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山认准了辅神台就是世子殿下,而不是以太子相称。待岳山解释清楚之后,辅神台明白了。
原来识出辅神台身份的,不是证明身份的牙牌,而是辅国公交给辅神台的一块不明材质的牌子,辅国公把牌子交给辅神台之后,辅神台也对这个牌子产生了好奇,要说天材异宝辅神台也见过不少,可是这块牌子他真没看出来是什么材质,既然父亲让仔细收着他就把牌子和牙牌串到了一起。
在岳山的口中得知这块牌子是披甲军的前身,由辅国公、陈凤和、陈鸣仁、刘百韬、靖文远、岳山、陈颎这些披甲军老卒组成的陷阵营的军牌,陷阵营是辅国公领兵的第一个营名,随着势力的扩大,才有了在陷阵营的基础上成立的披甲军,随着披甲军的成立,陷阵营也只在披甲军中存在了三年,就因为营中精锐都被调任各营主将,陷阵营就被除名,陷阵营的事情也就只有最早一批披甲军老人还有印象,而当时陷阵营的人不是如今披甲军的大将就是叱咤战场的已故名将,活着的有披甲军副将刘百韬、副将靖文远、飞羽军主将陈颎,战死的有飞夺紫荆关和自立为南阳王兽人朱桀同归于尽的秦无佑、一人横扫前秦如入无人之境的前披甲军先锋大将刘牧之、守一线天拒乔晋政权六万大军于关外,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勇,四千军挡一国而全军不活一人的杨培庸、血战修罗军一战扬名的马前卒、上山伏虎入水擒蛟的水战名将谢澄……哪一个拉出来都是战功卓着的名将,岳山是陷阵营中仅有早早退出军伍的人,而每一个陷阵营老卒的离去,都会把陷阵营的军牌留下,一共二百七十块军牌,都是战死沙场的遗物,辅国公曾开玩笑,等自己死后要让这些军牌陪葬,和老兄弟们聚在一起。
“殿下,这军牌是我们陷阵营老卒才有,一共只有三百枚,是当年兄弟们合力诛杀一头成势稀有夔兽的兽鳞,每枚上面都刻有名字,只有国公的鳞片是带有金边,所以没有刻记,这也正是末将认出殿下身份的原因。”
辅神台也不再掩饰身份,询问岳山:“岳叔叔,如你所说陷阵营老卒都在军中效力,为什么你在这石人山落脚?”
“当年攻取隐阳,我重伤昏死心脉全无,被认做战死草草掩埋,命不该绝,一场及时暴雨把我冲了出来,被这石人山中山民救了,身体复元后一身修为却大打折扣,不能再冲锋战场,就留了下来报恩,这么多年过去了,没想到修为也跟着练了出来,这点儿修为在军中也拿不出手,再说年纪都这么大了,也没必要再回军中吃资格饭,也没和以前的老兄弟们联系,没想到有生之年却能见到世子殿下。”岳山不解反问:“传闻殿下遇刺修为尽失几乎成了废人,难道是掩人耳目?”
辅神台不可置否:“也算是,宫中太多规矩,这样脱身出来游历江湖,身份不会泄露成为众矢之的,会更安全。我的身份希望岳叔叔不要透露出去!”
岳山抱拳应诺:“殿下放心,这件事只会烂在我肚子里。”
“岳叔叔,你现在的修为也不弱,既然宋之留提供了这个机会,不如顺时而为,也可以顺便监视他是否有不法行为,是正当生意更好。”
辅神台起身向岳山行礼:“已经很晚了,我先回去免得宋之留他们发现。”
辅神台和宋之留一行离开石人山抱犊寨之后,重新踏上了往陈郡的官道。
宋之留开出的条件相对来说并不丰厚,但是对于只得温饱的山民来说还是很有诱惑力的,在岳山的主导下,石人山中五百多青壮除了少数不愿离家,其余人都愿意跟着岳山做走货的营生,宋之留给他们两个月的时间收拾,两个月后在周家渡找宋家的船队接货。
马车里,宋之留在对儿子宋见贤说教:“儿子,知道为什么我走这一趟拉拢岳山?”
