1906 年 2 月 15 日),伯都讷厅升府,在孤榆树屯地方设立榆树县。

1913 年3月改称榆树县,隶于吉林省滨江道。

1946年1月1日成立榆树县民主政府,后经过多次行政区划调整,1990年12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榆树县改为榆树市(县级市、省辖),由长春市代管。

榆树文化底蕴深厚,1951年在大于乡周家油坊屯,发现古人类化石、原始哺乳类动物化石、打制石器。1977年榆树又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打制石器和骨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定称为“榆树人”,命名为“榆树文化”。

出生地解码

张洪杰的出生地吉林榆树,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吉林榆树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和人文精神。

在这片土地上成长,使张洪杰从小就接触到坚韧、勤劳、朴实的民风,培养了他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品质。这种品质在他日后的科研道路上至关重要,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轻易放弃,勇于攻克难题。

虽然榆树不是一线大城市,但当地的教育资源和学习氛围也会对他产生影响。

在成长过程中,张洪杰受到当地学校老师的启蒙和鼓励,激发了对知识的渴望和探索精神。

这种早期的教育基础为他日后追求更高层次的学术成就奠定了基础。

榆树的自然环境,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张洪杰院士的性格和思维方式。

与大自然的接触可能培养了他的观察力和对世界的好奇心,使他在科学研究中更善于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方案。

需要指出的是,一个人成为院士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出生地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张洪杰院士的个人努力、天赋、机遇以及后来接受的高等教育和科研环境等,都对他的成就起到了重要作用。

院士求学之路

1974年,张洪杰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本科,1978年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82年,张洪杰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苏锵教授(199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稀土锑酸盐合成、组成、结构及发光性能的研究。

1985年2月,张洪杰研究生毕业,获得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理学硕士学位。

1989年,张洪杰前往法国波尔多第一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师从hagenmuller教授,主要从事过渡金属氟氧化合物发光性能的研究。

1993年10月,张洪杰从波尔多第一大学毕业,获得固体化学、材料科学博士学位,

求学之路解码

张洪杰院士的求学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张洪杰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这为他提供了系统且严谨的化学学科基础训练。

北大作为国内顶尖学府,拥有优秀的师资、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丰富的学术资源,使他在化学基础理论、实验技能等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培养了良好的科学思维和学习能力,为后续的深造和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张洪杰进入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攻读硕士,师从苏锵教授。

这一阶段他专注于稀土锑酸盐合成、组成、结构及发光性能的研究,进一步深化了对化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尤其是在稀土材料这一特定领域有了深入的探索。

在导师的指导下,张洪杰不仅掌握了专业的研究方法和技能,还培养了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为日后在稀土领域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洪杰前往法国波尔多第一大学攻读博士,师从 hagenmuller 教授。

在法国的学习经历让他接触到了国际前沿的科研理念、先进的实验技术和设备,拓宽了他的学术视野。

与国际同行的交流和合作,使他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了解国际上该领域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为他日后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这种长期的学习积累不仅使张洪杰在学术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更培养了他坚韧不拔、勇于探索的科研品质。

这种品质在他后来的科研生涯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他能够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坚定的信念,不断地克服困难,取得新的突破。

院士从业之路

1978年,张洪杰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催化实验室工作,担任研究实习员。

1985年2月,张洪杰留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工作,从事稀土化合物发光性能的研究。

1993年10月,张洪杰博士毕业之后回到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稀土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副主任、主任、副所长、党委书记。

1997年,张洪杰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1998年,张洪杰作为客座教授在日本东京大学工作1个月。

2000年,张洪杰作为客座教授在法国clermont-Ferrand大学工作3个月。

2013年12月,张洪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5年11月,张洪杰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从业之路解码

张洪杰院士的从业之路,对其成为院士有着多方面的重要影响。

张洪杰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催化实验室担任研究实习员起,就一直围绕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开展工作,始终专注于稀土领域的研究。

这种长期的坚守使张洪杰能够在该领域不断深入探索,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对稀土化合物发光性能等方面的持续钻研,让他成为该领域的专家,为日后在稀土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

张洪杰先后担任稀土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任、副所长、党委书记等领导职务。

这些岗位不仅赋予了他更多的责任,也拓宽了他的视野。

在领导岗位上,张洪杰需要统筹协调科研资源、引领团队发展方向,这锻炼了他的领导能力和战略眼光。

同时,通过管理实验室和研究所,他能够更好地整合资源,为自己的科研工作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也为推动整个稀土领域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张洪杰先后在日本东京大学和法国 clermont-Ferrand 大学担任客座教授的经历,为他提供了与国际顶尖学者交流合作的机会。

