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燕王李恪,在一年前,被突厥的两个王子劫质来一次之后。
就像是打开了某种禁锢在身体上的枷锁,整个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此之前,李恪虽也展现出一定的才能与胆识,但也只体现在商贾之道上。
士农工商,商贾之道毕竟是小道,在国家层面的宏大叙事里,显得有些无足轻重。
毕竟皇室所关注的,更多是朝堂政务、军事谋略、齐民富强以及开疆拓土的霸业。
李恪在商贾上,虽短时间内,能够聚集到大量财富,能够引得大量百姓的短暂关注,却也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并未在朝堂上掀起太大波澜。
在朝堂上的存在感,远不及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
可在那次被劫质之后,仿佛是经历了一场残酷的洗礼。
让李恪在生死边缘如同开悟,不仅独自在勾注山上,凭借着武力、智慧以及过硬的手段。
收复了一群山匪,组建成燕王卫。
在知晓了绑架、劫质他的人,乃是是突厥人之后。
带着年轻人特有的气性和血气方刚,率领还没收服一个月时间的山匪。
就敢跑去袭击突厥人在朔方运送贡品的车队。
后面更是带着那群山匪,跑去打突厥人,跟突厥的俟斤率领的骑兵对冲。
估计也是骨子里的血脉之力太过强悍,毕竟李恪身上拥有独孤,杨氏,陇西李氏,三大顶级豪门,同时还兼具两个大一统皇室的血脉。
在这样血脉的加持下,李恪竟是屡战屡胜,不管遇到多么艰难的战事。
在最后的关键时期,总能逢凶化吉,赢下每一场胜利。
后面还帮柴绍夺下朔方,更是独自夺下了云州城。
威震北方的同时,在朝堂也引起了轩然大波。
要知道,这可是实打实的军功战绩,不是什商贾之道。
那些原本再怎么无视燕王李恪的人,也不得不正视他的实力。
再加上李恪在赈灾时,彰显出来的协调、统筹、组织能力。
充分说明,燕王李恪是一个文武双全、不可多得的治国之才。
有些时候,就算聪明如房玄龄,他也痛恨自己,为啥一旦看出一点什么,就忍不住要思索透彻。
朝堂之上的诸君,聪明人不知凡几,自然也会有察觉到陛下不对劲之人。
偏偏自己向来自诩为聪明人,却没有忍住向陛下谏言。
如今,拿着这封李靖提议李恪率燕王卫投入北伐战事的军报。
房玄龄心中难免泛起波澜,一时之间,还真有点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现在李恪无论在政治,还是军事上,都表现出令人瞩目的才能。
若此次北伐立下战功,声望说不定就要艳压太子李承乾。
尽管一直以来李承乾在陛下的培养下,在治国理政方面展现出了不凡的能力,处理政务井井有条,对自身储君之位也充满自信。
但朝堂局势错综复杂,难免会有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借此机会兴风作浪,挑拨他们兄弟之间的关系,扰乱朝堂的稳定。
并且,李恪身份特殊,若是......
“玄龄,陛下让你给我们讲讲,后面还有什么事情,你怎么发起呆来?”
就在房玄龄的脑海中思绪万千之时,在他前面的杜如晦,轻声的提醒,将他拉回了现实。
回过神的房玄龄这才发现,满朝文武的目光都聚焦在自己身上。
就连上首的李世民也坐在龙椅上,静静地看着他。
房玄龄定了定神,拱手说道:“陛下,臣失礼了。臣刚刚在思索灾情的后续之事,一时间有些出神,还望恕罪!”
“无妨...你现在将信中内容告知诸位爱卿吧!”
听到房玄龄的回答,李世民的脸上也没有太多的表情。
也不知道他,到底有没有看出房玄龄的言不由衷,只是挥了挥手,说出这么一句话来。
房玄龄见状,不再迟疑,面向众人,开口道道。
“各位同僚,与陛下刚才所说的差不多,面对突厥人采取的龟缩战略,北伐大军也急于找到破局之法...”
说到这里,虽然没有明显的抬头举动。
但房玄龄还是下意识地用眼角的余光,快速扫视了一眼太子李承乾的面庞。
见到太子李承乾脸色平静,没有明显的情绪波动。
显然,他还不知道,这件事会对他产生一些冲击。
他定了定神,继续说道:“李靖将军在军报中阐述,面对当前突厥人这种龟缩战术,凭借复杂地形据守,我军若贸然进攻,恐会遭受重大损失。但长期对峙,不仅耗费大量粮草物资,还会让士兵士气受挫,为此....”
“他提议,征召燕王李恪及手下的燕王卫,投入到北伐战事中。燕王卫此前在李恪殿下的带领下,多次与突厥人交锋,熟悉他们的作战风格,且机动性强,能在复杂地形中灵活作战。若能让他们加入北伐大军,或许能打破当前的僵局。”
房玄龄此言一出,李世民书房内,瞬间变得针落可闻。
所有人都屏气敛息,目光从李世民的身上,转移到了其他地方。
有的突然对御书房的天花板,产生了浓重的兴趣。
有的则对脚下的地板格外关注,仿佛那上面藏着什么惊天秘密。
在这一片寂静中,空气仿佛都凝固了......
这些大臣都是大唐中的佼佼者,因此也都明白一个道理,自古以来,夺嫡之争,都是最残酷、最为惊心动魄的权力角逐。
哪怕是血脉相连的兄弟,也可能在权力的旋涡中反目成仇。
就连现在坐在皇位上的陛下李世民,不也是靠着玄武门之变,在血雨腥风中登上皇位?
那场政变,兄弟相残,至今想来仍让人心有余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