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其他类型 > 院士之路 > 第220章 从甘肃秦州区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着名有机化学家吴骊珠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20章 从甘肃秦州区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着名有机化学家吴骊珠

院士出生地

吴骊珠院士,1968年出生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

秦州区现为甘肃省天水市所辖的一个行政区,是天水市委、市政府所在地。

秦州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陕、甘、川三省交汇处,东北与天水市麦积区相连,南与陇南市西和县、礼县、徽县相连,西接甘谷。

秦州历史悠久,商周时期,秦州区境域曾被邽戎、西戎、秦人占据。

秦汉时期先后归属陇西郡、汉阳郡。此后历经多个朝代的更替和行政区划的调整。

秦州区是古代的军事要地,三国时蜀魏争战于此,诸葛亮兵出祁山时,这里曾是重要的战场。

五代时期在这里设天水县,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秦州区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位列“三皇之首”的人文始祖伏羲就诞生在这里,故有“羲皇故里”之称,是海内外炎黄子孙瞻仰伏羲、寻根祭祖的圣地。

伏羲文化是秦州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出生地解码

吴骊珠院士出生地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对她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秦州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着重视教育的传统。

吴骊珠出生在秦州区自治巷吴家大院,父母均为大学教授,这样的家庭环境为她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学习榜样。

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成长,使吴骊珠自幼便养成了热爱学习、善于钻研的习惯,为日后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基础。

尽管秦州区位于西北,但一直以来都较为重视教育发展。

在吴骊珠成长的时期,当地的教育资源为她提供了知识启蒙和学习的机会。

这让她得以在早期接受系统的教育,逐步培养起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扎实的学科基础,为她日后进入高等学府深造创造了条件。

例如,她本科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这与早期的教育积累密不可分。

天水人有着坚韧、勤奋、踏实的性格特点。

生长在这片土地上,吴骊珠可能也受到了这种地域性格的影响。

在科研道路上,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她能够坚持不懈地进行探索和研究,这种坚韧的精神是她取得科研成果的重要支撑。

她长期坚守在有机光化学的研究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和创新,这种执着的科研精神或许与天水的地域文化有着潜在的联系。

另外,对家乡的情感连接往往能够成为一个人前进的动力。

吴骊珠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家乡的认可和期待,也可能激励着她不断努力奋斗。

她所取得的成就不仅是个人的荣誉,也为家乡带来了骄傲和自豪。

这种情感上的联系和激励,促使她在科研道路上不断追求卓越,为科学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院士求学之路

1986年9月,吴骊珠考入兰州大学化学系应用有机化学专业本科,1990年7月毕业并获得理学学士学位。

1990年9月,吴骊珠考入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有机化学专业硕博连读,师从佟振合院士,1995年7月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后留所工作。

求学之路解码

吴骊珠院士的求学之路,对她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多方面的重要影响。

兰州大学化学系是国内化学领域的重要学科基地,拥有优秀的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

吴骊珠在这里接受了系统的化学专业教育,为她打下了坚实的有机化学专业基础。

这使得她在后续的研究中能够熟练运用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为深入开展有机光化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大学是学术思想交流和碰撞的重要场所。

兰州大学浓厚的学术氛围,培养了吴骊珠对化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让她接触到了前沿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激发了她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

这种学术氛围的熏陶,对她日后的科研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她始终保持对学术研究的高度热情和追求。

吴骊珠的导师是佟振合院士,佟振合院士是我国光化学领域的着名专家,在学术研究上有着深厚的造诣和丰富的经验。

师从佟振合院士,吴骊珠不仅学到了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学到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导师的指导和引领,对吴骊珠的学术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她日后在有机光化学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拥有先进的科研设备和良好的科研条件,为吴骊珠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这里,她能够开展高水平的科研实验,深入研究有机光化学的相关问题,不断积累研究经验和数据。

良好的科研平台,使吴骊珠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她的科研成果的取得提供了保障。

香港大学是国际知名的高等学府,具有国际化的学术氛围和先进的教学科研理念。

在香港大学的博士后研究经历,让吴骊珠接触到了国际前沿的研究动态和学术思想,拓宽了她的国际视野。

这使她能够站在国际学术的前沿,思考和解决有机光化学领域的问题,为她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香港大学,吴骊珠有机会与国际上的优秀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和研讨会等活动。

这不仅提高了她的学术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也为她在国际学术界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她能够及时了解国际上的研究热点和趋势,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

院士从业之路

1995年8月起,吴骊珠在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从事超分子光化学研究,先后担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96年破格提升)、研究员(1998年破格提升)、博士生导师。

1997年4月—1998年4月,吴骊珠在香港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支志明院士。

1999年8月,吴骊珠在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从事光化学转换研究,先后担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超分子光化学实验室主任、所科技委员会副主任。

2001年,吴骊珠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17年,吴骊珠当选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2019年11月22日,吴骊珠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1年11月,吴骊珠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从业之路解码

吴骊珠院士的从业之路,对她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吴骊珠在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从事超分子光化学研究。

这让她能够在一个专业的科研机构中,专注于特定领域的深入钻研,为其后续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超分子光化学是一个前沿且具有挑战性的领域,在该研究所的工作经历,使吴骊珠对这一领域的理论和实验技术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她先后在短时间内破格提升为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96 年)、研究员(1998 年)。