宋之留看宋见贤疑惑的表情,仿佛在说,你不是在山上说过?
“我确实真心拉拢他们入伙,但是最主要的一点是我们在山上这两天,落后我们一天多路程的车队已经走到了我们前面,一分不少的走过了他们的地界,那可是我们宋家在洛阳的全部家当,虽说他们取之有度,也免不得会有见利忘义的时候……”
辅神台将宋之留的话清清楚楚的听在了耳朵里,并非他要刻意偷听,而是修为在身,方圆二十丈里所有的动静都逃不开他的耳朵。
辅神台轻轻摇头暗叹,果然是无奸不商,处处存着算计,对任何人都要防上一手。
入了陈州地界辅神台就和宋之留一行分开了,宋之留一行要从西华向东南而行直去周家渡,辅神台则要在西华逗留一天,这里是女娲娘娘的都城,后世所建娲皇城是妖族的信仰圣地,东南不足百里处就是宛丘城,西华、宛丘仅以两城之地而置从三品官级立镇守府,这是历代以来绝无仅有的特例。而向东一百五十里外就是道教圣地真源,是道教创始圣人老子的生地,妖族圣地西华、道教圣地真源、人文圣地宛丘,方圆不过四百里的地域三城三圣地,这在任何地方都没有的情况,由此可见上古时期这一片土地的繁盛状况。
辅神台一直生活在洛阳,去长安是第一次出远门,这次一路东南而来,是到处充满着新鲜感,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辅神台在书中游览的印象,在现实中却有些大失所望。
作为妖族圣地,辅神台觉得怎么样也应该山水萦绕、奇峰幽然,实际上眼中的西华却是一座趴在沃野平原上的建筑群,西华没有城墙城门,因为城中供奉祭祀女娲娘娘的娲皇宫是宫殿礼制,妖族达成了一个共识,西华只有娲皇宫配备城墙和城门,以凸显地位。
西华整个建筑群覆地方圆十里,只娲皇宫就占了四分之一还多,当然作为圣地,并不是可以随便出入的,辅神台没能进入娲皇宫参观一下这个融合了人、妖两族建筑风格的宫殿群,毕竟娲皇宫还是妖族一大势力,涉及诸多隐秘。
除了恢宏神秘的娲皇宫辅神台比较震撼之外,西华再没有什么领他有印象的了,也没有停留就直接去了宛丘。
宛丘最早是伏羲时期的名字,后来置陈国、淮阳国、陈州、陈郡,也一直作为陈州陈郡的治所所在地,直到西华和宛丘被尊为妖族圣地之后,才改回古名宛丘以做纪念,而陈郡治所也迁到了数十里外的周家渡。
妖族圣地,辅神台想不通,为什么这沃野平原无险可守、无山可依却是上古时期人文发源地,女娲、伏羲、神农都在这里定都?
道家先贤道祖老子能在这片土地生而为圣,遍访福地炼丹不成,还是在这片地域炼而丹成。
说来也是,辅神台虽然读书不少,涉猎广泛,那也只是书本上的记录,不会有人告诉他上古时期鸟兽可成妖,人族从狩猎过渡到农耕,才是人族兴旺的起源,而农耕文明的必要因素是水和土地,这一大片平原虽然无险可守,大小河流众多方便灌溉,最适合不过农耕,而农耕文明的发展促成了人族人口第一次暴增,人力资源的丰富才会有相对的文明体系,这也正是这块平原大地上会成为人族的发源地、妖族圣地的重要原因之一。有险可守有山可依的山区丘陵,自古就不适合农业的开发,更不要说发展农耕了。
辅神台在这里见了不少妖族,真的是让他大开眼界了,要知道妖族也分几个等级,第一等级的当然是上古时期妖族大圣和修炼成型的妖兽传承下来的嫡系血脉,这一等级是出生就是人形,具有妖族最优越的传承天赋,修行上来说省去了渡劫才能幻化人形这一关,宛丘八姓就是这一等级,当然,在羌地妖族范围内也有不少这样的血脉传承存在,只是不为外界所知而已,而这一等级中又有血统品级的区别,比如血统最高的无疑当属女娲娘娘一脉,其原形至今仍是一个不解之谜,但这并不妨碍她的尊贵。其下则多是上古时期各种神兽的传承,麒麟、白虎、青鸟、玄武、凤凰……只是随着数千年的三族争霸,这些妖圣血统的传承基本断绝,很久都没有在世间现身。
