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很多学校名誉院长的宣传作用,莫裕辉是需要有实权的,所以,对于要让他来经济学院暂代院长这件事,陈书伦还是花了不少心思。
通常情况下,大学二级学院院长需要具备正高或以上职称,比如教授、研究员等,但莫裕辉本人虽然学历出众,拥有较强的学术水平,但归根结底也只是个商人,可以说,他和教育系统就是完全扯不上关系的。
如果是在普通学校,那稍微走走偏门,上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差不多了,但对于上城大学这样一所百年名校来说,只要身处体制内,那所有人走的每一步都应该完完全全的合理合法,万不敢越雷池一步。
所以对于陈书伦大胆的提议,校长也是认真考虑了许久,这俩人也认识了那么多年,校长自然明白陈书伦的苦心,只是身在其位,他难免有顾虑,不过,最后让他下定决心的,还是那场病床前的谈话。
“一定要这样做吗?你明明知道,这件事就算是我也很难办的”
“我当然知道这事不容易,可是我老了,力不从心了,这学院的未来终究是要交给他们年轻人的,若不是学院无人可用,我也不至于腆着一张老脸让他搅入这趟浑水啊。
裕辉虽然远离学术界,但他的学术背景和早年的学术水平都是顶尖的,他年轻时候发表的文章直到现在都是学生们没法绕过的大山,更何况,在实践经验,资源整合以及创新管理这些方面,又有谁能比得过他呢?
我们这些老家伙观念已经旧了,我需要一个可以破局的人来改变这种僵化的局面,我更希望他能带出一个合格的接班人来接我的担子。”
陈书伦知道,经济学院正处在一个亟需变革的十字路口,传统的教学与研究模式已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经济形势。他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学者型院长,更需要一个能够引领学院破冰前行,敢于触碰旧有体制,探索新路的领航者。
正因如此,莫裕辉才成为了那个不二人选,他的履历上虽未镌刻耀眼的学术头衔,却满载着实战经验与创新的火花,这恰恰是陈书伦最为看重的。
“好吧,根据现在的情况来看,莫总确实是最合适的人选,他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者,却也是一位能够洞察时代脉搏,将理论与实践完美融合的先行者,或许,他的到来,能给我们带来意料之外的惊喜也说不定呢。”
就这样,在陈书伦苦口婆心的劝说下,校长在权衡利弊后也终于点头同意。在他们的运作下,莫裕辉顺利进驻上城大学经济学院,对于他的到来,校长自然是万分感激的。
“莫总,上城大学建校百年,尤以经济学院发展为重,针对这一轮的学科评估,学院能否重现辉煌,就仰仗您了。”
莫裕辉闻言,心中也涌起一股强烈的责任感。他知道,这不仅是现任校长对他个人的信任,更是对整个经济学院未来的期许。
“校长,我明白您的意思,我会全力以赴的”
经济学院办公室内,暂代院长之职的莫裕辉眉头紧锁,他认真地研究着桌上那份厚重的评估指南。这份指南不仅详细列出了包括师资力量、科研成果、教学质量、国际交流等多个维度在内的各项评估指标,还另外强调了创新能力和社会贡献度的新要求。
不得不说,现在的专业办学要求确实比以前要苛刻许多,这无疑是给学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这份指南不仅仅是冰冷的指标堆砌,更是对经济学院未来发展方向的一次深刻拷问。如何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让学院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他与经济学院亟待解答的难题。
他缓缓站起身,自顾自地走到窗边,望着窗外郁郁葱葱的校园,思绪飘飞。
一转眼,他已经离开校园二十四年了,也在又爱又恨的学术界销声匿迹了整整二十四年。他知道,此时的自己早已无法融入母校了,甚至对于整个经济学院来说,他都是格格不入的。
象牙塔里充满了理想,充满了热爱与激情,然而社会却不是这样,社会是现实的,是骨感的,更是绝望且痛苦的……
不过,他一直都感谢这个现实的社会,如果不是他那时勇敢走出了象牙塔,他就不会知道,原来在社会这个大熔炉里,怀揣理想主义根本没用。
莫裕辉浸淫商海长达二十四年,那些在商海起落浮沉的日子,除了让他在商界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整个华南地区事实上的一把手之外,更重要的是让他学会了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寻找机遇,如何在逆境中破局重生……
他一直都清楚,对于老一辈的体制内工作者来说,最大的问题便是过于守成,缺乏变革的勇气。中庸之道固然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贵财富,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的思想理念也应当随之更新才好。
大学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的场所,更是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和成熟人格的重要阶段。
而?对于莘莘学子来说,上大学的目的?也绝不仅仅是获取文凭和找到好工作,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一个学习过程,去优化思想,提升格局,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思想和灵魂。
上城大学始建于抗战时期,其下设的经济学院更是在那个艰难的时代为国家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金融人才。正是这样一所百年名校,才更应在国家和平,人民幸福的今天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与使命。
他们面对的真正挑战从始至终都不是如何满足评估指南中的各项指标,而在于如何引领经济学院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之路,为国家培养出既具备扎实理论功底又拥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才是身为教育工作者恒久的使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