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都市言情 > 熬鹰航空业 > 第八百九十一章 再难也要啃下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八百九十一章 再难也要啃下来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研制是一个需要重点攻关的项目,但是在这重四航电项目上所需要攻关的,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同样也是关乎到航电系统能不能完全发挥其应有实力的技术:机载计算机。

先说操作系统这种东西肯定是需要安装到计算机上面使用,那么计算机性能的好坏,也就直接影响到了整个航电系统的反应速度、运行流畅度等等。

早期三代机使用的计算机其实并不能算是多好,它计算能力是非常地底下,但好在早期的军用机载计算机也不需要多庞大的运算资源,甚至用更加直白一点的话来说,早期的机载计算机连操作系统都不需要,仅仅是将一个程序植入到计算机里面就行了。

但随着数字式飞控的不断发展和航电设计的不断深入,并且战斗机也逐渐向多用途方向发展,航电代码的编写也开始不断增加,机载计算机上就出现了嵌入式机载操作系统。

而伴随着这些新情况地不断发展与深入,对机载航电系统最重要的机载计算机性能也提出了新的升级要求,因此这又是重四航电的一个重点项目。但是一想到比操作系统研制起来更加让人揪心的机载计算机研制,就连在航电领域一直自诩为国内第一人的厉云也是愁眉苦展,这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单就说机载计算机这边,我们现在依旧是落后于世界主流水平,之前我们在闪电、十号、歼18时代是通过各种办法搞到了还算堪用的机载计算机生产技术,但我们国内的技术其实还远远不够,并没有办法对技术进行升级,所以现在已经落后美国人整整一代。”

电子技术的升级换代遵循摩尔定律,不过在特殊的工业电子控制设备领域倒是有些不一样,这就主要是因为需求的原因,会导致机载计算机更新换代的速度很慢,但是这机载计算机一旦进行了技术更新之后,同样也意味着两代计算机的性能之间差距犹如鸿沟。

要真的说实话,机载计算机的设计是没有太多五花八门的花哨功能,要的就是安全、可靠、低功耗,性能上可以满足基本要求就够了,所以机载计算机的研制进步和换代,还不如说成是芯片生产商对军用cpu的升级换代。

也就是说机载计算机的升级,差不多就可以说是cpu的技术升级,但要说到共和国在中央处理器上面的自主技术升级,这就只能是.......

想到这些杨辉都感觉到头大:“再困难咱也必须要硬着头皮上啊!现在整个共和国除了我们中航西南以外,整个航空航天系统就没有哪个单位有任何的可能会投资到军用机载计算机的研制当中,所以这次重四的机载计算机我们只能是自己想办法咬着牙把它啃下来。”

光是提要求、下命令肯定不行,不能说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一些必要的支持还是要坚决到位的。

“项目需要什么要求就直接找我,我能解决就一定是最快时间之内解决,不能解决的也会直接走更高层的路子抓紧时间解决问题,总之就是一定要把东西给我做出来,甚至在制造采购的成本上我们可以接受国外同样产品报价的十倍以上。”

给出国外同等产品报价的十倍,这可并不是说着玩儿的,而是属于真的没有办法的办法,国外研制生产的机载计算机产量大、工艺技术先进,所以人家的卖价可以做到较为低廉。

但共和国这边就不行了,要想实现新一代机载计算的研制生产,那肯定是至少70%的新工艺需要突破,而这样一来,产品就需要承担所有相关技术的科研成本,价格贵的一逼也是必然。

再退一步来说,若实在是因为大规模生产的工艺上不成熟,那么采用实验室条件下制造其实也同样可以接受,这才是为什么杨辉敢说可以接受国外价格十倍以上,这完全就是因为实验室制造的成本太过于感人。

当然了,实际上一台机载计算机的国外采购价格也并不是多高,十倍乃至二十倍的采购价格其实也可以承受,至少这机载计算机相比起整个航电系统的价格而言,也并不是占据了多大的比例,这顶天了就是让航电的成本增加个几十上百万又如何!

几十上百万的价格相比起四代重战上亿元的制造成本,那不过也就一两个百分点而已,这一点点的整机成本溢价并不是不能够接受,问题就看最终到底是能不能把东西造出来,杨辉现在怕的就是实验室环境下也都没有办法生产出可供使用的机载计算机cpu。

但不管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情况,这项目的攻关是必须要进行下去的,作为一款跨代的重点型号战斗机,要是说没有一定的技术风险肯定是不可能,而像且重型四代机这种大型重点项目,要是说不能够拉动一两个关键领域的产业发展,那么就站在整个国家工业系统的角度来看,项目也是失败的。

杨辉就不愿意再多费口舌:“大概就先这样就好了,航电系统关系重大,这也是为什么我要力排众议把整个中航西南的航电设备领域技术力量集中起来,再重新组成一家专业的大型公司最大原因所在。”

现在这套航电系统最重要、最有风险的两项技术就是操作系统和机载计算机,其它的一些尽管同样也会有一些技术风险,比如原歼18上面使用的内置式红外导航和激光瞄准系统技术,这技术在重四上面就再一次进行了升级。

在集成了光电雷达之后,这一整套系统将不再仅仅是为对地攻击而服务,对空作战中也能够实现很有效的超视距目标探测,其它的什么战斗全权限数据监控技术等等也都有使用。

甚至于整个项目一开始的航电系统设计当中,还非常大胆地提出了使用光纤来传输各种实时数据,做到有效地优化战机内部布线,加快传输速度、降低重量等等。

可惜最终杨辉还是把光传技术给否决了,这东西在技术上的优点虽说是无与伦比,但是在成熟度上还需要再磨炼上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够完全实用,现在重四航电系统所冒的技术风险已经很大,要是再硬着头皮上光传的话,杨辉实在是难以想象最后的结果。(未完待续。)