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麦子不能着急······低头弯腰······”
“左手拢住前面的麦子,镰刀着拢住的麦子的根部往自己怀里方向割。”
“不能用猛力,用猛力割容易受伤。”
“割倒的麦子不能随便放,这样顺着······”
赵杰解说的很仔细,还给温书做了示范。
温书点了点头:“我试试。”
“成。”
温书拿出手套仔细戴好,然后用左手抓住一把小麦用镰刀小心试探······
赵杰紧紧盯着,生怕温书麦子没有割下来,把自己割伤了。
温书动作虽慢,好在进行的很顺利。
第一把割下来,慢慢就有感觉了。
见此,赵杰松了口气,擦了擦头上的汗。
天,从来没觉得割麦子这么难!
这不是看一眼,有手就行的吗?
割麦子渐渐上手的时候,温书觉得有些累了,他摸了摸肚子,早晨的那一碗地瓜粥已经消化干净了,从衣兜里掏出鸡蛋,再不吃,就要凉了。
吃着鸡蛋,温书忽然想到,他还没有问柳凌在几队?
他拿的点心多,是准备和柳凌一起吃的。
温书正想找人问一下,抬头就发现柳凌就在自己前面不远。
只不过区别是,自己这一行麦子才开始割,人家已经割了一个来回了。
距离越来越近,柳凌停了下来,提醒道:“你第一天干活,慢一点不要紧,别把自己累伤着了。”
温书表示赞同,赚工分什么的,他真的不急,“你等我一下。”
将手套摘下来,温书几步跑回地头树下,找自己的布兜。
咳,新手新手,慢一点可以理解。
从布兜拿了几块点心出来,正想跑几步和柳凌分享的时候,却发现人已经割到头了。
温书:这速度,望尘莫及。
中场休息,温书问:“你来了几年了?”
柳凌看了一眼温书:“去年来的。”
温书甚是惊讶:“你才来一年干活就这么利索了?”
柳凌:干活利索跟来的时间长短有关系吗?
温书默默的戴好手套、草帽,开始干活。
赵杰见温书渐渐上手就去干他自己的活了,他还有媳妇和两个孩子要养。
没有人盯着,温书反而更自在了。
三队长经过的时候,停下来看他一眼。
见温书虽然割得慢,但好在没有偷懒,不像那两个,大队长去叫人的时候还没有起。
早上的时候,安排好温书三人,大队长就黑着脸去找知青院的负责人。
负责人张宇表示冤枉,他们叫了,奈何人家不起,还把他们骂了一顿。
大队长挥挥手,张宇等男知青赶紧溜了。
他们都是在大队长手下混饭吃的,大队长发怒,他们惹不起。
大队长带着两个人去了知青院,不久,一男一女两个狼狈的身影出了知青院。
作为“惩罚”,大队长让他们去挑麦子回场。
这个时候,生产力有限,拖拉机,一个公社都没有几台。
而每个公社里,也就只有实力比较雄厚的大队才拥有一台拖拉机,青山大队就是其中之一。
其他大队,就只能用牛车,用牛车原本也没什么,但问题在于,牛车和拖拉机不一样啊,牛,需要休息。
所以,在拖拉机用不起,牛车舍不得用的情况下,很多重活就需要人力去扛,青山大队也是一样。
毕竟,就一台拖拉机,几辆牛车,地里那么多亩地的麦子,只靠它们,何时才能拉完?
所以,就需要用人去挑。
程业和杨静同志,就被委以重任,挑麦子去了。
只不过大队长太高估他们了,第一趟,就掉沟里去了。
而一上午,他们就挑了这一趟。
对此,大队的队员:······
俗话说得好,人比人得SI.
和他俩相比,温书三人的表现就好太多了。
到了中午吃饭时间,孙宏孙越兄弟俩一共割了五行。
温书割了两行,对此,他很满意,两行意味着两个工分到手。
其实,两行还有柳凌怕他赶不上吃饭,帮他割了几把。
统一吃饭虽然节省时间,但缺点是去的晚了,饭可能就没了。
豆角炖土豆,炖的软烂,味道还不错,就是这个玉米面的窝窝头,温书吃不惯。
他从小到大,吃得都是白面馒头。
放在上一世,是多么平常的一件事,可如今这个年代,想想竟有些不可思议。
估计他说出来,人们都不会信。
窝窝头艰难的啃了一个半,温书实在是吃不下去了,就把那半个给了柳凌。
“你放心,我是掰的。”
柳凌没有说话,看了温书一眼就把那半个窝窝头吃了。
等柳凌吃饭的时候,已经吃完的温书四处打量,看到了程业表兄妹俩,狼吞虎咽狼狈不堪的模样让温书觉得可笑。
现在怎么不嫌弃窝窝头难吃了?