这种快速的职称晋升,一方面是对她能力的认可,另一方面,也给她带来了更大的激励和责任,促使她不断追求更高的科研目标。

快速的成长环境,让吴骊珠能够更早地承担起重要的科研任务,锻炼了她的科研能力和领导能力。

吴骊珠在香港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

香港大学具有国际化的学术氛围和先进的科研理念,这段经历使吴骊珠接触到了国际前沿的研究动态和学术思想,拓宽了她的国际视野。

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与合作,让吴骊珠了解到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为她后续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吴骊珠在香港大学的合作导师支志明院士,是该领域的杰出专家,他的指导和影响对吴骊珠的学术成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从优秀的导师身上,吴骊珠学到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研究方法,这对她日后的科研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吴骊珠进入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后,有了更好的研究平台和资源。

该研究所具备先进的科研设备和良好的科研条件,为她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这里,吴骊珠能够开展更加深入和广泛的光化学转换研究,不断取得新的科研成果。

吴骊珠担任超分子光化学实验室主任、所科技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使她能够领导团队开展科研工作,培养和指导年轻的科研人员。

这不仅提升了吴骊珠的团队管理能力,也扩大了她在学术领域的影响力。

吴骊珠能够组织团队开展具有挑战性的科研项目,推动了该领域的发展。

2001年,吴骊珠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这是她职业生涯中的关键一步。

杰青项目为她提供了充足的科研经费和资源支持,使她能够更加自由地开展科研工作。

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吴骊珠与其他优秀科研工作者的交流和碰撞,也让她不断拓宽思路,提高科研水平。

项目的顺利结题和优秀评价,进一步提升了吴骊珠在学术界的声誉。

此后,吴骊珠获得的一系列荣誉,如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科学院十大杰出妇女、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等,是对她科研成果的认可和肯定。

这些荣誉不仅增强了她的自信心,也为她在科研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支持。

荣誉的积累使吴骊珠成为该领域的杰出代表,为她最终当选院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吴骊珠先后当选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与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这些国际学术组织的认可,进一步提升了吴骊珠的国际学术地位。

这使她能够在国际学术舞台上更好地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与国际同行进行更深入的交流与合作,为中国的光化学研究赢得了国际声誉。

院士科研之路

吴骊珠院士是我国着名的有机光化学家,长期从事有机光化学的研究工作,在有机光化学合成和人工光催化分解水制氢研究中,做出了系统性创新成果。

吴骊珠院士率领的研究团队,利用可见光催化的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光化学反应的选择性,使得反应能够更精准地朝着预期的方向进行,减少了副反应的发生,为有机合成提供了一种高效、精准的新方法。

吴骊珠院士团队突破了传统脱氢偶联反应必需加入化学计量氧化剂的局限,创建了“放氢交叉偶联”新反应,成功实现了多种惰性键的活化和交叉偶联。

这一创新成果为有机合成开辟了新的途径,使得一些原本难以进行的反应,能够在较为温和的条件下顺利进行,对于复杂有机分子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利用这一成果,在常温常压下就可以实现苯和氨气一步合成苯胺、苯和水一步合成苯酚等,具有较高的原子经济性和潜在的应用价值。

吴骊珠院士团队还模拟自然界光合作用系统1和系统2,开发出高效、稳定、廉价的可见光驱动放氢和放氧催化体系。

该体系能够有效地利用可见光进行催化反应,将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为太阳能的转化和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吴骊珠院士团队,在没有牺牲剂条件下,实现了高效稳定的可见光催化全分解水制氢和放氧,将国际上最高产氢催化转换数提升到1600万,取得了可见光催化制氢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吴骊珠院士团队的这一成果,为清洁能源的生产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对于缓解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科研之路解码

吴骊珠院士的科研之路,对她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有机光化学合成方面,吴骊珠院士提高了光化学反应选择性以及创建了“放氢交叉偶联”新反应,展现了她在学术创新上的卓越能力。

这些成果不仅为有机合成领域开辟了新途径,还吸引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提升了吴骊珠在该领域的学术地位。

通过解决传统反应中的难题,吴骊珠院士展现出她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出色的实验技能,为推动有机化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人工光催化分解水制氢方面,吴骊珠院士开发出高效催化体系并实现高效稳定制氢和放氧,突破了清洁能源生产的关键技术瓶颈。

这一成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为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其创新性和实用性得到了广泛认可,进一步彰显了吴骊珠在科研领域的领导地位和前瞻性思维。

总之,吴骊珠院士的科研之路,充分体现了她在科学研究中的执着追求、创新精神和卓越才能,为她最终当选院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后记

吴骊珠院士的出生地天水秦州区,为她奠定了良好启蒙教育基础。

求学路上,兰州大学的专业培养和中科院感光化学研究所的硕博连读及名师指导,赋予吴骊珠院士扎实的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从业中,吴骊珠院士在不同科研机构的历练、快速晋升及领导岗位,提升了她的科研能力和影响力。

科研之路上,吴骊珠在有机光化学合成和人工光催化分解水制氢领域的创新成果,展现出她的执着追求和卓越才能。

上述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促使她最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激励她为科学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