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镒哽咽出声,重重地磕了个头:“王振倾危宗社,请灭族以安人心。若不下诏,臣等死不敢退。”
他身后,诸臣群情激奋,也都跟着嚷嚷请杀王振全族。
孙太后虽历经数朝,但哪见过这等阵仗?
当即就有些畏惧。
赶紧下令择时再议,但群臣不依。跪地痛哭不已,大声说:“现在圣驾陷于瓦剌,都是王振之过,若不速断何以安慰人心?”
说起这个,孙太后也是满心怨怼,深觉王振可恨,于是命令锦衣卫指挥使马顺率人去抄王振的家。
马顺?
那可是王振一伙儿的!
好不容易看到点希望的群臣哪里肯?当即呼喊:“此事大为不妥,马顺乃王振党羽,肯定多有徇私,应该派督察院左都御史陈镒去。”
眼见着事情越闹越大,太后又派司礼监太监金英传旨,让百官退下。
也就是金英跑得快!
不然都得被愤怒的官员们给生撕了。
都这个节骨眼了,众矢之的的马顺还看不清风向呢。竟然主动站出来厉声喝止,试图把百官吓退。
结果好比火上浇油,登时就惹了众怒。
户部给事中王竑冲出人群,一把薅住马顺的头发,狠狠一口咬在他脸上:“你以前仗着王振权威横行无忌,狐假虎威,到了这时候还不肯畏惧吗?”
打群架这回事,最忌讳有人带头。
尤其土木堡之变后,天子北狩,朝野之间人心惶惶。群臣们的心情都压抑到了极致,猛然间得了这么个突破口。
大家伙自然更纷纷响应,拳打脚踢之间,竟是把个马顺给生生打死。
完了还不解恨,还要拿毛贵与王长随。
也是赶巧。
司礼监太监金英正好跟这俩有过节,顺势就把这俩踢到了人群里。
一阵乱打后,竟是当场把那三人都给打死。
众怒难犯。
面对如此场景,孙太后也不免白着脸顺应百官之意。下令捉拿王振侄子锦衣卫指挥王山,同时将王振全族收监,并抄没家产。
一样的配方,一样的调调,跟梦里几乎一模一样的午门血案。
稍有不同的,可能就是梦里这会子代宗已经奉命监国,太后退居慈宁宫。所以这案子,是他初初监国时发生的。
陈镒求的是他,被这突然之举有些吓到,试图使拖字诀的也是他。
最后给事情定性,得到几乎所有朝臣感谢的则是于谦。
现在么……
刚刚极力拉架,嗓子都有些嘶哑,衣袖都被拽裂开的郕王对着珠帘方向跪下:“母后明鉴,马顺等人罪该万死,不杀不足以泄众人愤怒。群臣纵行事过激了些,但也都心在社稷。无任何悖逆想法,还请母后悯其忠心不再追罪于各位大人。”
提及这个,刚刚还义愤填膺的臣子们就吓得一脸白毛汗。
太后驾前行凶,无诏诛杀内宦,甚至还差点把司礼监太监金英也一并打死。不顾太后喝止,把郕王袖子都给扯裂了什么的。
细追究起来,一个个纵使不抄家灭族,也都死罪难逃啊!
法不责众。
这个时候,太后还能说什么?
只能顺着郕王的话茬往下说:“那是自然。国家多难,都是奸邪专权所致。现在众卿所言皆已准奏,也以诛灭王振阖族、籍没家产以谢天人之怒,慰社稷之灵。汝等百官务须各尽其职以辅国家,共济时艰。”
除掉了奸邪,还免了罪责,群臣喜都喜不过来,哪有不听的?
赶紧规规矩矩行礼,言说臣等谨遵娘娘教诲。
然后拜谢而出。
到了午门左掖门时,于谦还情不自禁地握住了朱祁钰的手:“国朝正是仰仗王爷的时候,今天这样的情况,就是一百个于谦也处置不了啊!”
朱祁钰俊脸当时红透,心说你行的,真行的。
梦里头的午门血案,你就是这么收的尾。
我最多照葫芦画瓢。
仗着祖宗示警,打了个时间差,抢了你的功劳而已。连你刚刚加我的话,都是梦里吏部尚书汪直夸你的原话。
因为这个事儿,涉事官员都承你的情儿。
你借机把大家拧成一股绳,摒除所有积极备战,为赢得京城保卫战打下了坚实基础。
奠定了朝中第一人的位置。
而今,咱都先看了答案,肯定不能再让梦境中的种种在现实中上演啊。
为了不像梦里那样,因为代班上位再被轻易取代。
朱祁钰果断抛开了脸面与矜持,真诚而又郑重地道:“于大人过奖了,小王往日沉湎玩乐,对治国理政事是犹如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当时只想着天子北狩,咱们大明风雨飘摇,再经不住任何额外打击了。”
“若有什么做得不妥当的地方,还请于大人与各位朝廷栋梁们及时指出,小王定会认真改正。”
他是发自内心地觉得于谦是大明中流砥柱,有很多可以教他的地方。
可在于谦看来,就是王爷灵慧又真诚,谦虚,不居功。
满满都是闪光点,让群臣敬服。
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觉得,就算襄王再度出山接过监国的重任,很可能也不会比郕王殿下更出色。
毕竟那位虽然两度监国,也没留下啥值得史书大书特书的重要事件。
而今儿这午门血案,大家伙能在活活打死三名太监,迫使太后下令杀王山、诛王振阖族后还全身而退,可都是郕王殿下的功劳。
可惜王爷过于优秀,让太后心生防备。
宁可舍近求远,也不愿将重任托付给王爷,就连王爷举荐的于谦也被搁置了又搁置。
只希望襄王依旧淡泊名利,就像群臣盼着陈镒能再接再厉,让王家万劫不复一样。
而事实上陈镒深恨王振,也确实不遗余力。
真从王振跟他的党羽彭德清等家抄出了好些宅邸,无数器服珍玩。金银十余库,马万余匹。尺余长的玉盘,七八尺高的珊瑚。
皇宫里有的王家有,宫里没有的王家也有。
太后大怒,命将王山凌迟,王振灭族。
朝野一片叫好声中,八百里加急也带回了襄王的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