程业自然也看到了温书,同样是第一天干活,同样是干了一上午的活,看看那人依旧如高岭之花的模样,再看看自己现在满身的泥污,程业就觉得尴尬。
只是尴尬转瞬即逝,他微微侧身加快吃饭的速度。
下午还得干活呢。
来自京市的“程大少爷”,第一次遭受到社会的毒打。
而同样来自京市的温小少爷,也第一次经受生活的打击。
还没到傍晚,温书就被迫早早的下工了,他真的撑不住了。
第一天赚了五个工分,他已经很满足了。
在记分员记录他的工分时,系统商场显示,今天赚得工分已到账。
五个工分,兑成钱是两毛五,也不知道他家老爷子还有爸妈知道自己忙碌了一整天就赚了这点钱是什么心情?
算了,不想了,还是先兑换几个鸡蛋完成自己的小目标吧。
柳凌的鸡蛋也不多,再加上两个人吃,估计早就见底了。
正当温书打算从商场兑换几个鸡蛋的时候,忽然发现,鸡蛋右上角有几个红色小字:今日特价、限购一份。
温书看了看鸡蛋下边的价格:0.1工分。
也就是说,平常买一个鸡蛋的工分特价的时候可以买十个。
温书高兴极了,毫不犹豫的花了一公分。
十个鸡蛋到手!
赚了。
系统商城右上角显示的工分,由5变成4.
不过,他还是去了村里一趟,找已经说好的木匠李伯换了几个鸡蛋。
不然,没有办法解释鸡蛋的来源。
无中生有这事,一次两次还行,次数多了,容易露馅。
晚饭,温书炖的土豆,贴了几个饼子。
温书不会蒸馒头,贴饼子还是今个割麦子的时候,赵杰的母亲兰婶告诉他的。
据说简单,方便,还好吃!
温书信了,可是当他动手的时候,才发现面团只粘手不粘锅。
提前回来做饭的老知青看见,笑着告诉他,贴饼子的时候,手上要沾点水。
面团成功贴在锅上,温书擦了擦头上的汗,长长的松了一口气。
暗自琢磨。
其实,他们可以提供面粉,找人帮忙蒸馒头的。
就是给几个馒头的事。
他们不差这几个馒头,真的!
结果等柳凌回来,温书提到这件事的时候,柳凌却拒绝了。
“你会蒸馒头?”温书的语气里满是不可置信。
柳凌点了下头:“勉强能入口。”
“那就行,”温书不挑,好吃就多吃点,不好吃就少吃点。
这个年代,能吃饱的人,不多!
“你好厉害,竟然会蒸馒头,”温书仍旧觉得不可思议。
柳凌笑了笑:“技多不压身。”
温书的筷子一顿,那他是不是也应该学一点技能?
可是蒸馒头,他真的不会啊,上辈子他们都是买馒头的,而这辈子他爹娘一个比一个忙,吃的馒头,都是从单位食堂直接带回来的。
他娘都没有蒸过几回,别说他了。
洗漱后,温书困得不行,躺在床上秒睡。
不是他适应的快,而是今天,他真的太累了。
他今年二十岁,这辈子活的二十年,加起来都没有今天一天干的活多。
温书虽然睡着了,可由于今天高强度的劳动力,让他的身体酸疼,翻来覆去睡得不是很安稳。
已经快睡着的柳凌被吵醒,身为过来人,他自然猜到温书的情况。
犹豫了犹豫,他还是起床······
第二天一早,温书自己醒了,下意识的伸了个懒腰,发现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难受,有些疑惑,然后就隐约想起,昨天半夜的时候,好像有人在帮自己按摩胳膊腿。
来叫温书起床吃饭的柳凌看到已经醒的温书,有些意外:“你醒了,起床吃饭吧。今天还得干活呢。”
“好,”温书点了点头,犹豫了犹豫,说道,“昨晚······谢谢凌哥。”
柳凌动作一顿,显然没想到温书知道了。
他没有说话,只是看了一眼温书就出去了。
温书觉得有些奇怪,但时间不允许他多想,连忙爬起来。
同样是天色朦胧,站在田间地头的温书心情甚是复杂。
想想昨天站在这里时的茫然无措,才一天,他竟然已经习惯了。
适应力这么强,他家老爷子知道,应该会很欣慰吧。
温家满门忠烈,所以,当温老爷子想把温书培育成读书人的时候,很多人都暗自嘲讽,说他失去了温家先辈的风骨。
甚至有很多人,会偷偷的欺负温书。
即便有着成年人的思想,温书依旧想不明白:为什么读书会失了风骨?难道都死在战场上才算有风骨吗?
