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绿皮书》剧组前往多伦多参加多伦多电影节。
多伦多国际电影节被视为全球最负盛名的几大国际影展之一。
但和柏林电影节、戛纳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不同,它以展映大量影片为特色,不设置影片竞赛单元。
演员当导演的情况在娱乐圈并不少见,只是大多数没有莉莉那么年轻。
本届多伦多电影节同样作为导演参加的还有安吉丽娜·朱莉,她的作品是《他们先杀了我父亲:一个柬埔寨女儿的回忆录》。
莉莉第一次获得奥斯卡提名的时候就是和她一同竞争最佳女配角,现在莉莉带着自己这辈子导演的第一部电影,也是最后一部电影居然又遇到了她。
也不知道是两个人有缘,还是好莱坞这个圈子太小。
安吉丽娜·朱莉看到莉莉时也很意外,一般来说,如果莉莉有新电影,无论如何都会有消息传出来,可是她之前并没有看到消息。
同为好莱坞巨星,两人虽然不熟,依旧打了招呼。
安吉丽娜·朱莉看到了沙马兰,猜测两人又合作了什么电影。
当入围片单出来的时候,她把片单看了一遍又一遍,特别展映单元:《绿皮书》(维多利亚·泰勒)。
她自己拍摄的影片也在这个单元,但是莉莉的入围还是让她有点不能接受。
《绿皮书》在多伦多电影节无疑是很受欢迎的,但对于作为白人的莉莉来说,将一部以种族为中心的电影推向市场是很敏感的。
事实上,当记者们发现在多伦多电影节大放异彩的《绿皮书》的导演说维多利亚·泰勒时,他们的第一反应都以为只是重名。
然后,主创人员们出来了,m·奈特·沙马兰,维多利亚·泰勒,还有一些不知名的明星。
这个搭配一看就是维多利亚和沙马兰的再度合作,演员和导演多次合作,这没什么稀奇的,但问题是为什么导演是维多利亚·泰勒,主演却是沙马兰。
是主办方把信息印错了?还是自己出现幻觉了?
在所有人的一脸懵逼中,主创们讲述了这部电影产生的原因和过程。
莉莉难得如此配合采访,记者们却集体不在状态。
直到采访结束,他们的脑子还是晕晕乎乎的。
报道发出去之后,无数网友质疑他们是不是嗑药嗑多了,怎么会犯把导演和主演的名字搞反了这种低级错误。
面对网友的质疑,他们一再表示事实就是这样。
这么离谱的事情谁能信,在网友们准备开喷的时候,当事人发文回应了,这也是莉莉在约书亚·兰伯特之死事件之后第一次在社交平台发言。
网友们的反应和当初的记者一模一样。
如果仅仅只是莉莉当导演,他们也不是不能理解,但莉莉当导演的时候,主演竟然是沙马兰,网友就有些不知所措了。
伴随着《绿皮书》获得人民选择奖的消息传出,网友们愈发困惑了,只觉得世界开始变得魔幻起来,同时内心也升起了对这部电影的好奇。
“人民选择奖”在电影界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近年来,多部获得“人民选择奖”的影片后来都获得了奥斯卡奖项。
如《美国丽人》《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国王的演讲》《为奴十二年》等。
因此多伦多电影节被称为奥斯卡奖的“风向标”。
第一次当导演就能获得如此重量级的奖项,究竟是真的天赋异禀,还是徒有虚名?这成了所有人关心的问题。
11月21日,备受关注的《绿皮书》终于在北美上映。
选择在这个时间上映,无疑是冲着奥斯卡去的。
人们纷纷走进电影院,只为亲眼看一看这部阵容独特的电影。
在看电影之前,他们已经从影评人的影评中对这部电影有了一些认识,大概讲述的是一些种族歧视和融合等问题,从本质上就是一部政治正确的电影。
人们以为这部电影会无比沉闷,充满说教意味,但事实上它是一部喜剧。
在主角唐·雪利和托尼·利普的旅程中,白人司机托尼和黑人钢琴家雪利一开始的斗嘴搞笑而有趣,让许多观众们沉浸其中,哈哈大笑。
这种情况出现在这样题材的电影的影厅里是极其少见的。
电影片段饱满有力、张弛有度,整体基调很轻快。
就好像看着两个人开车出门旅行了一次。
一个低阶层、什么都不讲究的白人和一个在黑人里阶层稍高、什么都讲究的黑人的碰撞,产生了奇妙的效应,带来了很多令观众们发笑的密集笑点。
在这些笑点中,人们又能通过一些蛛丝马迹看出总是微笑着的雪利背后的隐忍,发自内心的感到同情。
这是一部好电影,大部分人都认同这一点,媒体们可是给出了好评。
“有力问鼎奥斯卡最佳电影!沙马兰导演的演技实在让人不敢相信他之前是一位导演。”——权威影评网deadine
“这是10年来最好的电影之一,你将会被两位主演充满幽默和真心的演绎彻底征服。”——英格兰《观察家报》
“感人至深又令人捧腹的佳作。”——《滚石》
“这是一首对两个现实生活中的男人之间的情谊的真挚颂歌。”——《华盛顿时报》
但并非所有人都喜欢这部电影。
《绿皮书》被称为“白人救星电影”,意思是一个黑人角色的存在只是为了解决白人的问题。
甚至有人指控莉莉这个白人在利用一个黑人,并从中牟利。
但这些指控都站不住脚,电影中两个主角是在互相帮助,并没有什么救世主。
至于利用黑人牟利,作为好莱坞最吸金的演员,莉莉压根就用不着这么做,一切不过是竞争对手的抹黑罢了。
《绿皮书》一骑绝尘的票房和大量观众集体给出的好评都在说明它就是一部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