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24

    +
  • 恢复默认

咸阳城外,阡陌交通,阳光正好,微风不躁,放眼望去,不远处有一大片平整的良田,农人们正在太阳下耕种。

他们分隔在田间,互相喊着古老的关中方言:“大田多稼,既种即戒。既备乃事,以我覃耜。”

另一边,有人回应:俶载南亩,播厥百谷。既庭且硕,曾孙是若。

辛苦的劳作,在田里刨食,使得他们学会了苦中作乐,被压完了没关系,只要田里有个好收成就行了。

眼前的一幕,似乎让苏铭回到了数千年后,关中故地,依然有人在田间劳作,田依旧是那块田,人却不再是当年那些人。

就是这些看上去不起眼的底层人民,构成了帝王将相统治的基石。

走过一阵,前方的路被拦住了。

苏铭跳下马车,来到前面,这里聚集了许多商人,他们也在观望。

远处道路被占用,一个个穿着黑衣的秦人正背着箩筐挖土,像是蚂蚁一样搬运,从他们这里可以看到深深的沟壑,那是正在修建的水渠。

国人都喜欢看热闹,现在秦国最大的热闹就是正在修建的郑国渠。

这条水渠已经修建了将近七个年头,耗费了关中无数人力物力,正是因为这条水渠,大秦一直没能发动大战,东出函谷关发动战争。

这几年,关东六国可算是过了个好日子,不用再提心吊胆,担心哪天大秦派兵来攻,这条水渠也让关东六国看了好一阵笑话。

春秋时期,吴国耗费大量钱粮修建运河,以方便进攻齐国,结果前脚刚弄好,后脚老家就被偷了。

这时候的人还不知道大型水利工程的概念,在他们看来,大秦做这样的工程就是在劳民伤财。

世上能看出来这是“疲秦”之计的人不少,可大秦依旧做了,一道郑国渠,构成关中平原北部,泾、洛、渭之间构成密如蛛网的灌溉系统,使高旱缺雨的关中平原得到灌溉。

也正是因此,贫瘠的关中变成了王霸之基,直到后世唐朝才逐渐没落,福泽绵延千年。

咸阳宫中,苏铭能看到下面的奏报,得知郑国渠的修建进度,可当他来到现场的时候才发现又不一样。

密密麻麻的人头在沟渠当中攒动,用粗糙的工具挖掘,慢慢运输,像是蚂蚁搬家一样,在后世,苏铭也修建过大工程,可这郑国渠给他的感觉却截然不同。

关中老秦人万众一心,要把这条水渠修好,不仅是为了国家,更是为了自己,所以他们拼了命的去做。

在郑国渠修建过程中,已经有不少人因此而丧命,可百姓们依旧络绎不绝,他们万众一心,眼睛里燃烧着希望的光芒。

不知何时,甘罗与盖聂也下了马车,走到人群中,凝视着眼前这一幕,这比战场上千万人厮杀更让人震撼。

人定胜天,在这一刻得到了诠释,为了生存,他们愿意为此付出,从古至今,底层百姓要的其实不多,只要能勉强生存下来就够了。

只是,这个要求,在大多数情况下,很难得到满足。

看了许久,苏铭离开了,“走吧,等我们回来,这条水渠,差不多应该要修好了。”

盖聂与甘罗也收回目光,跟在他身后。

连续走了两个月,他们终于离开秦国的土地,抵达齐国。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秦国处于西陲边境,要抵达齐国,需要途经韩国魏国,事实上,在大秦灭了东周洛阳之后,秦国的土地就已经和齐国接壤了。