满身伤疤的爷爷,夜晚疼痛难眠,白日还要为增强军事力量忙碌,他们看不到吗?
心中愤慨的温书,以“以伤换赢”的方式,绑着欺负他的几个人回到大院。
当着他们的父母,在大院诸多前辈面前,说了两句话:
“既然读书会失了风骨,你们为什么要读书?”
“你们读书不如我,就连打架都不如我,还谈风骨,可笑!”
这话,明面上是说给那几个欺负他的人听的,实际上,是在说那些嘲讽温家的人。
那个时候的温书才十四岁,满身狼狈一身血污,明明小小瘦瘦的一个,却是熠熠生辉,耀眼夺目。
当时在场的人很多,看着掷地有声的温书,心中惊叹。
温家幼子,不容小觑啊!
温书一战成名,让很多人都知道,即便是温家那个最弱小的白嫩嫩的娃娃,也不好惹。
那一战后,大院里关于温家的风言风语消失。
而温书,“逞强”的后果就是在床上足足躺了一个月。
同时,他也得罪了不少人。
包括温书这次下乡,也有那几家人的手笔。
只是形势比人强,温书本就符合下乡插队的条件,这个时代太过混乱,他不能也不愿让温家人冒险。
况且,来自后世的温书,知道局势发展的趋势,用不了几年,他就可以光明正大的回去。
到时候再算账,也不晚。
更何况,他相信他不在京市的这段日子,那几家人的日子是不会好过的。
他家老爷子,可是护犊子得很。
割完一行麦子,温书伸腰让自己休息一下。
“温知青,喝水不?”同样在地头休息的赵杰举了举手里的搪瓷杯。
温书摇了摇头,他带了水,这会还不渴。
赵杰也不勉强,他也只是客气一下罢了。
这些城里来的知青,都是干净得很,一般都用不惯他们乡下人的东西。
气氛多少有些尴尬。
这时,一大一小两个丫头手牵手从地那头慢慢的走过来,看到自家闺女,赵杰也顾不得喝水了,快步走上去抱起那个小一些的丫头。
而那个大一些的丫头,则跑到温书跟前,将跨在自己身上的水壶摘下来递给温书:“哥哥,你的水壶。”
温书很惊讶:“三丫,你怎么来给哥哥送水了?”
大一点的那个丫头正是李丫,她笑了笑:“是柳凌哥哥让三丫送来的,他还给了三丫一把水果糖。”
说着,李丫还向温书展示了自己装满水果糖的口袋。
小满拍了拍自己的衣兜,示意她也有。
小满,就是赵杰的宝贝闺女。
“哥哥,你的水壶怎么和我们的不一样啊?”李丫看了看温书手里的水壶,又看了看赵杰身边的暖水瓶。
温书笑了笑:“那三丫想不想尝一尝,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可以吗?”李丫睁着漂亮的大眼睛,很是惊喜的问。
她不是小孩子了,不止一次的听大人说,城里来的知青脾气不好,嫌弃这嫌弃那的。
“当然可以,”温书拧开壶盖,用手背靠近水壶口感受一下里面水的温度。
正好。
“喝吧,”温书理了理李丫的头发,“出那多汗,小心中暑。”
李丫“嘿嘿”一笑,先抱着水壶小心翼翼的喝了一口,然后又“咕咚咕咚”喝了好几大口。
赵杰想阻止已经来不及了。
“小满也要,”小丫头从赵杰怀里挣脱,急急地走过来,却被脚下的麦秸秆绊了一下,差点摔倒被快一步的温书接住。
“小满也想喝?”
“嗯,”小丫头点了点头,大眼睛直直的看着李丫······手里的水壶。
赵杰端着他喝水用搪瓷杯过来:“小满喝爸爸的好不好?”
“不要,”小姑娘毫不犹豫的拒绝,脸一扭“藏”在温书的脖颈。
“小满妹妹,给,”李丫已经喝完了。
等两个小丫头喝饱水走了,温书掂了掂手里的水壶,递向赵杰。
赵杰拒绝:“不用不用,我有。”
温书:“你闺女把水喝完了。”
赵杰:成吧,是自己自作多情了。
悻悻的拿过水壶,倒满,还给温书,赵杰拿起镰刀准备去干活的时候,被一块桃酥挡住了去路。
闺女喝了人家的水,自己吃了人家的点心,哦对了,还有柳知青的那一把水果糖。
吃人嘴软,拿人手短啊。
赵杰一边在心里嘀咕一边干活,趁人不注意的时候就“偷摸摸”帮温书割两把。
这一天,温书挣了六个工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