在国际交流中,张洪杰能够了解到世界前沿的科研动态和技术方法,吸收先进的科研理念,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研究中。

这种国际视野的拓宽有助于他在科研中不断创新,提升自己的研究水平,使他在国际学术界占据一席之地。

张洪杰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这是对他科研能力的高度认可。该基金为他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使他能够开展更深入、更广泛的研究。

同时,张洪杰获得该基金,也提升了他在学术界的声誉和影响力,为他后续的科研发展和院士评选增加了重要的砝码。

院士科研之路

张洪杰院士是我国着名的无机化学家,长期从事固体化学、稀土材料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工作。

张洪杰院士发展了快速溶胶-凝胶制备新方法,成功解决了稀土杂化发光材料稳定性差的难题,获得了一系列性能优异的稀土杂化发光材料。

这为稀土发光材料的进一步应用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使得这类材料在发光显示、照明等领域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张洪杰院士系统研究了稀土离子发射强度、能量传递与环境温度之间的关系,解决了稀土发光材料温敏涂层全表面精确测量和快速获得模型表面热流分布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制备出一系列超高声速飞行器风洞测温的稀土发光材料。

这对于航空航天等领域中对温度的精确测量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张洪杰院士探索了稀土离子对交流LEd发光的影响机制,从源头上解决了交流LEd频闪的问题,提高了LEd照明的质量和稳定性,对于保护人们的视力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张洪杰院士获得了交流LEd稀土荧光粉和器件制备的专利技术,实现了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应用的转化。

该成果被应用到多个领域,如植物补光灯、防近视台灯等,产生了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张洪杰院士带领团队,历经16年终于在国际上首创稀土着色剂合成的新方法和技术。

该方法避免了传统方法中有毒有害或易燃易爆气体的使用,降低了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和设备损耗,提高了产量,降低了成本,为着色剂的生产提供了一种更加安全、环保、高效的途径。

张洪杰院士系统地研究了稀土镁合金相结构和相图与性能的关系,为稀土镁合金的设计和制备提供了理论基础。

张洪杰院士发明了下沉阴极电解法,制备了系列稀土镁中间合金,并突破了大尺寸无缝挤压的新工艺,满足了国家的重大需求,推动了稀土镁合金在国防军工及民用领域的应用。

通过合成生物学和化学组装调控相结合,张洪杰院士建立了结构蛋白动态化学键引导纤维成型策略,发展了动态亚胺键纤维化学制备技术,创建了高抗逆性和形态制动性的特种蛋白纤维。

该蛋白纤维在极端环境下表现出优异的力学稳定性和抗逆能力,并可快速实现力学自恢复性和刺激往复伸展-收缩制动性。

蛋白纤维出色的力学性能和低细胞毒性使其具有潜在的生物医学应用,例如在肌肉动态修复和疲劳调节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为生物医学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材料。

科研之路解码

张洪杰院士的科研之路,对他当选院士有着深远影响。

在科研成就方面,张洪杰在稀土杂化发光材料上取得关键突破,解决稳定性差问题和研究发光与温度关系,为航空航天测温等应用提供可能,展现出其深厚的科研功底和创新能力,奠定其在相关领域的权威地位。

在LEd领域,张洪杰解决了交流LEd频闪问题及实现专利技术产业化,应用广泛,体现了其成果的实用性和转化价值。

在稀土着色剂方面,张洪杰首创合成方法并实现产业化,解决传统方法弊端,在众多行业的应用彰显其成果对产业的巨大推动作用。

对于稀土镁合金,张洪杰研究相结构与性能关系并突破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满足国家重大需求,凸显其研究对国家战略层面的意义。

张洪杰在蛋白纤维研究上的成果,则展示了他跨领域研究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

这些成果全方位体现了他卓越的科研水平、创新思维、成果转化能力以及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是他当选院士的重要依据。

后记

张洪杰院士出生地吉林榆树的文化与环境培养了他坚韧等品质。

求学之路为张洪杰奠定了坚实基础。北大本科学习让他具备扎实化学基础。

在长春应化所硕士阶段深化了他在稀土领域研究。

法国博士深造拓宽了他的国际视野,使他掌握前沿理念,这些不同阶段的学习使他知识体系完备、科研能力卓越。

从业之路中,张洪杰长期在长春应化所工作,从研究实习员到领导岗位,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和管理能力,国际交流进一步开阔眼界。

张洪杰的科研之路成果斐然,在稀土杂化发光材料、LEd应用、稀土着色剂、稀土镁合金、蛋白纤维等方面均有突破。

这些研究成果解决行业难题并实现产业化,充分展现其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促使他成为院士。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