第二等级就是人族和妖族的混血,这一类分为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完美继承人族和妖族的优点,这一类少之又少,出现一个那都是属于天才的存在,另一类就是正常传承,偏人族或者妖族,只是普通的混血,不过机缘巧合也能修成大能。
第三类就是像吞天蟒一样靠自身修行幻化人形的的妖族,这一类都是元婴境界的修为,相当于人族大宗师境界,都是修行五百年以上近千年才能幻化人形,不过也有例外,青丘九尾狐一族因为祖上是大禹姻亲又助大禹治水有功,被人皇大禹开恩可两百年成人形,而且雌性都是风华绝代、媚人心骨的美女。
另外还有黄鼬一族,不知是得了什么际遇,甚至可百年就能幻化人形,唯一的要求就是会趁夜色看不清状况的情况下路边开口询问路人,问它像不像个人,如果被回答像,或者是,此后他就能幻化人形,修为并不高,只是达到人族修行者的炼魂境而已。
第三类是最不常见的,所以在妖族圣地宛丘,辅神台也见不到,但是进入宛丘后见到的都是和人族没什么区别的人,他心里在说这可不就是人族么,哪里像妖族了。
当铺、客栈、妓院、酒楼、铁匠铺、布行、胭脂水粉铺、糕点店、茶叶行,药铺,还有路边摆着卖菜、水果、小吃食的临时摊铺,终究是十几岁的孩子,辅神台牵着马,买了不少东西,边走边吃,只是这清秀模样和这不顾形象的吃相,倒是引的不少少女侧目相看。
进了宛丘城辅神台以为自己到了书中描述的南方水乡,偌大的宛丘城被一片湖水包围,这可是天然的护城河啊,城中又有河道相连,这个季节湖上芦苇青碧、荷叶连连,水鸟在水面游荡,泛舟湖上的青年男女飘扬着丝竹弦乐和悠悠歌声,不输人间胜境。
辅神台终于明白了逐水而居的意思,人文始祖伏羲大帝和神农氏定都在这里的原因。辅神台问清了路,循路去了宛丘最负盛名的太昊伏羲陵,这里是一代传奇伏羲大帝的陵墓,历代以来各朝大一统帝王都会拜谒太昊陵祈福祭天,因相传伏羲和女娲是兄妹关系,伏羲也和女娲一起被妖族视为祖先,之后因为妖族也将此地视为圣地,迁至宛丘世代生活的妖族人数太多,以防皇帝亲至有遇刺之险,就由皇帝特使或者地方郡守代为拜谒,但是每年相传是伏羲生月的二月间,纪念人祖伏羲的庙会热闹非凡,各地前来烧香祈福的百姓数以万计,这也是宛丘八姓这些家族最大的经济来源之一。
太昊陵高十丈,陵似一座小山,整个陵区占地近千亩,分外城、内城、紫禁城三道“皇城”。全陵有九殿、七楼、五廊、四坊、三台、两坛、一亭、六祠、八堂、三园、十八门。
几十座建筑主要贯穿在南北垂直的中轴线上,如果把南北大门层层打开,可从南面第一道门直望紫禁城中太昊伏羲氏的巨大陵墓。
这里并不像娲皇宫一样,是可以随意出入的,也不禁止人族或者妖族。
辅神台在苍松翠柏的碑林看到大大小小近千座碑文,最早的一座早已被风雨和时光侵蚀的面目全非,只是隐隐能看清十几个上古篆字,被人从内容上推断是四千年前所书。
这个时间庙会已经过去了几个月,但是平时还是还有络绎不绝的香客来此,所以陵园虽广,碑林虽大却并不感一时荒凉。
“好字~好文~妙哉?妙也~”
辅神台被突如其来的一阵赞笑声吸引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