与秦国不同,齐国国境的百姓比较懒散,而且守备没有大秦那样森严,路过关卡的时候,他们只是送上了一点刀币,守关的人就把他们放过去了。

哪像大秦,路过商队,还需要严查,而且还要抽税。

没错,纸张在各国被追捧,商人闻利而来,吕不韦允许商人贩卖纸张,却也在边境建立关卡,按照货物种类和重量分别收税。

因为秦国内部只有两种职业,一种是农民,一种是军人,不允许经商,货物运转的这部分利益被各家贵族瓜分,吕不韦才组建了税卡。

直到大秦一统天下之前才取消了商税,以此换得各国商人对大一统的支持。

齐国的商业氛围比秦国要好得多,来来往往的路上,苏铭已经看到了好几波商人,还有人询问他们运的是什么,当他们得知苏铭车队上运的是纸的时候,当即露出羡慕的表情。

这天下谁不知道,贩卖纸张最为赚钱,这东西又轻便,又便于保存,一本万利。

还没抵达桑海城,苏铭车上的纸张就被各路商人截胡抢空,他们买了之后再贩卖到齐国其他地方当二道贩子。

没了货物,苏铭他们行车的速度继续加快,半个月后就抵达了桑海城。

桑海城是一座靠海的城市,凭借渔盐之利成为齐国数一数二的大城市,这里,有三处非常着名的地方。

第一个便是七国闻名的稷下学宫,在其兴盛时期,曾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几乎各个学派,其中主要的学派有道、儒、法、名、兵、农、阴阳、轻重诸家。

稷下学宫是春秋战国最璀璨的学宫,在其兴盛时期,汇集了天下贤士多达千人左右,其中着名的学者如孟子、淳于髡、邹子、田骈、慎子、申子、接子、季真、涓子(、彭蒙、尹文子、田巴、儿说、鲁连子、驺子、荀子等。

光这些名字在春秋战国的史书中都能占据很大一部分笔墨,其中相当一部分开创了学派,闻名于世。

尤其是荀子,曾经三次担任过学宫的“祭酒”。当时,凡到稷下学宫的文人学者,无论其学术派别、思想观点、政治倾向,以及国别、年龄、资历等如何,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从而使稷下学宫成为当时各学派荟萃的中心。

这些学者们互相争辩、诘难、吸收,孕育出了“百家争鸣”的大时代。当时齐国统治者采取了十分优礼的态度,封了不少着名学者为“上大夫”,并“受上大夫之禄”,即拥有相应的爵位和俸养,允许他们“不治而议论”。

只可惜,随着时过境迁,齐国衰败,稷下学宫也跟着走向没落,而荀子也最终离开了稷下学宫。

一个是号称天下儒宗之地的小圣贤庄,这里有儒家宗师荀子坐镇,此时,齐鲁三杰尚未扬名,小圣贤庄能号称天下儒宗,正是因为有荀子这块金字招牌在。

最后一个则是有间客栈,人都离不开衣食住行这四个字,而有间客栈的菜肴则是出了名的美味。

而有间客栈的主人名叫庖丁,这是一个很有渊源和历史传承的名字。

“庖丁解牛”这个故事首先出现在庄子的着作当中,一个厨子能做到技近乎道,着实不一般。

之所以现在有间客栈的主人依旧是庖丁,是因为他们每一代的传人都继承了先祖的名字,都叫庖丁。

连一个厨子都有数百年的传承,由此可见齐国的底蕴,作为东方大国,齐国本土很少遭到战乱。

这样的和平之地吸引了大批人才前来,庖丁一脉在桑海城立足数百年,当初他的祖先在魏国作为魏王的御厨,而魏国在战国之中丢失了霸主之位,庖丁一族也从魏国迁徙到了齐国。

数百年扎根下来,他们真正融入了这座城市,成为了地头蛇。

而苏铭来桑海城的第一站便是这有间客栈,有间客栈地处繁华之地,车水马龙,人来人往。

苏铭一行人走下马车,踏入客栈,店小二迅速迎上前,“客人,您是打尖还是住店?”

“住店。”苏铭扫了一眼大堂,这里几乎座无虚席,人满为患,空气中弥漫着饭菜的香气,不自觉的勾动人的食欲。

“客官您要几间房?”

“四间上房,外面的马车给我照顾好,让你们掌柜的赶紧上一桌好菜。”说完,苏铭就丢了一袋刀币扔过去。

店小二见状,脸上露出欣喜的笑容,“客官,这边请。”

随后,苏铭他们被请到二楼,把行李安顿好了下楼。

刚下楼,一个大肚圆圆的胖子迎了上来,他一脸富态,八字胡,笑吟吟的样子,“客官,初次驾临小店,有失远迎,失敬失敬。”

作为掌柜的,庖丁眼力极好,一眼就看出来苏铭是这四个人当中的话事人。

“阁下莫非就是有间客栈的掌柜庖丁?”

