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叶家这一家被安排好工作后,罗伯特也了解了一家人的姓名,重点是那个锦鲤福宝女孩叫叶韵儿,现年六岁。

现在罗伯特在遵化直接的手下已经有了三千多人,其中一千左右是男性青壮。

在技术这么落后的封建社会,就算这些人拿来造反,也算有一点家底了。

罗伯特的生化兵没有跟在身边,而是带了粮食火药和八门炮车去支援了浑河前线。

浑河之战,是后金起兵以来第一血战,罗伯特自己不去凑热闹,总也要把戚家军和白杆兵缺乏的粮食和火药带过去,而且后来白杆兵和戚家军是被沈阳的红衣大炮轰破了阵型,那带个八门更强的大炮过去,平衡双方实力也是应该的。

其中浑河血战的戚家军,在其建立的时候已经是世界第一支野战炮兵部队,其火炮的比例是六人一门火炮,当然因为火炮技术发展的缘故,只是六人一门虎蹲炮,虎蹲炮发射实心弹能打三百米,发射霰弹能打一百米,但在明朝戚家军建立的这个时期(十六世纪中叶),已经能压服世界所有的野战火炮了,毕竟是第一名,戚家军之前的火炮都是防守用或者船用。(欧洲把野战火炮引入野战军队中,是古斯塔夫二世在十七世纪初的尝试,凭借这一手,瑞典人在三十年战争中大败神圣帝国,当然他们也永远的失去了古斯塔夫二世)

至于白杆兵,则是随着明朝第一女将军秦良玉的名声发展起来的一支少数民族军队。其实华夏西南能打的少数民族军队很多的,广西的狼兵、云南的苗兵等等都很出名。

抗战年代,日军进入广西,连伪保长都找不到人做,遇到的是广西各村凑钱买枪打小鬼子的冷枪。小鬼子最后坚持不住,只好退出广西。

云南兵在抗战年代也以悍不畏死成名,当时一次大战过后,一个滇军的团长砍死五个鬼子自己也身中两枪,此人去找到师长,让师长看到子弹是从前面打进去的,让这滇军师长确认过后才因为失血过多晕过去。

因为他们民族的规矩自古就是,身前中箭者赏,背后中箭者斩。他们虽然已经成为现代军队的团长师长,却也不敢忘本。

自古有道,将是军中胆,带兵的不怕死,手下当兵的就没有怕死的。(王近山在一次战斗中中炮受伤,警卫要送他去医院,王近山看到因为自己受伤全团人心浮动,下令不让警卫送自己去医院,留他看完打完这次战斗再去,等全团看到团长受伤也不肯撤下,全团士气大振打了胜仗。)

这些少数民族的士兵战斗力高也不难理解,少数民族多居住于山区,山民见识少为人质朴,也没有被城市的油滑风气给污染了。

袁世凯最早的北洋军,只从农村招募良家子当兵,也是这个原因。后来北洋军扩编,什么地痞无赖山贼土匪的都被招进来之后,虽然北洋的兵力一下扩了好几倍,但是论其战斗力,其实是下降了。后面北洋集团各种破事不断,最后无力南征也是因此时埋下的伏笔。

当年我军起家的革命根据地,不是山区就是农村,很多时候既是山区又是农村,这里的兵员战斗力高过白军一大截也就不难理解了。

生化兵是罗伯特刚来这里时就放出去的,五十个生化兵赶着五十辆四轮马车充作劳军民夫和明军汇合,此时明兵分为两营,游击周敦吉与副总兵四川石柱都司佥书秦邦屏先渡河,在桥北立营,童仲揆、陈策及副将戚金、参将张明世统浙兵三千在桥南立营。

此时沈阳已破,救援沈阳的任务变成了击败建奴收复沈阳,众将都是血性汉子,尤其是周敦吉和秦邦屏。不然按照主将陈策的想法,既然沈阳已破,干脆退回辽阳。周敦吉秦良玉秦邦屏等人一力请战,才有的现在渡河扎营。

渡河后,按照罗伯特的指示生化兵们,将拉车的四匹马牵下来,然后卸空马车内的物资,再以钩索将马车连接起来,五十辆四轮马车在营地外围组成了一个车营。

之后生化兵们除了一人警戒剩下的就开始烧水做菜做饭。

因为九十年代的美国最容易买到的主粮是白面,这里五十辆四轮马车里面,三十辆都装了白面。一辆四匹马的四轮马车能拉两吨货物,这里就是六十吨白面,相当于12万斤,差不多等于明朝一千石。

生化兵们变身大厨,一个个开始烙饼(蒸馒头要发面,发面那是需要时间的,而且发面还要纯碱,一时间战场上那去找碱面啊)还有其他马车上装的猪牛肉,也被生化兵们切成大块后扔到煮开了水的大铁锅里,不多的调味料也都放了进去。在调味料的作用下煮肉的香气很快传遍军营。

因为罗伯特知道,哪怕有自己来支援,对很多来自四川的白杆兵们,这也很可能是最后一顿饭了,那这最后一顿一定要吃好一点——历史上白杆兵是饿着肚子和建奴八旗血战到死的。

事实上白杆兵也就没啥军需后勤的概念,走到哪吃到哪。反正大明朝廷不会让客军饿着肚子的。一般只要路上带个两三天的干粮就够了。

明朝军制,客军来的第一天当地不给准备粮草,而不带后勤补给军需的白杆兵行军速度肯定快一些,带个两三天干粮是足够在大明土地上行军的——白杆兵只需天黑前赶到下一地,让当地准备明天的粮草即可。

煮肉的调味料里面有不多的辣椒,这显然很对白杆兵的胃口,虽然现在四川还没有辣椒。

南方人多喜食辣椒,其实是为了祛风湿,这也造就了后来四川人不怕辣,贵州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的饮食习惯。

而北方人祛除风湿的办法,在明朝的时候是吸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上就有记载吸烟治疗风湿。不过明朝时没有卷烟,大家是在家把烟叶烧在炭盆里,然后全家一起吸烟。

后来东北开发的时候,很多山东移民将这个习俗带到了更冷更需要驱寒驱逐风湿的东北,也就有了东北男女老少人人吸烟的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