“我就是庖丁,让客人见笑了。”

苏铭嘴角露出一丝淡笑,“哪里,庖丁掌柜厨艺闻名桑海,我初到此地就听闻你的大名,等下,你可不要让我失望才是。”

“一定不会让您失望,这边请。”庖丁哈哈一笑,伸手邀请他们入座。

大堂一角已经摆上了一桌饭菜,苏铭四人入座,刚坐下,他就闻到了饭菜香,仔细一瞧,碗里不是粟米,而是稻米。

现在普遍的主流是吃粟米,没想到在有间客栈,居然还能看到稻米,这挺让苏铭意外。

相比于美食荒漠的秦国,数百年的和平带来的深厚底蕴果然不一般。

“阁下怎么称呼?”

“我姓苏,你叫我苏先生就好了。”这个时代,公子只有王室后人才能这么叫,其他人称公子,那便是僭越失礼,不被其他人接受,哪像后世,公子这个称呼都烂大街了。

“苏先生,我给您介绍一下这些菜,”

桌子上有四碟菜,一盘清水白菜,一样糕点,还有一盆清汤,一盘鱼片。

庖丁先介绍桌上的米饭,“苏先生,这饭与我们常吃的粟米不同,是来自楚国的稻米,由我精心挑选,再用城外高山深处的山泉水蒸好,粒粒晶莹,香气十足。”

对于其他人,米饭确实是个稀罕物。

苏铭夹了一筷子米饭,淡淡的饭香扑鼻,口齿间还沁着甜味,软糯可口。

他面上没有丝毫表情,淡淡说道,“的确不错,老板有心了。”

甘罗和盖聂吃饭,虽然表面上不动声色,实际上眼里都露出了诧异,盖聂在鬼谷当中可没吃过这么好的饭菜,他们吃饭可都是自己动手。

甘罗在秦国虽然是上卿,但厨子的手艺显然没法跟庖丁相比,更遑论秦国的土地不适合种稻米,唯有巴蜀才能耕种。

至于赵鲵,依旧是那副冷冰冰的模样,没有半点情绪波动。

察觉苏铭的神色,庖丁心里有些纳闷,指着桌子上的那道糕点介绍,“苏先生,你们再尝一下这道菜。”

盘子里的糕点分量不多,只有八块,还没伸筷子,他就闻道了一股淡淡的桂花香气,随着糕点入口,香甜的气息在口中瞬间散开。

苏铭眼前一亮,赞叹道,“这糕点甜而不腻,香而不浓,好像吃到了桂花一样,我从未吃过这么好吃的糕点。”

他说的是实情,在这个世界,他还是第一次吃到这么好吃的东西,但在大唐的时候,他作为皇帝,什么山珍海味没吃过。

只是,在秦国过惯了苦日子,突然吃到好吃的东西,感觉自然不一般。

甘罗和盖聂更是在心里由衷赞叹,这个厨子有点东西。

听到苏铭的赞叹,庖丁一双眼睛更是笑得只剩下一道缝,“哈哈,先生说笑了,这道糕点由糯米粉、糖和蜜桂花为原料制作而成,关键在于选材之上,桂花要在第一次初开时摘下,再用特殊方法烘干,保持其香气。而制作糕点的水,必须要用干净的山泉水,不可用井水。”

想要做好菜,好手艺,好食材,缺一不可。

庖丁家族传承数百年,更是御厨出身,他们在厨艺一道上钻研很深,而有间客栈则不用说,有庖丁在,肯定很赚钱。

有钱,就能买到最顶尖的食材,因此,他才能做出美味的菜肴。

这一趟,不虚此行,光这一个厨子就让他收获不小。

苏铭暗暗决定,等以后打下齐国,得把庖丁带回咸阳,专门为他做菜,这么好的手艺,放在这实在是浪费。

更别说这家伙还跟墨家那帮叛逆搅在一起,好好的一个厨子,做什么不好,非得造反,就冲这厨艺,苏铭也愿意饶他一命,救他于水火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